高宇宏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一個成功育人案例記錄的不僅是學生成長的腳步,也是為人師者自身成長的印記。多年的工作,讓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學生不犯錯誤。面對正在成長的學生,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并要做到耐心、細致、不失時機地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切莫用不變的眼光去看待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每當看到“問題學生”在自己的細心教育下蝶變,我都無比的欣慰……
13歲的小浩,原本學習成績還不錯,但后來因為沉迷網絡游戲,經常不交作業,每次科代表催他交作業,他便惡言頂撞,甚至踢凳子發泄情緒。不到半學期,學習成績已經下跌到學困生的行列。為此,我曾三番五次地找他進行推心置腹的談話教育,并且想著法兒地給他更多的關心。譬如發現他咳嗽不止,就親自陪他去醫院看病;看見他校服臟了,就抽時間給他洗干凈;不僅經常對他進行單獨輔導,也經常電話或微信與其家長交流溝通,但多月過去卻收效甚微。
一天自習課,我到教室巡班,順便想打開電腦備一下課,結果無意間發現電腦主機箱后面有一臺手機正在充電。我立刻拔掉電源,揚起手機,向全班學生厲聲問道:“誰的手機?”同時生氣地掃視了一遍教室,發現每個學生都用無辜的眼睛看著我,只有小浩一個人始終低著頭,這樣僵持了半分鐘卻沒有一個學生出聲。此時我已料到幾分,想起前天我剛沒收了一臺手機,昨天又在班上一再強調不許帶手機到校,今天就竟有人又帶來了,而且還膽敢帶到教室里來充電!這是怎樣一種挑釁的態度呢。于是我火冒三丈地補充道:“別以為我不知道這手機是誰的,我希望這位同學明天能自覺找老師認錯,否則,后果自付!”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在辦公桌上發現了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老師,那部手機是我的,我真的不想帶來,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說實話,我看您沒收了手機,雖然不舍得,但也得到了解脫,這樣我就不用每天想著手機了。我現在都不敢面對您,我知道您非常生氣,我曾經犯過不少錯,您也給了我很多次機會,但我總是改不了。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我對不起您的教育與信任,我真的很慚愧,您每天上課已經很累了,還要被我的違紀所煩惱。我真的知道錯了!老師,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再有下次了。老師,真的對不起!”
看完紙條,我忽然之間產生些許愧疚與感動。愧疚的是也許我不該那么沖動,感動的是那句“您每天上課已經很累了,還要被我們的違紀所煩惱”。瞬間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德育必須依靠學生身心體驗后產生感悟,然后通過感悟之后的自覺行動來達成。”也許,我沒收手機是對的,既給了該學生當頭一棒,也給其他學生敲了警鐘。自此,班級里再也沒有出現過“手機風波”,小浩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從這個教育案例中,我也收獲頗多。我的感悟與反思是:當學生屢次違紀不改時,并且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班主任適時地刮起一場“疾風驟雨”,使他有所震撼,有所反思,有所醒悟,有所成長,也不失為一種教育的智慧。不過我認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一點是教師要以愛為主,懲罰為輔。既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懲罰,讓他們吸取教訓,明白做錯事情的代價;又要用愛心、耐心教育引導他們,進而打動他們,改變他們。此外,教師要從源頭上趕走不良情緒對學生的影響,不要把犯錯的學生當成自己的對立面,他們只是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小心走錯了一步,但是仍然不失他們這個年齡段應有的美好與純真,只要我們再細心一點,再耐心一些,嚴愛有度,始終抱著“再多給他們一次機會”的態度與信心,別急于求成,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加健康的成長。
身為一名教師,我深知,教師的工作是辛苦、偉大而神圣的,前面的道路很長,自己肩上的責任很重,我會矢志不渝地帶著自己的初心、愛心與耐心,與學生一道進步,一道成長,享受“桃李滿天下”的幸福時光……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南棵小學)
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