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穎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西部的一所小學,一年級新生一入學就要學唱《停!不要欺凌》這首歌曲。學生通過唱歌、做游戲互相認識和了解,營造友好和諧的氣氛。教師還會帶學生玩“說出別人優點”的游戲,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看到他人優點,彼此成為相親相愛的朋友。此外,挪威小學低年級學生通常每5人組成一個“朋友圈”。這些學生及其家長每月聚會一次,增進孩子和家長間的了解,讓孩子們了解朋友的意義。
如今許多學齡兒童的家長大都是獨生子女,而他們共同孕育的孩子也是獨生子女居多,如何與同齡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尤其是生生關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于是 “伙伴課程”進入了我們的探索視野。“伙伴課程”就是將兒童朋友之間的關系作為一門課程來研究,開設的原因就是針對當今社會人際關系問題層出不窮的現象。
而今這項課程已經實施了幾年,由最初的懵懂、模糊,到如今師生、家長的廣泛認同并積極參與,可謂是“漸入佳境”。
首先是教師的認同。我們利用校本培訓多次向教師說明這項課程的意義。在多次培訓、研討后,教師明白這項課程的開展不僅僅在于讓學生交朋友,它觸及到的是教育最本質的東西: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知識,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唯有此,才能完成學校的使命:幫助學生完成 “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教師從來都是最好的教育資源,當他們有了認同,其主動性被激活,就不再是被動的等待分配任務,而是成了活動的創意者。于是我校的“伙伴課程”蓬勃地開展起來了。
“天使與伙伴”這項活的動意在于讓全班學生形成互助互愛的氛圍。每個學期初,老師組織學生把自己最近一段時期最想通過別人的幫助來達成的心愿寫下來,投到“天使”箱里。之后,每位學生悄悄地從箱子里隨機抽出一個愿望,如果覺得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幫助伙伴達成愿望,那么就把這張紙條保存,自己也就成了這個紙條主人的“神秘”天使,“天使與伙伴”關系也就這樣結成了。期末,教師會組織全班的“天使與伙伴”揭秘時刻,學生知道了誰是默默幫助自己的“天使”,無不意外、欣喜、激動、感恩……教師還會適時地請學生談感受,除了受助者的欣喜與激動,更強調“天使”助人后的感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了別人,學生是在助人中成長的。如今這項活動在學校已經開展8年了,老師、學生都非常樂意開展,把這項活動當成了一件不可或缺的“儀式”。就在上學期的“天使與伙伴”揭秘時刻,五年級的一個男孩流下激動的淚水,原來一直困擾他無法靜心讀書的壞習慣終于在“天使”的幫助下有了改變。經過了解,原來幫助他的“天使”不止“伙伴”一人,為了幫助他培養對書籍的興趣,他的“天使”請來了爸爸幫忙,父女兩個人先是與男孩網上書信交流,了解到他愛好下棋與足球后,特意選擇了與他興趣相投的兩本書,并一起網上共讀。男孩說,“天使爸爸”的堅持更讓他感動,因為幾年來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和他的聯系很少。他也表示:讀書,他一定會堅持下去。并且決定用自己的改變去幫助身邊和他一樣對讀書習慣養成有困難的同學。每次,這樣的“揭秘”時刻都被教師稱之為“暖心”時刻,學生在接受友誼的同時,付出友誼,班級就變成了一個“友誼場”。而現在,更多的班主任、家長們也加入其中,成了“天使”。
“友情大比拼”是我校“伙伴課程”的又一個品牌活動。活動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伙伴銀行”里存儲的友情故事——時間、地點、主人公、事件,學生一一道來。誰的友情最真實?請上主角談感受。誰的友情故事最珍貴?全班同學投上自己寶貴的一枚“銀幣”。多年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情義是最珍貴的,而在數次的展示與“比拼”中學生也懂得了付出比收獲更珍貴的道理。
“伙伴小法官”。當同學之間有了矛盾由誰來解決?就請來“小法官”來判一判。學生畢竟年紀小,每天在一起小摩擦、小矛盾總會不斷,于是教師決定自己“退場”,由學生處理。“小法官”由學生自己推選,定期輪換。有了問題、困惑,老師反倒成了“看客”。“小法官”們個個都能“秉公執法”,以同齡人的視角處理起問題來更受學生歡迎。“小法官”偶爾有了棘手的“案件”,還會翻書、上網,甚至請來“調解員”, 忙得不亦樂乎。于是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氛圍中,學生的多項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伙伴住家”。連續幾個假期,學生會把自己的“伙伴”請到家里去,同住同吃。這樣的生活讓彼此間多了親密接觸的機會,彼此更了解、更親近。而家長也紛紛表示,當家里來了“小客人”,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長大了,會照顧人、體貼人了。所以,這是一項最受家長歡迎的活動。目前,這項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由原來的伙伴,發展成現在的城鎮與鄉村的結合、高年級與低年級(混齡)的結合。
“伙伴課程”開展之初,目的是希望幫助學生在學校建立良善的人際關系。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的真實變化,在與人相處中學生更懂事了,任性自我的學生少了,包容大氣的學生多了。在活動的開展中,不僅是校內的人際關系,家校的關系、家長與家長之間的關系都得到了改善。
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的毛亞慶主任,在多場講座中提到,當下教育的的核心要關注人與人的關系,尤其是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他說:人是在交往中,在你和我、我和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中不斷獲得自己的本質屬性,獲得自己社會性的發展。我校的伙伴課程還有更深的領域等待我們挖掘。
(作者單位:五常市實驗小學)
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