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
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為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的問題。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重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欲望
現在很多學校把課堂情境作為一項課題去研究。恰當的情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處在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對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二是有一定的趣味,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接觸到的不是現實的條件,而是一種情境。例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一課時,我采用了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烏龜和兔子要進行第二次賽跑,當它們來到場地時(一個正方形場地、一個長方形場地),因為誰跑的路程長而爭論起來,通過讓學生幫助它們來解決問題而引出本課內容。因為學生發現,要想判斷誰的路程長,就得求出兩種圖形的周長。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幫助烏龜和兔子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創設這樣一個質疑猜想的教學情境,可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創新的樂趣。課后的練習仍然以龜兔賽跑的情境貫穿,以比賽后的獎品和獎狀作為練習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計算。整堂課學生都是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下進行學習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又如在一年級的“認識鐘表”一課中,筆者設計的是學生熟知并非常喜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情境,把鐘表上的時刻作為密碼,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找到進入羊村的密碼。進入羊村后又用“找朋友”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整時的漢字寫法和電子表寫法,用“設計密碼”的活動讓學生在表盤上撥出整時的時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創設這些恰當的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愉快的學習氣氛,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探求知識。在此情況下,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它的內容應設計科學。必須能引發學生進行層層深入、津津有味的認真思考,能促進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引起廣泛的聯想,從而得出規律性認識。
但是數學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也應當注意,故事性的情境比較適合低年級的課堂教學,如果應用在高年級的數學課上就會略顯幼稚,起不到相應的作用,高年級的數學課上應當以生活情境貫穿,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或者是讓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樣的情境來進行教學,更能夠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重體驗,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熱情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重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重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例如:在教學 “噸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感知“噸”這個比較大的量。教科書上提示25個學生的體重大約為一噸。筆者就先找出班級中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一名同學,讓幾名同學上來背一背,說說感受。然后又問學生:“多少名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加起來就是一噸呢?”當學生回答出40名時,我叫起班級內的40名同學一起跳一跳,進一步來感知“一噸”的重量。然后又讓學生拎一拎教室中一桶純凈水,因為一桶純凈水的重量大約是20千克,50桶水的重量大約就是一噸。整堂課都是通過不斷地實踐來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在教學“平方米”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我找出4個學生張開雙臂圍成一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這就是1平方米。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于強烈的認知沖突,并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于為后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和思維的關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小學階段,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于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縮短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
三、重點撥,指導學生主動探究方法
在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這一課時,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算法之后,筆者沒有直接引出簡便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你覺得這樣寫怎么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算法“繁”,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由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算法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主動性,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發展學生學習能力的今天,我們也應重視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我們要在學生疑難處、意見分歧處,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及時加以點撥。
四、重空間,提供學生主動參與機會
周玉仁教授曾說過:“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成功的愉快。”這些“多一點”告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時間、空間,保證學生的參與機會。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開展“說一說”“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疊一疊”……一個問題多問幾個“誰還有不同意見或想法”“誰還能補充”“再仔細想想還可以怎樣做”,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多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如教學“第幾”的拓展部分,我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鉛筆,請他們把這些材料擺一擺,使鉛筆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等到交流反饋時,學生不僅僅擺出了我預想中的兩種情況,即把它們排成一排,從左、右分別數過去, 鉛筆處在第二的位置上,還有一位學生把這些材料擺成了兩排,火柴為一排,鉛筆在第二排。這是多么靈活的一種思維方式啊!在教學“8、9的加減法”時,練習的環節設計了送信、找朋友的活動,我送給學生一些題卡,讓學生計算之后找到屬于自己答案的信箱或是“好朋友”,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當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鞏固了本節課學生所學的知識。
數學是一個抽象的學科,要想學好數學不容易,要想教好數學更不容易。從新的教學理念看,學生的學習應是實際應用數學的過程。“新課標”中也提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我們把握住問題尺度,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內容,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能夠快樂、輕松和高效地學習,真正地做到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征儀路學校)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