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雙 吳竹南


【摘 要】 家電制造企業質量保證承諾,會導致未來質量保證費用的發生。根據會計謹慎性和對等性原則,計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是運用會計估計對質量維修、退換貨等產品質量問題或有事項的預計負債。由于未來發生質量保證費用的不確定性,計提金額存在著利潤調節空間,降低了財務報告真實性。文章試圖克服公開財務報表中質量成本“少數據”“貧信息”的缺陷,運用灰色系統預測法,構建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線性-灰色GM(1,1)預測模型,從歷史客觀的角度預測未來維修費。結果表明,該模型較一般線性預測模型和灰色GM(1,1)預測模型能夠更加精確地擬合維修費的變動趨勢,客觀反映企業真實財務狀況,提高財務報表質量。
【關鍵詞】 預計負債; 產品質量保證; 灰色系統理論; 家電制造企業; 會計估計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20-0145-03
一、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后,各類產品和企業的服務質量日趨受到重視。對家電制造業而言,強化自身產品質量管理并提升產品售后服務是應對激烈競爭的法寶,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重視產品質量保證和售后承諾,并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務和高于國家產品“三包”要求的質保承諾,如延長質保期限、發生故障時免費維修和調換貨等,所發生的維修、退換貨等產品質量保證費由家電企業承擔,計入企業財務報表。
關于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會計處理,國內不少學者對其做了大量研究。劉小年[1]認為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是企業簽訂銷售合同時,產生的未來可能需要履行退換、維修等現時義務,這些計入未來的費用,一般確認為企業的一項負債。沈榆峰等[2]提出因未來解決產品質量出現的更換、維修等費用可能導致銷售當期公司收入虛增,故此類商品銷售或勞務服務的收入不應全額計入銷售當期利潤。徐揚[3]提出產品擔保成本是一種不確定的經濟業務,企業當期應該承擔此未來發生成本,因此產品未來維修的金額應當被合理估計并且在當期期末按照預計負債入賬。張祥建等[4]認為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等預計負債,可能被當作盈余管理的工具,通過預計負債的提取金額變動,企業進行利潤調整。劉倩倩[5]驗證了通過調整預提產品保修費用金額,上市公司可以粉飾報表以達到預期的財務目標。
綜上所述,作為或有事項,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應當按照預計負債在產品銷售當期期末計提。但是產品質量保證費用估計金額的增加或減少會影響損益,產生降低財務報告質量和誤導財務判斷的可能。在會計實際操作中,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計提金額通常由經驗決定,這就為操縱利潤、粉飾報表、會計造假的行為提供了空間。因此,本文試圖尋找家電企業維修費隨時間的發展變化趨勢,運用灰色系統預測法,構建線性-非等間距GM(1,1)模型,運用實際發生的數據,從客觀的角度預測未來維修費,以期為產品質量保證費用計提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提高預測精度,去除人為判斷,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二、產品質量保證費用
(一)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會計處理
家電企業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是指家電企業向客戶承諾在家電產品銷售后的質量保證期內,如果發生了非使用者人為因素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按照家電銷售合同中約定的質保條款,承擔維修、退換而發生的維修費等損失的預提維修費準備金。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根據收入和成本配比的原則,出售的家電產品如果有保修期,企業需在銷售當期預提可能發生的保修成本作為負債。企業確認的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數額應該是清償該負債所需要支出維修費的最佳估計數。
(二)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核算問題
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最佳估計數成為會計核算實際操作的難點,會計估計的準確性或人為調控會給企業帶來審計風險。[6]
家電企業做出產品質量保證承諾,意味著在家電售出后的質保期內,如果產品出現非人為的質量問題,家電企業需要承擔相應的維修費用,但發生的具體數額由將來修理工作量決定,銷售當期無法確定。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產品質量保證即為企業未來可能發生的或有事項。履行質量保證責任是企業未來需要償還的負債,因此,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是屬于財務報告中的預計負債。預期負債是指企業根據合同條款形成的現行義務,根據現有的知識和歷史經驗,現有義務的或有事項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的情況下,應當按照財務報告中所披露履行該或有事項所需金額的最佳估計數計提。中國的家電行業質量保證體系發展相對成熟,家電廠商將向客戶售后服務質量承諾計入預計負債,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雖然已考慮到財務報告數據近期業務經驗,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未來實際發生的維修情況,數額的增減可能影響未來年度的損益,降低財務報告質量,影響財務判斷。
從會計核算角度分析,銷售行為一旦發生,家電銷售合同中做出保修承諾即成為家電企業對消費者的未來負債,當未來質量問題出現時變成現實負債。根據權責發生制要求,需要在銷售當期期末預提估計的未來索賠,即產品質量保證費用。企業往往根據以往的經驗和維修費數據,結合相關部門的意見做出判斷[7]。但是,使用產品質量保證費用可能發生的金額和概率作為估計依據主觀判斷決定因素大。特別是股票市場中,上市公司可能通過調整預提產品保修費用金額,使財務指標達到預期目標。所以企業有可能把產品質量保證費用作為操縱利潤的工具。
因此,預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成為雙刃劍。一方面避免了未來成本費用的錯配,更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現狀;另一方面成為企業掩蓋報告虧損或業績下降的工具,如果本年利潤高,可能用多計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的方式調低利潤;反之,亦然。
通過上述討論可以看出,現行準則要求計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依賴于會計職業判斷,或成為管理者粉飾報表的工具。本文認為運用灰色預測體系,根據已發生的維修費數據,客觀預測未來發生的維修費,以合理計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減少會計估計的主觀性,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以期為會計估計提供新的思路。
(四)模擬預測比較
當年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模型的預測精度是當年預測值與實際值的比值(如果預測值大于當年的實際值,比值應減2)。把歷年的預測精度進行平均,得到精度均值。計算得出,線性-灰色GM(1,1)模型預測精度為89.37%,高于灰色GM(1,1)模型精度(89.13%),線性模型模擬精度最低(88.53%)。可見,通過實例驗證:線性-灰色GM(1,1)模型樣本數據要求少、精度高,無需人工判斷,計算方法清晰明了,能客觀預測產品質量保證費用,降低財務操縱風險,提高財務報告質量。
六、結語
除了家電制造企業,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認識到售后服務、質量保證對企業的重要性。按照會計準則要求,權責發生制下落實謹慎性和匹配性原則的要求——計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可以避免收入費用錯配,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采用線性-灰色GM(1,1)模型預測維修費用,可以為產品質量保證費用計提提供客觀依據。這種方式可以避免會計或管理層主觀決策,減少利潤調控的空間,降低審計風險,提高財務報告質量,向報告使用者反映更真實的財務狀況,輔助決策。采用線性-灰色GM(1,1)模型預測維修費用時應當注意:一是對明顯的非線性數據的模擬度需要討論;二是該模型不應作為硬性指標,企業在決策時應當綜合考慮其他信息。本文提供了預提產品質量保證費用核算的新思路,以供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討論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小年.產品質量保證成本的核算方法[J].對外經貿財會,2001(9):22-24.
[2] 沈榆峰,孟陳棟.芻議產品質量保證業務的會計處理及改進[J].商場現代化,2010(23):161.
[3] 徐揚.財務會計中不確定性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張祥建,徐晉,郭嵐.企業盈余管理存在原因的理論分析[J].軟科學,2004(5):85-88.
[5] 劉倩倩.產品質量保證與或有負債、信息信號、盈余管理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 李福軍.基于信息安全產品的保修與售后服務會計處理探究[J].財會學習,2016(14):88-90.
[7] 張亮,徐蘊怡.或有事項準則的執行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基于我國上市公司2009年財務報告數據的分析[J].會計之友,2011 (1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