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石橋 呂君杰
【摘 要】 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就是審計人員用系統方法確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業績及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的責任。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就是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應承擔的責任,需要確定領導干部任期內通過履行資源環境責任對本區域及外區域的本期及后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造成的影響。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需要從兩個維度來進行:第一,界定領導干部應承擔責任的程度,有兩種做法,一是區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二是都作為直接責任,但判定其責任程度;第二,界定資源環境問題所帶來后果的嚴重程度,通常分為后果嚴重、后果較嚴重和后果一般。
【關鍵詞】 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 責任界定; 審計主題; 資源環境問題; 外部性
【中圖分類號】 F239.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20-0154-07
一、引言
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是以系統方法對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獨立鑒證、界定、評價和監督,涉及的審計職能包括鑒證、界定、評價和監督,本文關注其中的界定職能。從實質上來說,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就是審計人員用系統方法確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及業績應承擔的責任。很顯然,資源環境責任界定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區別于其他種類審計的顯著特征,沒有責任界定,也就無法精準地評價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當然也就無法將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與其個人利益密切關聯起來,整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價值也就失去了基礎。所以,責任界定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審計的核心內容。
現有文獻及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試點,對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重要性已經達成共識,但是,理論上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實務上的有效方法尚在探索之中。本文擬提出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之審計界定的理論框架。
隨后的內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個簡要的文獻綜述,梳理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相關文獻和試點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之審計界定的理論框架;然后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之責任界定的相關條款①,以一定程度上驗證這個理論框架的解釋力;最后是結論和啟示。
二、文獻綜述
一些文獻專門研究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界定[1-3],專門研究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文獻很少,有些文獻涉及到這個問題,一些審計機關在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試點中也探索了這個問題,從相關文獻及審計試點情況來看,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重要性,二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事項范圍,三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方法,四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存在的困難。
關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重要性,相關文獻及試點單位幾乎一致地認為,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焦點、重點和難點,界定責任比查出問題更重要,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客觀公正地進行責任界定[4-8]。
關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事項范圍,有兩種觀點,一些文獻及試點單位只對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責任界定,本文稱之為問題觀,在這種觀點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就是確定領導干部對于資源環境違規行為及決策失誤問題所應承擔的責任[5,8-11];另外一些文獻及試點單位關注兩個方面的責任界定,一是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二是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本文稱為業績問題觀,在這種觀點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應承擔的責任,二是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違規行為問題及決策失誤問題應該承擔的責任[12-13]。很顯然,業績問題觀包括了問題觀,但是,擴展了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應承擔責任的界定。
關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方法,由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事項范圍不同,責任界定的方法也不同。對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中發現問題進行責任界定時,多數文獻及試點單位都借鑒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經濟責任界定方法,將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的責任區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一些文獻及試點單位還借鑒中央紀委機關等部門于2014年聯合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界定的規定,該細則詳細規定了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承擔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的具體情形[5,8,10-12]。少量文獻及試點單位涉及到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強調不能簡單地將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的變動歸納為領導的資源環境業績,而要考慮資源環境問題的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特征,客觀公正地界定領導干部的資源環境業績[5,12-13]。此外,流域生態補償標準制定中流域各方責任界定的相關研究對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界定有一定的借鑒作用[14-15]。
關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存在的困難,一些文獻及試點單位認為,由于資源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界定標準的缺乏及審計人員對資源環境相關知識技術掌握不夠,導致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非常困難[7,10,16-17]。
綜合而言,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重要性已經具有共識,但是,理論上尚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實務上的有效方法尚在探索之中。本文擬提出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界定的理論框架。
三、理論框架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之審計界定的理論框架,為此,首先要確定需要進行責任界定的事項及涉及的審計主題,在此基礎上,分別討論各種事項的責任界定。
(一)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事項范圍及涉及的審計主題
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需要對什么事項進行責任界定呢?首先,這些事項必須是經過審計鑒證的,沒有審計鑒證以搞清楚其真實狀況的事實,是無法進行責任界定的;其次,責任界定是為客觀公正地評價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服務的,不納入責任評價及不進行責任追究的事項,沒有必要進行責任界定。根據上述兩個原則,就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來說,需要進行責任界定的事項有兩類,一是資源環境業績,二是資源環境問題,本文前面文獻綜述中提到的業績問題觀就是這種情形。也有的文獻將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區分為積極責任和消極責任,業績稱為積極責任,問題稱為消極責任,所以,責任界定也可以區分為積極責任界定和消極責任界定[18]。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的審計界定也是如此,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屬于積極責任界定,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屬于消極責任界定。
對于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就是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應承擔的責任。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體現了資源環境業績,通常會表征為一些業務信息或財務信息,是量化指標,在審計主題中主要是信息主題,通過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鑒證已經驗證了這些指標的真實性,可以作為評價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的基礎數據。但是,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具有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特征,本時期的、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業績如果變好,不一定是本時期、本區域努力的結果,相反,本時期的、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業績如果變差,也不一定是本時期、本區域不努力的結果。所以,需要客觀地確定本時期、本區域在資源環境方面努力所帶來的資源環境業績,這種資源環境業績,也就是領導干部任職期間通過努力履行資源環境責任所取得的業績,只有用這種業績來評價領導干部資源責任履行情況,才能做到客觀公正。
對于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就是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應該承擔的責任。一般來說,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鑒證階段會采用系統方法搞清楚領導干部及其所領導的區域或單位存在的問題,然而,領導干部這些問題的實際參與程度可能不同,其職責分工要求其介入的程度也可能不同,根據具體情形,領導干部對不同的資源環境責任問題承擔的責任程度可能也不同。同時,不同的資源環境問題,其后果的嚴重程度不同,所以,需要對資源環境責任問題進行后果等級的界定。只有厘清了資源環境問題嚴重程度和領導干部的責任程度,以此為基礎來評價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才能客觀公正。
需要進行責任界定的資源環境問題有兩類,一是審計鑒證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二是已經發生的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審計鑒證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通常有四種,一是資源環境信息虛假,其審計主題是資源環境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通過審計鑒證發現信息虛假;二是資源環境違規行為,其審計主題是資源環境業務行為和財務行為,通過審計鑒證發現這些行為違規;三是資源環境決策失誤,其審計主題是領導干部的資源環境決策行為,通過審計鑒證發現領導干部決策行為不科學、不合理(如果是不合法、不合規,就作為違規問題,而不是決策失誤問題);四是資源環境制度不健全,其審計主題是資源環境相關制度,通過審計鑒證發現制度設計或制度執行的缺陷。已經發生的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通常也有四種類型:自然資源毀損、生態破壞或災害、環境污染和資源環境事件隱患,對于這些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審計人員需要搞清楚其真實狀況,其審計主題通常是多元的。例如,其后果可能涉及到信息主題,而其原因則可能涉及到行為主題和制度主題。
綜合上述分析,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事項范圍及涉及的審計主題如表1所示。下面,分別討論每類事項的責任界定。
(二)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業績應承擔責任的界定
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體現了資源環境業績,但是,由于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具有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特征,其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表2顯示,資源環境業績效驅動因素較為復雜,從區域維度來說,某區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可能是源于本區域的因素,也可能是外區域的影響,并且本區域還可能對外區域產生影響;從時間維度來說,某時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可能是源于本時期的因素,也可能源于前期對本期的影響,并且本期對后期可能還有影響。所以,從邏輯上來說,不能僅僅以領導干部任期、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作為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從業績界定的邏輯來說,需要確定領導干部任期內通過履行資源環境責任對本區域的本期及后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造成的影響(第四象限、第五象限),以及對外區域的本期及后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造成的影響(第七象限、第八象限)。從業績界定的思路來說,需要以本期、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為基礎,剔除前期及外區域對本期、本區域的影響,再加上本期對后期及本區域對外區域的影響,公式表述如下:
本期、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業績=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前期、本區域的影響形成的本期、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前期、外區域的影響形成的本期、本區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本期、本區域的影響形成的本區域、后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的影響+本期、本區域的影響形成的外區域、后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的影響
區分不同區域、不同時期的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是較為容易的,通常會體現為一些量化指標,但是,資源環境責任界定的關鍵是這些變動的影響因素,要識別出領導干部任職履行資源環境責任所產生的效果。為此,需要以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為基礎,調整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的影響,同時,還要區分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有些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是由人的因素造成的,有些是自然的因素造成的。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剔除上述因素的影響,才能客觀公正地確定領導干部任期的資源環境業績。
問題的關鍵是,怎么確定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的影響呢?目前,尚無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鑒的方法有兩類,一是數學模型法,二是重大舉措分析法。
數學模型法是借鑒生態補償和流域生態補償中責任界定的方法來界定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生態補償的前提是確定付費者的生態責任,目前,已經有不少的數學方法來確定生態責任[19-20],這些方法可以借鑒到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界定中來,不過,尚無成功應用的案例。流域生態補償中不同流域對水量、水質的責任界定也有不少的數學模型[21-23],這些模型也可以借鑒到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界定中來,不過,尚無成功應用的案例。總體來說,數學模型法應該是個不錯的方向,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重大舉措分析法是一些審計機關在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試點采用的方法[24-26],這種方法是以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作為衡量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的基礎,但是,在此基礎上,要分析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在資源環境方面的重大舉措,通過分析調查這些重大舉措及其效果,確定領導干部的努力程度對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界定和評價領導干部的資源環境業績。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7]發布的《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規定,“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并充分考慮地域因素、氣候、季節、生長期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以及環境問題的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針對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變化,依法準確界定被審計領導干部對審計發現問題應承擔的責任。對于歷史遺留的、短期難以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涉及范圍廣、難以準確計量的自然資源變化情況,要以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內采取減緩措施的程度和科學論證的效果進行認定”。這里強調了對于“要以被審計領導干部任期內采取減緩措施的程度和科學論證的效果進行認定”,本質上就是要求分析重大舉措及其效果。
湖北省審計廳[28]提出,按照“看職責、看行為、看后果”的方法,客觀評價領導干部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履職盡責情況,準確界定其對相關問題應承擔的責任。這里的“看職責、看行為、看后果”,實質上就是重大舉措及其效果分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29]第十九條規定,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好,“主要是指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認真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積極采取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所在地區或者主管業務領域自然資產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或者明顯改善”,這里強調了“積極采取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本質上就是要求分析重大舉措及其效果。
重大舉措分析法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搞清楚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在資源環境方法的重大舉措及其效果,特別是這些重大舉措的效果,這需要用適當的方法獲取證據;二是分析這些重大舉措與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的關系,這可以是專業人士的主觀判斷分析,也可以是基于數學模型的分析。
(三)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
前文已經將資源環境問題分為兩類,一是審計鑒證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二是已經發生的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它們的責任界定共性,也有區別。
1.審計鑒證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
從邏輯上來說,領導干部對審計鑒證中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需要從兩個維度來進行,一是界定領導干部應承擔責任的程度,二是界定資源環境問題所帶來后果的嚴重程度,其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
對于資源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一般區分為三種程度:后果嚴重、后果較嚴重、后果一般。對于審計鑒證發現的資源環境問題,需要根據其現實及潛在后果來確定其嚴重程度。這里的關鍵是現實及潛在后果的估計,審計人員要收集充分恰當的審計證據來估計資源環境問題的現實及潛在后果,必要時,可以借助專業人士或專業機構的力量。
關于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程度,前面的文獻綜述已經提到,一些文獻及試點單位借鑒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辦法,將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區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5]。這種做法,從邏輯上來說,并無問題。但是,我國資源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對黨政主要領導、資源環境監管部門主要領導及資源環境影響單位主要領導在資源環境方面的責任規定表明,領導干部是資源環境的第一責任人或負總責或是資源環境目標責任的簽訂人。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第十條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第二十六條規定,“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5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規定,“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要建立協調機制,形成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根據中央紀委機關等部門于2014年7月聯合印發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第二十五條規定,“對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制度規定的被審計領導干部作為第一責任人(負總責)的事項、簽訂的有關目標責任事項或者應當履行的其他重要職責”,被審計領導干部承擔直接責任。可見,領導干部是資源環境的第一責任人或負總責或是資源環境目標責任的簽訂人,對于資源環境問題都要承擔直接責任。
根據以上分析,借鑒《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的規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主要是界定資源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而不要界定應承擔責任的程度。但是,從現實生活來看,作為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客體的領導干部是所在地區、部門(單位)的主要領導,職責繁重,只有在特殊情形下才會直接主管或分管資源環境業務,所以,將所有的資源問題都界定為直接責任,只是資源環境形勢特別嚴峻時的舉措,并不是常態。從常態上來說,應該有副職主管或分管資源環境業務,作為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客體的主要領導干部在履行資源環境責任時,主要發揮組織領導的作用,親自參與的只是一些特別重要的資源環境事項。基于這種考慮,本文認為,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還是需要界定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一些審計機關在開展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試點時也采用這些方法,一些文獻也贊成這種方法[5]。參照《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的規定,具體界定方法如下:
(1)承擔直接責任的情形:領導干部直接參與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資源環境法律法規;未經民主決策、相關會議討論而直接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資源環境事項,造成資源環境重大破壞的行為;主持相關會議討論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數人不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資源環境事項,并造成資源和環境重大破壞的行為。
(2)承擔主管責任的情形:除直接責任外,領導干部對其分管的資源環境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資源環境責任;主持相關會議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資源環境事項,由于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重大資源和環境破壞的行為。
(3)承擔領導責任的情形:除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外,領導干部對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責任的其他行為應當承擔的責任。
當需要界定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時,需要以審計證據為基礎來界定,所以,需要圍繞已經查出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在審計鑒證的基礎上再補充審計證據,主要是證明兩個方面,一是證明所審計的領導干部對該資源環境問題的參與程度,為此,需要查閱會議記錄、詢問相關人員等;二是證明領導干部的分工,搞清楚所審計的領導干部是否是該資源環境問題的分管或主管領導。有了上述兩方面的證據,結合審計鑒證所獲得的審計證據,就能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類型。
2.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的責任界定
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有自然資源毀損、生態破壞或災害、環境污染及資源環境事件隱患,對于這些事故,一方面需要界定其后果的嚴重程度,通常也要分為后果嚴重、后果較嚴重和后果一般三種情形;另一方面,還需要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的責任程度,這種程度通常不宜區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因為資源環境問題具有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特征,同時,還具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征,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的責任不能都由本任期、本區域的領導來承擔,也許還有前任領導、外區域及自然力的作用,所以,需要借鑒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界定的方法來界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事故或隱患應該承擔責任的程度。
四、例證分析
以上提出了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的理論框架,然而,這個理論框架是否正確呢?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其解釋現實的能力,下面,用這個理論框架來分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9]頒布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界定相關的條款,以一定程度上驗證這個理論框架的解釋力。
相關條款:《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第十七條規定,“審計機關應當根據審計查證事實,依照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等,充分考慮地域、氣候、季節、生長期等自然因素影響,以及環境問題的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針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點,研究建立健全審計評價指標體系,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對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做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
條款分析:從文字來看,這個條款說的是領導干部資源責任評價。但是,領導干部資源責任界定是評價的前提,所以,從內容上來看,是包括領導干部資源責任界定的,對責任界定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這就是“充分考慮地域、氣候、季節、生長期等自然因素影響,以及環境問題的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針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特點”,按本文的理論框架,就是不能直接以本期、本區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作為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而是要考慮“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
相關條款:《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第十八條規定,“審計機關應當根據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所在地區或者主管業務領域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結合審計結果,對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變化產生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按照好、較好、一般、較差、差5個等次客觀評價評價審計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
條款分析:審計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情況可以分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差5個等次,如何分呢?“結合審計結果,對被審計領導干部任職期間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變化產生的原因進行綜合分析”,根據本文的理論框架,就是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變化為基礎,分析變化的原因,盡力排除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形成的影響,最終確定由領導干部任職的努力所形成的貢獻。
五、結論和啟示
資源環境責任界定是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區別于其他種類審計的顯著特征,沒有責任界定,也就無法精準地評價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當然也就無法將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履行情況與其個人利益密切關聯起來,整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價值也就失去基礎。本文提出一個體現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特征且具有審計邏輯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之審計界定的理論框架。
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就是審計人員用系統方法確定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業績及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的責任,包括領導干部資源環境業績的責任界定和領導干部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
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體現了資源環境業績,由于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及其變動具有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等特征,業績界定需要確定領導干部任期內通過履行資源環境責任對本區域的本期及后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造成的影響,以及對外區域的本期及后期資源環境數量、質量狀況造成的影響,可以借鑒的方法有兩類,一是數學模型法,二是重大舉措分析法。
領導干部對資源環境問題應承擔責任的界定,需要從兩個維度來進行,一是界定領導干部應承擔責任的程度,二是界定資源環境問題所帶來后果的嚴重程度。對于領導干部應承擔責任的程度有兩種做法,方法之一是區分為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方法之二是都作為直接責任。對于界定資源環境問題所帶來后果的嚴重程度,通常區分為后果嚴重、后果較嚴重和后果一般。
本文的研究啟示我們,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界定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復雜的事項,從重要性來說,如果不能客觀公正地界定領導干部的資源環境責任,則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的整體價值將大為降低;從復雜性來說,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界定需要區分資源環境業績和資源環境問題分別界定,業績的責任界定需要考慮潛伏性、時滯性、外部性,還需要區分考慮人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而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界定則需要界定資源環境問題的責任程度和后果嚴重程度。雖然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已經有較長時間且較大范圍的試點,但是,從各級政府和審計機關已經出臺的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辦法來看,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界定并未得到重視,也未有較成熟的技術方法。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是路漫漫兮!
【參考文獻】
[1] 王目平.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界定探析——基于組織機構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21(4):28-31.
[2] 李建軍.經濟責任審計的責任界定與評價[J].中國審計,2002(9):35-36.
[3] 江金滿.經濟責任同步審計的責任界定與評價——基于權力制約、憲政及公共受托責任理論的視角[J].財會通訊,2011(31):94-96.
[4] 陳波.論產權保護導向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5):15-23.
[5] 陳塵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明確領導干部環境保護責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7):55-58.
[6] 顧龍友.查明責任比發現問題更重要——關于建立土地違法責任清單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國土地,2016(1):24-27.
[7] 王娟.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綜述[J].審計月刊,2017(9):14-17.
[8] 唐玲嫣.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責任界定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30-33.
[9] 周曦.基于經濟責任的環境審計路徑選擇——淺析經濟責任審計中的環境保護責任審計[J].審計研究,2011(5):24-27.
[10] 于文波.基層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探究[J].審計月刊,2014(9):16-17.
[11] 薛芬,李欣.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框架研究——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導向[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31(6):20-27.
[12] 錢水祥.縣級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J].審計研究,2016(4):15-19.
[13] 李思瑩.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責任認定研究[J].財會學習,2017(19):136-137.
[14] 許晨陽,錢爭鳴,李雍容,等.流域生態補償的環境責任界定模型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8):1488-1496.
[15] 劉桂環,文一惠,謝婧,等.界定經濟責任,建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J].環境經濟,2017(16):50-53.
[16] 林忠華.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J].審計研究,2014(5):10-14.
[17] 陳朝豹,耿翔宇,孟春.膠州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實踐與思考[J].審計研究,2016(4):10-14.
[18] 吳秋生.責任的兩面性與經濟責任審計[J].管理現代化,2010(4):28-30.
[19] 王金南,莊國泰.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20] 李曉光,苗鴻,鄭華,等.生態補償標準確定的主要方法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09,29(8):4431-4440.
[21] 劉玉龍,許鳳冉,張春玲,等.流域生態補償標準計算模型研究[J].中國水利,2006(22):35-38.
[22] 劉曉紅,虞錫君.基于流域水生態保護的跨界水污染補償標準研究——關于太湖流域的實證分析[J].生態經濟,2007(8):129-135.
[23] 劉耀,吳仁海,廖瑞雪.大氣污染物總量分配公平性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23(9):159-162.
[24] 南京審計大學.中國審計發展報告(2015):經驗探索、制度建構、公告概覽和前景展望[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
[25] 南京審計大學.中國審計發展報告(2016):經驗探索、制度建構、公告概覽和前景展望[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7.
[26] 南京審計大學.中國審計發展報告(2017):經驗探索、制度建構、公告概覽和前景展望[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8.
[27]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方案[A].2015.
[28] 湖北省審計廳.湖北全面鋪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Z].2016.
[29]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的通知[A].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