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逃離》被譽為艾麗絲·門羅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集且受到了越來越多世界各地學者的關注。學術界對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身份、兩性關系以及女性存在等方面。本文試從文學倫理學角度去解析《逃離》中女性的困境,探索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下,女性如何擺脫倫理困境。
關鍵詞:《逃離》;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困境
作者簡介:叢秋菊(1991.8-),女,吉林省松原市人,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2
一、引言
《逃離》作為門羅的代表作,一經問世便好評如潮,門羅曾因此獲得加拿大吉勒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該作品是由八個短篇小說構成的短篇小說集,描述了不同女性面臨相同的境遇時對生活做出的反抗,體現了作者對女性命運的關注,對女性倫理困境的探索,小說中的一些特定的女性人物也是作者原生家庭的一種縮影。本文將從文學倫理學中倫理困境、斯芬克斯因子、倫理選擇等角度去解析這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倫理因素。
在我國將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的批評范式,是由華中師范大學聶珍釗教授于2004年首次提出的。詳細闡述了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傳統的道德批評之間的差別,并將倫理學劃分為理性的倫理學和敘事的倫理學。此外,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從倫理視角認識文學的倫理本質和教誨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閱讀、分析和闡釋文學的方法。文學倫理學批評從起源上把文學看成道德的產物,認為文學是特定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的倫理表達形式,文學在本質上是關于倫理的藝術。在國內伍茂國則從學理角度對“敘事倫理”進行了界定:文學研究視域內的敘事倫理包括故事倫理和敘述倫理兩個方面。故事倫理一方面是對理性倫理內容,例如與不同時代相對應的倫理主題的敘事呈現,另一方面是對于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倫理可能性的探究,即倫理烏拖邦建構?!皵⑹聜惱碇笖⑹逻^程、敘事技巧、敘事形式如何展現倫理意蘊以及小說敘事中倫理意識與敘事呈現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作者與敘事人之間的倫理意識在小說中的互動關系?!闭窃谥T多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本框架得到建構,文學倫理學批評成為學術界被認可、接受和應用的一種文學批評方式。批評家若要在文學批評中正確運用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方式,不僅要對文學倫理學的發展歷程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在批評實踐中對相關概念首先要有明確的界定。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還包含眾多諸如斯芬克斯因子、倫理選擇等術語,本文將用這些術語來解讀作品《逃離》。
二、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在文學作品中的解讀
1.“卡拉”與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因子實質上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這兩種因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較獸性因子更為高級,人性因子可以控制獸性因子,從而使人成為有道德的人。同時這兩種因子也可以理解為理性和感性?!短与x》中卡拉身上同時具有這兩種因子。卡拉內心既渴望自由地不受拘束的生活和丈夫的愛,同時又畏懼遠離丈夫的庇佑下自己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所以在大巴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她倉皇地叫住了司機并絕望無助地給她的丈夫打電話接回了她,表面上看似一次成功地“逃離”,實際上則是卡拉身上獸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理性和感性之間的一次博弈,很顯然,卡拉輸了,理性告訴她,她無法面對沒有丈夫的日子該怎么過,面對強勢,曾逃離過,可是那時卡拉十八歲時面對家中父母對自己的不理解以及為她制定好她本不想要的未來的情況下,她選擇了理解出走對這種“愛”說不,可面對克拉克她年輕時的那種勇氣只能支持她寫下那張有錯別字的字條,最后只能像文中的迷路的山羊一樣再一次回歸正常的生活,山羊的命運就是卡拉的縮影,同時也可得知卡拉身上的理性意識戰勝了感性。
2.“朱麗葉”和倫理選擇
文學倫理學批評中,對于倫理選擇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倫理選擇指的是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倫理選擇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果不同,因此選擇具有不同的倫理價值。在《機緣》中,朱麗葉是經過高等教育的托倫斯寄宿學校的一名老師,父親也是一名教師,母親行為比較乖張倒也算是關心朱麗葉,父母都希望朱麗葉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融入社會群體,走其他人走得所謂正確的路。然而,朱麗葉卻一反常態,在明知火車上認識的男子是已婚男士的情況下,不果斷與之保持距離,還和他進行有違當時倫理的舉動,甚至在收到對方的來信的情況下,還異常欣喜,不遠千里去尋找他,在面對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面對家人和周圍人對女性的約束,和選擇順應自己的事情間,朱麗葉果斷選擇追隨自己的內心,這樣的行為表面上違背倫理,然而在現代社會卻是進步女性的表現,勇于追隨內心,學歷不是沒有激情,面對表面的道德倫理的束縛,選擇發聲而不是沉默。在《不久》中,朱麗葉和已婚男士埃里克結婚并生了一個女兒,一年夏天,朱麗葉領女兒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時,面對未婚先育且沒有名分這樣的狀況,朱麗葉果斷選擇了自己沒有錯,不是只有結婚才可以生孩子,自己這樣回去不會給自己父母帶來困擾這樣的立場;在這個過程中,朱麗葉也發現了許多細節來證明她的推測,父母和周圍人對她的選擇的不理解。
3.“格雷斯”和倫理困境
倫理困境指文學文本中由于倫理混亂而給人物帶來的難以解決的矛盾與沖突。倫理困境往往是倫理悖論導致的,普遍存在于文學文本中。在《激情》中,格雷斯面臨已經是莫里未婚妻的前提下,竟然和男友莫里的哥哥-尼爾出逃,雖然時間很短,卻傷害了很多人,包括莫里在內的喜歡格蕾絲的家人。對于格雷斯看似荒唐地出逃,卻隱含著深刻的理由:格雷斯從小沒有父母,在舅舅家生活,在看見莫里的一大家子和諧的氛圍時,很渴望也擁有這樣的一個家庭,可是格雷斯本質上卻并不喜歡莫里,但是也不想拒絕,她享受每一次一家人在一起歡聚時的場景,家人間的聚會讓她找到了自己缺失的那些美好,她怕拒絕后一切屬于她的都將失去,然而在短暫地認識莫里的哥哥之后,她意識到如果再不逃離就會一直錯誤地走下去,陷入幻想中的生活,因此選擇和尼爾荒唐地出逃了,之所以出逃可見格雷斯內心面對眼前的倫理困境,遵循了內心的聲音,不愿繼續在莫里一家給她提供的美好生活的愿景下欺騙自己,選擇作自己,不愿意一直欺騙莫里也欺騙自己,而這樣的做法無疑也會讓她陷入倫理悖論中,收到譴責。
4.“德爾芬”與倫理混亂
倫理混亂即倫理秩序、倫理身份的混亂或倫理秩序、倫理身份改變所導致的倫理困境。隨著理性的成熟,人類開始從獸性中分離開來,逐漸進化成一個在獸類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獨立的高級物。把人同獸區別區別開來的本質特征就是人具有倫理意識,這種倫理意識最初表現為對建立在血緣和親屬關系上的倫理身份的確認,進而建立倫理秩序。在《罪債》中,德爾芬年輕時未婚先孕,生下孩子后,孩子就被接生的醫生送人了,沒看見過孩子的樣子,只知道是女孩,當時受了很大打擊,一心就想找回自己的孩子,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兜兜轉轉還好找到了收養這個孩子的一家人,卻誤把收養人重新生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地對這個孩子-勞蓮好,送她精心準備的項鏈,照顧她,此刻的德爾芬屬于倫理身份混亂的狀態,潛意識里她認為勞蓮就是她的女兒,把自己的倫理身份定位為孩子媽媽,以為母女倆終于相逢了,卻沒想到最后得知自己的女兒由于意外早早地夭折了,對于德爾芬而言,無疑不是一個打擊,僅有的希望也破滅了,自己從母親的身份一下子就降落成喪女的苦難人,原本還有希望,現在卻灰飛煙滅,倫理混亂在造成德爾芬的悲劇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艾麗絲·門羅筆下《逃離》的女性形象會經歷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困擾,借助文學倫理學批評這套有力的工具可以更好地去分析作品中女性的命運,從根本去解釋造成女性困境的原因,同時,門羅筆下的這些女性形象就是現實生活中女性的一個縮影,解讀作品的同時也是在給女性讀者以暗示,面對命運選擇臣服還是反抗,如果反抗,怎樣去反抗,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給予自己方向,不違背倫理的情況下達到一定的救贖。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解析這部作品,也是這部作品的分析角度更全面,更多樣也更透徹。
參考文獻:
[1]Awano, Lisa. An Interview with Alice Munro[J]. The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2013(02):180-184.
[2]Beran, Carol L.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 Study of Alice Munros Fiction[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2000(37):329-345.
[3]Bloom, Harold. Alice Munro[M].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9.
[4]Blodgett, E. D. Alice Munro[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98.
[5]艾麗絲·門羅.逃離[M].李文俊,譯.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6]何懷宏. 倫理學是什么[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7]劉建軍. 學倫理學批評的當下性質[J]. 外國文學研究, 2005.
[8]李定清.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文精神[J]. 外國文學研究, 2006(01):44-52.
[9]廖小平. 倫理的代際之維:代際倫理學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0]林玉珍. 艾麗絲·門羅短篇小說的多重主題[J]. 世界文學評論, 2006(04):12-25.
[11]聶珍釗.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 外國文學研究, 200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