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陶然
摘 要:丹·布朗作為美國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天使與惡魔》、《達芬奇密碼》、《失落的秘符》、《地獄》、《本源》等作品無不展示了他深厚的經院哲學知識功底,他對于宗教的了解和解讀在其小說中展露無遺,也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吸引如此多的讀者對宗教知識展開研究和學習。在數學和宗教音樂雙重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丹布朗,將科學與宗教這兩種在人類史上看似如此截然不同卻又存在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信仰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主題。本文正是筆者在閱讀了丹布朗的經典作品之后,對作品中的宗教與科學的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并試圖梳理丹布朗小說試圖表達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丹·布朗;宗教;科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1
一、撲朔迷離的情節(jié)設置扣人心弦
(一)緊張的懸念開門見山
丹·布朗的小說以哈佛符號學教授羅伯特蘭登的視角展開,描述了其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作為享譽世界的懸疑小說家,丹·布朗擅長用其獨特的情節(jié)設置吸引讀者。在小說開頭,主人公羅伯特總會突然地陷入一個緊張危險的境地,措手不及的感覺猛地增加了讀者的代入感,而這種危機感會隨著情節(jié)的推動而不斷加深,使得讀者緊繃著神經期待高潮的來臨與謎題的破解。
(二)數條線索齊頭并進
多線結構的使用同時也使得故事的發(fā)展更加耐人尋味,多方勢力的交手讓原本就明暗難辨的故事愈加撲朔迷離,捉摸不透。頻繁的視角切換,錯綜復雜的交鋒對抗,都是“危機”這片天幕下絢爛奪目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丹·布朗總會在小說后半段設置一個極大的反轉,例如《天使與魔鬼》中教皇內侍身份的揭露,《地獄》中對貝特朗的交代和其與西恩娜的關系的進一步說明等等。這樣的布置,讓原本在心里有了自己猜測的讀者再次受到刺激,又回過頭細細體會之前小說中埋藏的伏筆與暗示,一切又顯得合乎情理,不禁感慨作者精妙與縝密的思維。這樣不僅增添了小說的趣味性,讓讀者大呼過癮,還引導讀者對小說進行再閱讀和再理解,形成了閱讀者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借用了古典戲劇三一律的部分手法
古典戲劇“三一律”的創(chuàng)作原則,規(guī)定故事要發(fā)生在一天之內,一個地點,一件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丹·布朗的小說,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之短也是丹·布朗小說突出的特點之一。《達芬奇密碼》整個事件在24小時之內完成,足以看出作者對情節(jié)深厚的駕馭功底。丹布朗的小說省去了漫長的贅述,只將精彩紛呈的核心部分呈現出來,為讀者獻上一場高潮迭起的懸疑體驗。
二、濃厚的宗教色彩發(fā)人深省
(一)客觀現實之上的意象
如果要說丹·布朗的羅伯特蘭登系列小說給人最深的感受,莫過于其濃厚的宗教色彩。整個小說,從地點選擇到核心謎題,都緊緊圍繞著宗教以及其厚重的文化展開。《達·芬奇密碼》中的峋山隱修會,《失落的迷符》中的共濟會,《天使與魔鬼》中的天主教會等等,無不是宗教突出的代表。圣杯,共濟會金字塔,以及眾多的建筑,雕塑,畫作,這些從宗教文化中抽離出來的獨特符號,構成了每個小說的背景。每一個橋段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宗教形象,仿佛是溝通古今的通道,讓過去的歷史變得鮮活。這樣獨特的世界觀建構,不僅激發(fā)了讀者的獵奇欲望,還使得小說的容量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內涵也更加深刻。讓人驚嘆叫絕的是,小說中提及的人物,組織,交代的藝術作品等都是真實的,這無疑是對作者知識儲備與探索能力的極大挑戰(zhàn)。然而丹布朗在他的一部部作品中向人們證明了他獨特的才華,他在小說中搭建起的世界,超現實的同時又和我們所真實可感的世界有太多太多的聯系,意象與現實得以以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共存。這種特殊的背景設置,使得我們的生活與秩序感的想象形成了不斷地循環(huán)。作者以羅伯特蘭登的故事,進行對我們浩瀚宗教文化梳理的嘗試,這是對鮮活而豐富的歷史的敬畏。在滿足讀者對秩序和秩序感的渴求同時,將小說主題引向了更高的層次。
(二)突破感官刺激和宗教符號的簡單堆砌
如果丹·布朗的小說僅靠刺激感的營造與宗教符號的堆砌,那將不能稱其為優(yōu)秀的作家。《地獄》中,天才生物學家貝特朗這一形象實則是當代社會在人口激增,人與自然矛盾尖銳情況下產生的激進派思想的代表,反映了科學,理性與倫理道德的沖突,又進而觸及人的權利與人類種族命運等深刻問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從不同的維度展現了他的思考,而《天使與魔鬼》則集中體現了他的觀點。小說進行到了教會無路可退的境地,此時教皇內侍挺身而出,通過媒體發(fā)表了演講:“科學與宗教之間的古老戰(zhàn)爭已經結束,你們贏了,但你們沒有給出答案,因而贏得并不光彩……這個科學之神是誰?那個給人以才智卻沒有給出道德標準告訴人們如何使用才智的神又是誰?給孩子火卻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險,這是什么樣的神?”教皇內侍的呼告此時不僅僅是在針對光照派的人,而是對每一個讀者內心的質問。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如此依賴科學的時代,人類道德價值觀念的缺失以及對科學錯誤利用的危險,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嚴峻問題。
因此,丹·布朗小說不是純粹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它完全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如影隨形的影子,審視著它的過去,指引著它的未來。羅伯特蘭登作為該系列的主人公,曾受到了諸如天主教會,共濟會的入會邀請,但他都一一拒絕了。宗教,終歸來源于人本身,他一定是深知這一點的。我想當羅伯特凝視壯觀又群星燦爛的夜空時,古老的智慧之語輕輕地呢喃“去發(fā)現”。
參考文獻:
[1]《達·芬奇密碼》[美]丹·布朗著,朱振武 吳晟 周元曉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失落的秘符》[美]丹·布朗著,朱振武 于是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