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間的“面子觀”存在很大差異,研究面子交際對于跨文化交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面子交際”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對于已有研究進行綜述有其必要性。此篇以“面子(維護)”為關鍵詞查閱了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的十一篇CSSCI文獻,以“face-work”,“maintenance”為關鍵詞查閱了九篇SSCI外文文獻,探討了目前面子交際的主要研究內容,在綜述基礎之上提供一些見解。
關鍵詞:面子交際;述評
作者簡介:王婕(1994.5-),女,漢族,湖北黃岡人,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2
面子,通常指的是內在自我的公開表達。Goffman(1967)認為其是個體期望他人對自己的社會印象,是自我形象的外延。當他人對自己形成的是良好的社會印象,那么就可以說給面子,反之,則是丟面子。故面子是社會交際的附屬品,在具備某種交際意圖時最為明顯。Brown和Levinson(1987)將面子分為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前者指意愿不受他人阻礙;后者指被他人尊敬、接受。
面子交際,指的是為滿足自己面子或他人面子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系列行為,分為兩種:維護/威脅面子。在跨文化交際中,高語境文化非常注重人際關系,因此對個人面子需求更多。
1、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主要涉及跨文化面子協商,人際交往面子,面子理論綜述。跨文化面子研究主要是面子協商過程中西文化對比實證研究,以及面子交際理論框架研究。
國外學者Ting-Toomey 1988年提出了沖突面子協商理論,之后研究了包括日本、中國、南朝鮮、及美國在內的不同國家,發現了個人、集體主義對面子維護雙層維度(自我/他人面子)的影響,發現文化的多樣性容易導致沖突(1991)。后來該學者繼續研究了不同國家發生跨文化沖突時的面子威脅/維護行為,提出了面子交際能力模式,從而為跨文化面子協商沖突提供了良好的解決辦法(1998)。
而后其他學者進行研究證實了以韓印兩國為代表的亞洲人看重擁有自主權的面子行為/消極面子,而以美為代表的西方人更在乎社區面子/積極面子,文化影響人們對面子的重視程度(Friedman R.,2011)。
對于人際交往面子的研究主要分為篇章結構研究如情態使用、會話結構、提問行為等。交際使用者使用含情態的表達會削弱面子威脅行為,如“I dont think I can”(Turnbull W.,1997)。通過研究交際雙方的話輪模式發現當應答者損害了發話人面子時,發話人會發出更有力的辯駁話語(Muntigl P., 1998)。通過研究面子提問方式發現當提問保留聽話人面子時,聽話人就不那么配合,因此社交中為使聽話人回應的方式契合提問者,提出的問題往往傾向模糊(Holtgraves T.,2010)。
有學者對Goffman提出的面子交際進行重新解讀,為禮貌策略提供新的視角(Bargiela F., 2003; Haugh M., 2010)。還有學者對面子組成成分做了進一步研究,結合文化特殊性,將面子作為一種關系現象展開研究(Arundale B.,2010)。
2、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研究主要涵蓋四個方面:跨文化面子,面子威脅,人際交往面子,跨學科(心理)面子。其中跨文化面子研究最多,跨文化視角下對面子行為的研究能有效緩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產生的沖突。
國內學者周凌主要針對B&L;提出的面子論在漢語言下的不適用性,對漢語語境視角下面子表現的特殊性展開研究,包含漢語言的面子明示性(2013)、明示性行為的影響因素(2014)及其關聯(2016(6))、面子概念在漢語語境中的建構(2016(5))。
中西面子觀對比的實證研究探討了英漢語言使用者面子協商行為存在的差異性,發現社會文化特征是引起差異的主要原因(陳彥會,2011),西方對消極面子的重視不同于中方對積極面子的追求,以美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傾向于直接交際,以中國人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傾向于間接交際(萬婧,2014),但中美對面子策略的選擇偏好相似(趙赟,2010)。
面子威脅方面側重研究的是語言篇章層次,如研究更為具體的語言結構如“不怕你+V”所發揮的篇章連接功能(蘇小妹,2014),研究不同程度的威脅面子行為對語言學習者篇章修改的影響(閆嶸,2009)。
人際交往面子由原來普遍研究的雙方交際擴展到三方交際,不同交際方可能會形成面子聯盟,導致面子的疊加效應(夏登山,2015)。
李藝敏結合心理學視角,重點強調了心理、行為因素對于面子交際的影響,提供了與以往面子研究不同的視角,從而更全面地看待“面子”這個社會性概念(2013)。
3、總結
繼國外學者提出面子交際后,國內外學者圍繞跨文化交際中的面子采取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從跨文化交際沖突、交際使用策略、交際方、交際用語等各個方面不斷完善面子交際理論框架,從而為跨文化交流中的“面子”現象提供了很好的詮釋與歸納。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國內研究面子交際行為近十年來十分熱門,相比國外研究較晚,且大量集中于跨文化交際視角。國內學者站在文化特殊性的角度,開辟了跨文化面子交際研究的新天地。
在面子交際相關理論不斷完善之后,學者開始研究影響面子交際更深層次的動因,甚至結合其他學科對面子交際進行指導研究。究其根源,面子本身就是一個社會性的概念,不僅體現在語言交際中,還包含心理,社會關系等諸多特征,因此從跨學科視角對面子交際開展研究尤為必要。
參考文獻:
[1]Arundale R B. Constituting face in conversation: Face, face-work, and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8):2078-2105.
[2]Ting-Toomey S, Kurogi A. Face-work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8, 22(2):187-225.
[3]Turnbull W, Saxton K L. Modal expressions as face-work in refusals to comply with requests: I think I should say ‘no right now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7, 27(2):145-181.
[4]夏登山, 藍純. 三方交際中面子的疊加[J]. 現代外語, 2015(3):337-346.
[5]周凌, 張紹杰. 漢語文化特性的“積極評價面子”與“消極評價面子”概念建構:基于身份理論的視角[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6(5):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