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作為人用甲事物(源域)來理解和經歷乙事物(目標域)的一種手段,是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愛情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和心理體驗,對人類愛情的研究是人們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愛情的隱喻非常多,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愛情隱喻進行評析,展現愛情隱喻不同的隱喻模式。
關鍵詞:愛情隱喻;認知角度;隱喻模式
作者簡介:謝杏珍,女,漢族,三明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論、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2
一、引言
傳統修辭學理論認為,隱喻(Metaphor)是一種語言現象,運用在非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是對詞語的修飾或美化,把隱喻歸于修辭學的范疇。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是人用甲事物來理解和經歷乙事物的一種手段,是語言中最活躍的部分 (唐雪凝 付寧,2005:36) 。隱喻不是語言裝飾性的轉義,而是語言的基礎。換句話說,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隱喻性的 (馮曉虎,2004:108)。在隱喻中,涉及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源領域和目標領域,又稱喻體和本體。一般說來,喻體用來說明本體,并遵循從具體到抽象這樣一個認知規律。從認知角度來說,人們通過隱喻把愛情具體化。
二、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愛情隱喻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類的認知過程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逐步發展的。魯梅爾哈特(Rumelhart,1979:89)說:“當我們談論抽象概念時,我們幾乎總是從另一個具體的領域所使用的語言中選擇詞匯?!?時間無疑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人類又深感時間之寶貴,如何表達? 于是說“時間就是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等。
人們通常用已知的、比較熟悉的具體概念去類比一個未知的、比較生疏的抽象概念。那么,人們又是如何認知抽象的愛情的呢?先看例子:
愛情是一朵鮮花,但只有在事業的泥土中與理想的陽光下才能開得絢麗。
在例子中,愛情、事業和理想的關系用鮮花、泥土和陽光來比喻,不僅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還富有哲理,耐人尋味。愛情隱喻里有大量的源域從不同的角度對愛情進行了描述。我們以“→”表示映射,可以圖示如下:
液體→愛情、 天氣現象→愛情、 火→愛情
圖示顯示,通過映射在概念間建立關聯,即以一種概念來建構另一種概念,將涉及液體、天氣現象、火等概念的詞語用于描述另一概念即愛情,達到具體、生動、形象的效果。
1、液體→愛情
液體是人們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體,人們常常把液體這個概念投射到抽象的愛情,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1)你那鐘情的清泉,流入我荒蕪的心田。
(2)當她答應他的求婚時,他的心立刻沸騰起來。
例(1)中把“你的鐘情”比作清泉,故可流入“我”的心田。例(2)中“愛情”就像沸騰的液體。大量實例表明,人們通過液體這一直觀的源域去構想愛情這個抽象的目標域。
2、天氣現象→愛情
天氣現象是人們每天都看到的,所以它進入愛情的隱喻里是很自然的事情。
(3)事業是雷,愛情是電,雷鳴電閃才構成燦爛奪目的人生。
3、火→愛情
人們把火的概念投射到愛情的概念中,將愛情的熱烈程度表達得淋漓盡致。
(4)一見鐘情,往往只是愛的火花,不斷觀察才能燃起感情的熊熊烈火。
三、不同的隱喻模式
隱喻除了“X是Y”的漢語“隱喻”模式外,還包括了“借喻”、“潛喻”、“縮喻”等隱喻模式。
1、X是Y
這是隱喻比較典型的模式。在愛情隱喻里,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7)愛情不是箱子里的財寶,而是心靈深處的珍珠。
(8)戀愛不是慈善事業,所以不能慷慨施舍。
2、借喻
漢語所謂的“借喻”,就是“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直接由喻體來代替本體”(王德春1987:86)。這種比喻模式通常都是以名詞的形式出現的,如用植物的“根”喻指某人的“祖先”;用建筑物的“基礎”去喻指國民經濟的“基礎”、物質“基礎”、理論“基礎”等;而愛情隱喻里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9)網絡的出現為現代愛情提供了新的鵲橋。
我們知道,鵲橋是牛郎和織女見面的必經之橋,在這里喻指愛情的途徑。
(10)在大多數情況下,網上戀人的見面都意味著最后的晚餐。
無論在網上聊得多熱乎,有多如漆似膠,真正見了面都很有可能被對方的容貌或其他方面嚇倒,所以最后的晚餐喻指不再聯系或關系破裂,熱情不再。
3、潛喻
漢語“潛喻”與“借喻”相反,只出現本體而不出現喻體和喻詞,漢語修辭學里也叫“擬物”。這種比喻手法就是運用描述喻體的詞項(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直接來描述本體,把比喻潛藏在這些詞項中。如“他打碎了她的心”?!靶摹豹q如“玻璃杯”之類,可以打破或打碎 (李國南2001:44) 。而在愛情隱喻里,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請看以下例子:
(11)愛情是一種對耐心的考驗。缺乏耐心的人除非其資源極其豐富,否則很難收獲芳心。
此句中,本體是芳心,而喻體是植物或莊稼;因為只有植物或莊稼才能“收獲”。
(12)你謀殺了我的愛情,謀殺了我在愛情中傾注的一切純潔的、熾熱的、高尚的東西。
愛情是本體,沒有出現的喻體是人或其他動物。我們知道,“謀殺”一般是針對人或動物的。
4、縮喻
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比喻模式,即由喻體充當中心詞,而把本體作修飾語,構成一個名詞短語。由于這種模式把比喻壓縮在一個名詞短語中,漢語修辭學稱之為“縮喻”;也由于本體和喻體構成偏正關系,本體反過來修飾喻體,又稱“反客為主式比喻”(王德春1987:46)。例如:
(13)你知道嗎?我那愛的幼芽,在戰戰兢兢萌發。帶著清香,羞澀地開花。
四、結語
當代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作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認知模式,深刻影響著甚至部分構成了我們的概念系統。概念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它通過人類大量的、長期的實踐活動而形成 (牛麗紅、林艷 2005:19)。愛情隱喻利用眾多源域的映射,利用人們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進行有關愛情的語言構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隱喻的作用,使受眾從各種角度來理解和認識愛情,并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此外,本文還論述了愛情隱喻的不同模式。
參考文獻:
[1]焱鑫. 愛情贈言格言[A].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
[2]馮曉虎. 隱喻--思維的基礎,篇章的框架[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108.
[3]李國南. 辭格與詞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4.
[4]唐雪凝,付寧. 從認知角度看網絡新聞的隱喻運用[J].修辭學習[R].2005(6):36.
[5]牛麗紅, 林艷. 從概念理論看俄漢情感隱喻[J].外語研究[R].2005(1):19.
[6]王德春. 修辭學詞典[Z].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6、46.
[7]Rumelhart,D.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Notion of Literal Meanings, in Metaphor and Though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