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濱
2018年初,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承擔了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培養基地的任務,來自全國10個省市的12名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成為基地的首批學員。那么,名師再成長,如何從優秀走向卓越呢?
我們首先要明確,教育家型卓越教師的特質是什么?
當代教育名家有哪些共同特質呢?我們試著給李吉林、馬芯蘭、李曉風、張鶴、程翔、李冬梅等老師,還有劉彭芝、劉可欽、唐江澎等由名師成長起來的名校長畫像——師德高尚,無私奉獻,專業精深,關愛每一名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育人成果顯著,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從名師的成長規律可以看出,已經成長起來和正在成長的教育名家,他們成長在課堂,能準確深刻地把握住教育的脈搏;他們研究課程、教學、評價的每一個環節,探索有意義的學科育人;他們總是從“舒適區”主動走出來,迎難而上,不斷地超越自我。在我們尊敬的名師身上,我們看到了“責任與擔當”,看到了“創新與堅持”,這是他們的關鍵特質。
責任與擔當——使命感成就教育家。責任是職責和任務,他們把育人作為自己必須承擔的使命。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衡量一位教師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也代表著無私付出。擔當是承擔并負責,他們主動承擔起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任。擔當代表著“在其位、謀其政”的履職盡責,更代表著“知其難為而為之”的無畏勇氣。他們在教育變革的背景下與時俱進,敢于承擔別人不敢承擔的責任與任務,“想干事”“真干事”。
教育家的責任與擔當,也體現為寬視野和高境界,他們不拘囿于教學領域,而是關注當下,著眼于國家、民族的發展和未來。使命在身,才會不忘初心,在改革的大潮中主動作為。
創新與堅持——探索和領航的基石。教育家是探索者,更是領航者。“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教育改革的每一個階段,他們都信念堅定,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傾聽學生的聲音,勤于解決教育問題,并持之以恒。在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挫折時,采用新思路,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堅持,也在不斷遇到難題、攻克難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
堅守教育理想、百折不撓是教育家穩步成長的重要因素。教育于他們是事業,也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不斷地思考、琢磨、感悟、享受,在工作中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展自己的學術視野,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教育家的創新與堅持,是對學生成長規律的尊重和敬畏,更是“能干事”“干成事”所必需的能力和方法。
那么,如何從優秀教師成長為教育家型卓越教師?
在更好地成就學生中再成長。“教育家”不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更好地成就學生才是他們最大的愿望。想大問題,做小事情,把崇高的教育理想落實到平凡的教育教學中,堅守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漸漸地形成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風格,對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才能被稱為“教育家”。他們的成長像是水到渠成的,在這個看似“自然而然”的生長過程中,他們也是一路“披荊斬棘”,但是他們從來不退縮,也從來沒有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
在培養基地中實現再成長。良好的環境、志同道合的同伴有利于名師再成長,培養基地恰好是教師再成長的平臺。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培養基地構建了“基地-大學-中小學”個性化、立體式培養模式,形成“學員-導師共同成長”的新型關系:用高遠目標引領,使教師成為有風格、有思想、有智慧,能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教育家型卓越教師;用系列課程支持,三年,六個單元、九大模塊課程,開闊教師教育視野,提升教育境界,發展教育創新能力;有實踐導師同行,名師和同學科高水平教師一起,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探索學習方式變革,上課、切磋、分享,在深度互動、深刻體驗、共同創造中實現新的成長;有理論導師相伴,名師和專家一起,在課題研究和實踐中,在一次次微論壇中,將自己的教學主張概念化、結構化,定位教育風格,凝練教育思想;開展教育援助,發揮輻射作用,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教師通過名師工作室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在成就其他教師中成長。
培養基地是正能量產生、釋放、傳播、循環、再生的地方,培養基地可以為名師再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我們要努力讓基地保持良好的教育生態和學科生態,讓“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加豐富,讓名師再成長更穩、更快。在基地,不是人工培育,沒有拔苗助長,擁有最多的是共同研究和實踐,給予教師更加寬松的空間,為教師提供更充足的陽光和水分,還有“催化劑”“鯰魚”“支架”,這些都喚醒并促進了他們的主動發展和自我成長。在基地,未來教育家們攜手前行,形成團隊發展態勢,也將帶動更多的優秀教師走向教育家型卓越教師,在教育改革中,領基礎教育發展之航和學科育人之航,領學生和同伴成長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