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認真傾聽,及時反應,體現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在傾聽過程中,要逐步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向主動參與轉變,從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教師要努力成為課堂的傾聽者,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教學相長。
理順學生發言,提出問題。課堂中,對于學生的問題及發言,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把學生的發言理順,通過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深入主題。傾聽過程中產生新的問題往往是真實的,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有可能成為教學新的生長點。教師如果對此置若罔聞或粗暴對待,這些問題也許會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學生被迫的回答。因此,教師要及時根據傾聽到的內容,理清思路,提出有針對性的新問題。
打破思維慣性,及時引導。在教學中,沒有人始終處于言說者或傾聽者的位置,教師和學生的交替討論才能將話題引向深處,也使教學處于動態生成的過程中。當學生的思維處于定勢狀態、低水平重復時,教師要及時中斷傾聽,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當學生的認識有所偏頗,與教學重點相差很遠時,教師要及時中斷傾聽,拋棄無意義的問題。傾聽和表達如何轉換,需要教師的教育智慧。
深入思考內容,串聯分析。教師要把學生的發言內容和教學進行關聯,將一個學生的發言與其他學生的發言聯系起來,將一個知識點和另一個知識點串聯起來,把學生的發言和先前的思考串聯起來,把課堂和生活中的知識串聯起來,把學生的現在和未來串聯起來,才能“以教學內容為媒介,把每個發言如同織物一樣編織起來”。
給予思考時間,耐心等待。在傾聽過程中,對于學生欲言又止、含混不清、默默無語等行為,教師要耐心等待。這種傾聽中的等待,并不是消極無為,其中包含了對學生的耐心,對學生思考的重視,更是對學生的信任以及對最佳教育時機的期盼。如果教師急著催促學生去表達,或者自己著急把答案和盤托出,看似豐富了學生知識,節省了教學時間,但實際上剝奪了學生思辨的機會,也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
在一個有效的課堂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傾聽、討論、交流、分享、質疑、反思,是激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只有在平等、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才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別人的觀點,并在交流互動中博采眾長,獲得批判性思維和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