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艷
合唱,通過集體共同創造的音響來進行作品內容的表達和藝術形象的塑造,是一種集體性很強的聲樂藝術形式。在中學進行合唱訓練,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發聲和音準等進行訓練和指導。在教學中,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是進行合唱訓練的基礎和前提。首先,讓學生了解橫隔膜在呼氣和吸氣時的狀態:吸氣時,橫隔膜周圍的肌肉要橫向和往下擴張;呼氣時,腰腹周圍的肌肉要保持擴張狀態。然后,指導學生掌握呼吸時身體應保持的姿態——不可以聳肩,保持身體直立,上半身放松,用腿部力量支撐身體。最后,讓學生練習常用的呼吸方法。如鼻吸口呼法,身體自然挺立,用鼻子吸進足夠的氣,當氣由鼻子吸進去,嘴巴張開停留幾秒鐘之后,再以“a”的口型將氣呼出。此時,身體一定要放松,并保持張大的口形。
2.注重合唱的統一性
合唱要求團員的聲音達到和諧統一,具備整體的共性,而不是個體的個性。所以在分聲部時,要盡可能把音色相近的學生分在一起。通過分部練習和整體練習來縮小個體之間的差異,尋找本聲部的整體音色。
也可以采取一些練習方法來統一音準和音色。比如,讓高聲部的一名學生唱“u”這個音(音域內的任意音高),保持住平穩的聲音,然后讓第二名團員接著唱同樣的音,音色盡量靠攏,變成一個人的聲音。隨后是第三個,第四個……直到整個聲部。聲部與聲部之間可以采取類似的音程練習或和弦練習。如統一唱某個母音,然后聲部與聲部間唱出二度、三度或者其它音程,并產生共鳴。兩個以上的聲部同時練習時,可按照此方法進行和弦練習。另外,也可以選用歌曲中最有表現力的片斷進行練習。合唱時,通過情緒上和力度上的變化,要求合唱團在音色統一的基礎上表現出多樣的色彩。
3.注重合唱的平衡性
學生在演唱時音量的差異與變化很大。唱高音的往往善于唱強音,而在低聲區音量偏弱;唱低音的情形則相反。所以,教師在指導時應注意聲部間音量的均衡。
例如,可以選一首復調歌曲作為練習曲,先要求不唱主調的聲部間音量取得平衡,然后再與唱主調的聲部合唱,要求能凸顯出主調,達到各聲部協調、均衡的聲音效果。也可以選一首力度色彩變化大,有sp、sf和ff的歌曲片斷作為練習。要求各聲部力度變化一致,并能準確、統一表現sp、sf、ff與前后樂句在音量上的對比。
通過以上方法的練習,學生合唱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今后,我們會繼續探索與研究,讓學生在美妙的樂聲中感受美、發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