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每個孩子由于性格不同,其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意志等也會有很大區(qū)別,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關注學生日常行為,準確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找到學生學習障礙的內因,對癥下藥,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首先,通過強化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班里有一個學生,做事條理性較差,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作業(yè)總是拖拖拉拉完不成,但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并且有著強烈的表現(xiàn)欲。于是,我從表達能力入手,通過強化訓練促進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與家長共同制定了強化改進方案。計劃執(zhí)行時間為30-60天;核心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自律和自理能力,學會合理統(tǒng)籌規(guī)劃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要求是:語文課上要認真傾聽同學發(fā)言;課后進行做事條理性專項訓練;實行積分制獎勵,每取得一定進步就適時給予獎勵;將以上訓練遷移到語文學習中。
經過一系列干預,該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明顯改善——做事效率提高了,也更有條理了,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聽講更專注、思維更活躍了。例如,在學習《白鵝》一課的表達方法時,他把文中使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摘錄出來,分類整理后再分析其對于文意表達的作用;在課上分享時,他不僅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看法,而且還進行了補充:“除了這些修辭手法外,我覺得作者有時候在說反話,感覺讀起來幽默有趣。”可見,學習習慣的改善對其思維深度的挖掘也很有裨益。
其次,通過體驗成功培養(yǎng)學生自信。
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總是跟人保持距離,內心封閉,怯懦、悲觀、自閉、惶恐等在他身上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對于這種性格的學生,要鼓勵他克服自卑,學會主動表達,并且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自信心。
有一次從家長口中得知,這個學生一直想換座位,卻不敢直接跟老師說。于是,我跟家長商量了一個“對策”——讓他在家長的鼓勵下給老師提交一份換座位的申請。在邁出敢于表達自我需求的第一步后,我跟這個學生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詢問他為什么要換座位,這樣,之后溝通起來就更加順暢了。在成功調換座位后,這個學生的自信心明顯增強了很多。此后,我經常在作業(yè)中或者班務中給他安排一些小任務,適當?shù)剡M行方法指導,讓他在一次次的任務完成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和自信。慢慢地,他從原來課堂上的默默無語變得積極主動,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一絲不茍,班級事務也主動參與,在愉悅自信中提升了語文學習效果。
總之,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性格,根據(jù)學生特點采取適合的干預方法,提升學習效率,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