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昌宏
有了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的課程觀和物理觀,為做好物理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到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細,做好。
教學工作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和教學評價等。做好教學設計是重中之重。進行教學設計,要以核心素養課程目標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同時要確定一個指導教師操作行為的教學理論模型。抓住事物的本質建構模型是物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
北京市物理學科建構了《物理教學的基本特征》的教學理論模型,其核心內容是:“物理教學要堅持以創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以觀察實驗(事實)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的基本特征。”其中有四個關鍵詞:情景、實驗、思維、探究。
堅持以創設問題情景為切入點
因為物理概念高度抽象、高度概括、高度簡潔、高度自恰。因此,建構概念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概念的規律,要讓學生有清晰的感知和正確的表象。問題情景要以自然界真實發生的事情為基礎,以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包括利用實驗、利用師生的肢體動作等;問題情景要有利于學生建構物理概念、認識物理規律。
恩格斯曾說:“我們知道什么是一小時或一米,但是不知道什么是時間和空間!確實有人認為,我們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質和運動!當然不知道,因為抽象的物質和運動還沒有人看到或體驗到。像‘物質和‘運動這樣的名詞無非是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許多不同的、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把握住。因此,要不研究個別的實物和個別的運動形式,就根本不能認識物質和運動。”
這段話啟發我們,如果沒有具體的現象和具體的實物,將無法建立抽象的概念。具體到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感知具體的真實的事物,獲得體驗,抓住事物共同的屬性,就要通過感知和體驗建構抽象概念。要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描述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從實際問題中確定研究對象,抓主要矛盾,建構物理模型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自由落體運動”時,老師讓學生手捏下落的尺子,通過尺子下落的高度,確定人的反應時間。經過教師啟發,學生提出研究的問題——研究尺子下落的規律。在創設問題情景的過程中,不僅滲透了物理觀念,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而且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的內在動力。
以觀察實驗(事實) 為基礎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性自然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是一門實驗與理論高度、精密結合的科學。十七世紀,“實驗(事實)+邏輯推理”的方法開創了物理學研究的新篇章,開創了物理學發展的新篇章。在近代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中,實驗、實驗探究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
恩格斯曾說過:“整個自然界,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從沙粒到太陽,從原生生物到人,都處于永恒產生和消滅中,處于不斷的流動中,處于無休止的運動和變化中,只有這樣一個本質的差別:在希臘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覺的東西,在我們這里是嚴格科學的以實驗為依據的研究結果,因而也就具有確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
這段內容告訴我們:自然界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在哲學、自然科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直覺和實驗的意義;以實驗為依據的探究結果,能夠得到確定的形式,而且相信一定是簡潔的形式。
在物理教學中,實驗和實驗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而且能夠向學生滲透物理觀念,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獲取證據的意識。
在十幾年來的課程改革中,北京市物理學科開展了中學物理教師實驗技能、實驗教學、實驗創新、實驗探究技能、實驗探究創新等系列實驗研究,營造了研究實驗、研究實驗教學、研究實驗創新、研究實驗探究的良好氛圍,這種氛圍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物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系列實驗研究也為具有實驗才華的教師搭建了展示的平臺。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的實驗意識增強了,實驗能力得到提高,課堂上實驗教學的次數明顯增多,實驗教學的內容不斷豐富,學生實驗動手的次數也增多了。例如,一位教師在《自由落體運動》這節課上,利用頻閃照相技術,記錄小鋼球下落的影像,學生觀察并論證小鋼球的運動性質。這樣的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
科學思維是核心素養課程目標中的重要內涵。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曾說:“從廣泛的意義上講,從唯物主義的思想講,思維當然有規律,因為思維也是一種客觀現象,而一切客觀的東西及其運動都有自己的規律,思維當然也不例外。”
思維既然有規律,就能夠按規律進行培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四條中明確規定:“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具體的建構概念、觀察實驗、認識規律、解釋現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學生觀察,更不可能代替學生思考。因此,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強而弗抑,道而弗牽,開而弗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教育思想,都是在啟發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物理思維能力中的分析與綜合能力是重要的思維能力。分析是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部分,或者把整體的個別特征、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思維過程;綜合是指,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聯系起來,或者把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結合起來的思維過程。分析與綜合能力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
“實踐解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解釋”即組織學生用語言“解釋自然現象和實際中的問題”。因為在解釋過程中,看似是語言,其實頭腦中要經歷諸如觀察、建構模型、假設、證據、運用概念、規律進行邏輯推理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說明你還沒有很好的理解它。”一個人如果懂得了學科的基本原理、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將找到屬于他自己的道路。
一位教師在《機械振動》一課的教學中,演示水平彈簧振子的運動情況后,請學生試著歸納一下彈簧振子運動過程中的受力特點。這個問題學生要做深入細致的思考,如確定振子的平衡位置、建立坐標、運用胡克定律等。這樣的做法就尊重了思維培養的規律。
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為重點
能力的最高層次應該是創新能力、創造能力,而探究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的人,會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能不斷地更新、完善知識結構,不斷地更新技能,不斷地提出新問題,不斷地解決新問題。因此,探究能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尤其是當今社會,知識以爆炸的方式增長,人工智能不僅給人類帶來美好憧憬,而且成為現實或即將成為現實。在這樣的時代,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尤為重要。
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通過探究真實的問題,經歷真實的探究過程,有效地提升探究能力,增強探究意識和探究興趣。毛澤東主席曾說,你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親口嘗一嘗。我想,“親口嘗一嘗”就是實踐和探究。
科學探究是物理核心素養課程目標中的重要內容。探究是減負的好方法,是獲得直接經驗和成功感的重要途徑,是形成意識不可替代的過程,是形成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的基礎,是一種生活和學習態度。一位老師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一課的教學中,利用彈簧稱、小鋼圈、細線、刻度尺等器材,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得出共點力的平衡條件。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理論模型的核心內容既是核心素養課程目標中的筋骨,又是實現核心素養課程目標的強有力的腳手架。實踐教學理論模型,能夠有效地實現核心素養課程目標。廣大一線教師和教研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課程觀,建立物理觀,努力實踐教學理論模型,則一定能夠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踐中獲得成功感,使物理教學呈現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