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超
數學的魅力在于諸多細節之間的博弈,可能一個點、一個數的錯誤使用,就會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結果。所以,數學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細節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做事態度、思維方式等素養。那么,數學教育如何于細節處育人?我進行著這樣的實踐與探索——
1.點下“點”,養成良好習慣
在學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數學豎式計算時,總有學生出現忽視“點”的錯誤。在豎式運算時,我們把“進位的1”和“退位的點”以“點”的形式標識,但是,有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心中有數”,在計算時就懶得去點,結果往往會忘記它的存在,導致計算錯誤。長遠看,數學學習中會有很多“點”的情況,而如果發生了偏差,恐怕就會出現謬誤。看似細微之處,但其意義重大,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從算法與直覺上關注細節。對于這樣一個細節的關注非常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更是有助于他們養成認真做事的態度。
2.理解“0”,明白算理思維
在“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豎式計算中,有這樣一類問題——中間帶0的三位數退位減法。例如,“403-245”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只能從百位退1……這時,十位的0變成多少了呢?這樣的一個細節如果處理不好,學生很難明白其中的意義。
我借助“計數器”,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直觀地理解算理。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計數器”,然后按照數位進行“百位退1,十位加10”的操作,同時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大膽創新,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計數器”躍然紙上。第二天,有的學生還帶來了“計數器”的實物,生動地為大家在課堂上講解“中間帶0的三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這樣一個細節顯然不可或缺,它可以充分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熱情,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調控,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
3.學數“數”,形成規則意識
“用1、2、3、5四個數字能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數字的兩位數?”面對這樣一道題,學生們迅速展開了思考并得出他們的結論,但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寫全所有的數字。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地寫完整,我帶著學生們用“連線法”對組成的數字依次進行標注,而且每組數字中的第一個數字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關注每一處細節。這樣的教學對發展學生規則意識很有益處。
作為教師,我們要堅持探索,不斷創新教學,有意識地把育人作為神圣使命,于細節處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