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猛
【摘要】目的 探討C反應蛋白基因多態性T-757C與高血壓病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160例(觀察組)與同期健康體檢血壓正常者160例(對照組)進行研究。采用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肽性檢查法對C反應蛋白基因T-757C的多態性進行檢測。結果 PCR擴增產物為314 bp特異性片段,本研究檢測到3中基因型分別是CC型(314 bp)、TC型(314 bp,234 bp,80 bp)及TT型(234 bp,80 bp)。兩組基因型對比,觀察組TC基因型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基因型、C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TC基因型、Glu、HDL及吸煙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上述因素后CRP基因T-757多態性TC基因型、HDL與高血壓病的發生仍具顯著相關性(P<0.05)。結論 C反應蛋白基因多態性T-757C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密切相關,TC基因型可能為高血壓病遺傳易感性基因標記之一。
【關鍵詞】C反應蛋白;基因多態性;高血壓病;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7..02
高血壓病是指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可伴有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或器質性病變的臨床綜合癥,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同時其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1]。多項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血管壁長有炎癥反應,這種炎癥反應在高血壓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主要由白介素-6通過劑量以來的方式刺激肝細胞及活化巨噬細胞合成,對于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動脈內膜增厚等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研究顯示CRP基因變異對于體內血清CRP水平基因多態性與高血壓病相關性方面尚存在爭議[2],因此本文開展相關研究旨在探討C反應蛋白基因多態性T-757C與高血壓病的相關性,為該病的臨床診治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160例(觀察組)與同期健康體檢血壓正常者160例(對照組)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觀察組患者符合美國《2017年成人高血壓預防、診斷。評估和管理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②受試者者智力正常,可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交流;③受試者已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患者;②冠心病史、高膽固醇的患者;③惡性腫瘤的患者;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⑤結締組織疾病的患者;⑥肝腎功能異常者。其中,對照組年齡36~59歲,平均(41.83±9.28)歲,男95例,女65例,BMI指數19~23 kg/m2,平均(21.09±1.27)kg/m2;
對照組年齡34~58歲,平均(42.09±9.33)歲,男92例,女68例,BMI指數20~24 kg/m2,平均(21.09±1.27)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指數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①DNA提取:兩組受試者均在禁食10h后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置含抗凝劑PU管中,以3000 r/min轉速離心15min分離血漿及白細胞,以酚-氯仿法抽取外周血白細胞基因組DNA。②目標DNA的PCR擴增:采用金斯瑞公司生產合成的引物,上游引物為5-GTAGTAAGATTGACAGCAAG-3,下游引物為5-TTCTCATTGTTCAATTCCCA-3。PCR反應體系:總體積50 μL,其中包括5 μL的10×反應緩沖液,鎂離子終濃度為2.0 mmol/L,4中脫氧核糖核酸苷酸終濃度為0.2 mmol/L,上下游引物各20 pmol,DNA聚合酶1.25U與末班DNA100ng。PCR反應條件:94℃預變性5 min,接著同樣溫度下變性1min,53℃退火48s,72℃延伸48 s,共35個循環,最后72℃延伸 5min。反應完成后將產物置1%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分析PCR擴增效果。③多態性測定:取PCR擴增產物4 μL,限制性內切酶Mfe I 2U,10×酶切緩沖液2 μL,滅菌超存水補足體積值20 μL,混勻在37℃下溫育11h。酶切產物置3%瓊脂糖凝膠中電泳,成像后判斷其基因型。取部分PCR擴增無進一步測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CRP基因T-757C多態性分析及PCR測序產物
PCR擴增產物為314 bp特異性片段,本研究檢測到3中基因型分別是CC型(314 bp)、TC型(314 bp,234 bp,80 bp)及TT型(234 bp,80 bp)。
2.2 CRP基因T-757C多態性分布特點
兩組基因型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TC基因型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基因型、C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CRP基因T-757C多態性TC基因型與高血壓的關系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TC基因型、Glu、HDL及吸煙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上述因素后CRP基因T-757多態性TC基因型、HDL與高血壓病的發生仍具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2、3。
3 討 論
CRP為一種炎癥時相非特異性反應蛋白,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生、遷移及動脈內膜增厚,對單核細胞聚集有明顯的調節作用,還可與膜攻擊復合物共同存在于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病種[4];對血管內皮細胞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細胞間黏附因子-1的分泌,誘導內皮細胞致炎因子的表達,并可對巨噬細胞攝取低密度脂蛋白進行調節轉為泡沫細胞,可見CRP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湍流增多和剪切應力增高可引起動脈內膜損傷,動脈壁損傷、修復和動脈硬化均伴有炎癥反應,CRP與加劇動脈粥樣硬化和嚴重心血管病發作具顯著的相關性,可引起血管壁重構而使阻力增加,從而引起血壓的升高[5]。
CRP基因在人類染色體1q13.2區域,全長約6.8 kb,含有2個外顯子中間被1內含子隔開。關于CRP基因多天線與心血管疾病日益受到研究者所重視,但其與高血壓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較少[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基因型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觀察組TC基因型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T基因型、C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RP基因多態性T-757C與高血壓病顯著相關,大量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對血清CRP、白細胞及白蛋白均有重要的作用,位于啟動序列的CRP基因-286C>T>A屬于功能性多肽性位點,其可通過影響逆轉錄機制而影響CRP水平,CRP基因T-757C同樣屬于啟動子區,是DNA分子上能與RNA聚合酶結合形成轉錄其實復合體的區域,對于轉錄有較強的調節作用,但T-757C與-286C>T>A存在強連鎖不平衡,因此認為T-757C可通過逆轉錄影響前提mRNA生成而影響翻譯及血清CRP水平,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進行導致血管彈性下降進而引起高血壓病的發生[7]。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TC基因型、Glu、HDL及吸煙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上述因素后CRP基因T-757多態性TC基因型、HDL與高血壓病的發生仍具顯著相關性(P<0.05)。高血壓患者CRP濃度上升可能與血管內皮損傷及免疫反應有關,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初期最重要的病理改變,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受損可能與長期血壓較高導致血管內皮長期受壓和受到血流的異常沖擊有關,損傷的內皮可致炎性細胞粘附、激活單核巨噬細胞,促進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等進入受損細胞內產生IL-1、TNF-α等細胞因子而刺激細胞合成CRP[8]。
綜上所述,C反應蛋白基因多態性T-757C與高血壓病的發病密切相關,TC基因型可能為高血壓病遺傳易感性基因標記之一。因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取得的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下步將擴大樣本量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Li F,Huang H,Song L,et al. Effect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n Blood Pressure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Male Hypertension Patients.[J].J Clin Med Res,2016,8(3):220.
[2] Cortez A F,Muxfeldt E S,Cardoso C R,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16,29(8):992.
[3] Zhang Q,Qiu D X,Fu R L,et al.H-Type Hypertension and C Reactive Protein in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5):477.
[4] Varga J, Palinkas A, Lajko I, et al.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Response During Exercise in COPD: A Correlation with C-Reactive Protein (hsCRP)[J].Open Respir Med J,2016,10(1):1-11.
[5] Berezin A E,Lisovaya O A. C-reactive protein after stroke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3,22(5):551-557.
[6] Lee J H,Yang D H,Park H S,et al.Incremental predictive value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or incident hypertension:the Hypertension-Diabetes Daegu Initiative study[J].Clin Exp Hypertens,2014,36(5):302-308.
[7] Wang A,Xu T,Xu T,et al.Hypertension and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futur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ong inner Mongolians in China[J].Int J Cardiol,2014,174(2):45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