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平
【摘要】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在活動、操作、實踐探究中動腦、動手、動眼、動嘴、動耳,使他們真正活動起來。
【關鍵詞】放手 學生 動起來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25-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在活動、操作、實踐探究中動腦、動手、動眼、動嘴、動耳,使他們真正活動起來。
一、活動中思考,展現數學教學原始本質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教材上的知識一般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所以學生往往看到的是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有效地經歷數學學習過程。例如《分數混合運算二》一節內容,我根據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時,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突出一個“動”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后又自己解決。一節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尤其是讓同學們上臺展示自己畫的圖——環,大家爭先恐后上臺展示。在練習時一位同學在表示減少1/6的部分沒有用虛線,結果他上臺展示的時候,同學們很快發現了。一節課,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活動中體驗,抽象枯燥的知識形象化
課堂中應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把課本中的既成結論轉化成學生探究的素材,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探究的思路新穎化,解題的方式獨特化,讓學生邊學邊用,而不是學后通過單純的復習去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譬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通過讓學生對折圓片,動手量折痕,使學生認識到圓的一些特點:這些折痕都通過一個中心點,沿著折痕描畫下來的線段兩端都在圓的邊沿上。一個圓中像這樣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對折后,兩個半圓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樣的。最后,我引導學生小結:大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了有關圓的知識,其實,大家把圓對折后,描下來的條條線段就是圓的直徑,這些直徑的交點就是圓心。這樣,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對折圓片,描下折痕,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圓心,發現直徑的本質特征,把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具體形象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活動中表達,營造學生自我探究的氛圍
學生動口表述自己對一類數學問題的看法,可以將其思維過程外顯,這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動口,尤其是要敢于發表與別人不同的意見,以營造學生自我探究的氛圍,促進他們主動發展。
四、活動的內化,構筑活動與結論的橋梁
下面介紹一下筆者在執教《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教學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看主題圖中引出1/2-1/4=?的問題情境: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計算該題,允許學生到前面動手折一折,之后引導學生在同一張紙上折出1/2-1/4=?,并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描出1/2和1/4,讓學生在這張紙上觀察如何計算1/2-1/4,之后讓學生上臺展示,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出來的,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和補充。這樣,學生經歷了折和描的一個動態過程,明白了1/2-1/4的計算過程。最后再總結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先通分,再加減。這樣學生印象會更加深刻。
在枯燥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創設這樣的活動,為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的抽象概念提供了基礎,而且,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語言內化,說一說:“我是怎樣操作的?”,并對學生的表述進行完善,讓學生們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之后,再“想想別人是怎樣操作的?”,讓學生不自覺地進行表象提升,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對所得到的材料重新進行建構;最后,問“如果沒有了操作,我發現了什么?”促進了學生的抽象思維,幫助學生將已有的直觀形象和經驗整合了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學生要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句話已經說了很多年了,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行為、理念遠沒有與這句話同步,我們大部分老師沒有做到,也做不到,因為我們總有一種觀念:學生不行,不能相信他們。我們要摒棄這種觀念,“相信學生,大膽放手”,既可以解放自己,又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鐵軍.《數學課“激趣”方法小議》,《中學數學研究》2002年第1期
[2]周俊,肖嬋嬋.《分層導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中學數學研究》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