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學作為高等學校經濟類核心課程、金融學專業主干課程,在各高校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多高校管理類專業也采用必修或選修的形式開設此課程。但是在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文試圖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找出目前金融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以期對該門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金融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245-02
一、《金融學》課程教學的難點
(一)綜合性強,對學生知識結構和基礎要求高
與經管類其他基礎課相比,金融學對前續課程基礎要求較高,文理結合較為明顯。學生除了需要具有宏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原理等基礎知識,還需具備較扎實的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邏輯推理的功底。獨立學院的學生綜合知識水平有限,文理科折衷平平的學生占主體,偏科現象也明顯,經管專業尤以數理薄弱為主,這對金融理論及模型的推演等教學形成了障礙。
(二)知識點繁多,涉及面廣,知識鏈形成困難
金融學課程內容涉及到資金融通的各個要素,知識點繁多,包括貨幣、利率、匯率、信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貨幣的供給與需求、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等。知識點之間表面上看聯系不緊,而實質上有很強的內在邏輯關系,因此,單純強調獨立知識點而忽視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金融學的教學效果就無法落到實處。
(三)知識更新迅速,教學內容需隨時調整
伴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金融學原理不斷深入和創新,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金融業務的運作方式產生較大的變化,教學內容需對應調整。比如,從商業信用到銀行信用,再到消費信用、國家信用以及國際信用,信用的實現的方式呈現多樣化,借助征信系統及信息技術,業務形式創新繁多。然而,學生在接受這些抽象的新知識新業務時,由于接觸少且陌生,極易形成理解上的障礙。此外,當新舊理論和方法存在矛盾時,如何權衡和取舍,如何把握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理清關系,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又一難點。
二、《金融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體系不規范
金融學課程自開設以來,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制定了相應的教學大綱,基本上做到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但是總的來看大綱的制定還是有很大的隨意性,教學體系比較混亂。筆者運用網絡資源搜集了20多所高等院校的金融學教學大綱進行了對比,發現了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在課時設置上,有72課時的,有56課時的,也有32和28課時的,雖然針對的教學對象不同,層次不同,但是差異還是過大,最多課時和最少課時竟相差44課時,隨意性較大。由于課時的差異,教學內容也就出現了很大的不同,有些教學大綱連最基本的教學內容都沒反映,比如金融市場包括的內容過于簡單,貨幣需求與供給、貨幣均衡相關內容全部忽略。
(二)金融創新加速,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使新型產品加速推出,先后出現了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眾籌等新型金融產品。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不僅是網絡購物的重要支付方式,也是居民理財生活的重要組成。P2P網絡借貸則是為中小企業融資另辟蹊徑的一種新的金融模式。眾籌,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為產品研發提供支持的新型大眾融資方式。縱觀這些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普惠性、小微化是其典型特征。以銀行、保險和證券為典型代表的傳統金融,其服務對象是高端客戶、大型客戶,小微客戶的融資十分困難。故在互聯網金融興起的背景下,金融的服務對象、服務群體、服務性質和服務特點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而目前金融學教課書仍是以傳統金融為基礎,闡述其理論、性質和特征,與當代金融已有差距。
(三)考核方式單一
打開金融學教學大綱,考核方式是千篇一律,即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構成,只是不同的學校對兩者所規定的比例有所區別。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情況,也不利于培養良好的學風和教風。
三、改革的措施及對策建議
(一)規范教學體系及內容框架,使金融學課程教學具有可比性
針對高校制定金融學教學大綱的隨意性,相關部門應作出規范,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教學應有相應的教學計劃,在學時及學分的制定上給出一個參考,各高校則在所給參考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教學大綱,這樣不至于差別太大。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也應作出指導,教師在保證完成所規定的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比如金融類專業及必修課的教學應采用大學時,在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而選修課的教學重點是講清楚相關概念,并能簡單應用。
(二)根據客觀實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教師們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傳統板書的作用。在金融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手段,如關于貨幣及貨幣制度,教師可以收集一些歷史上流通過的貨幣圖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但是如果講述的是商業銀行貨幣創造的過程時,運用板書的形式效果會更好。在教學方法上,應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相對比較枯燥的方式,在允許的情況下(比如已經實現了小班或中班授課),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教師布置好討論的話題,讓學生們提前準備,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們就這一話題進行討論,此時教師起引導者和評判者的作用,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很好的掌握相關的內容,而且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
(三)采用多種考核形式
在金融學的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這些形式應能很好的體現出該課程教與學的整個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期末考試。學生的最終成績總體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期末考試成績,大概占總成績的60%;第一部分是平時成績占40%,但是平時成績的構成可以繼續細化,如由平時作業、出勤情況、小測驗以及相關的課程論文等構成。這樣能較好的避免“考前突擊背,考后全忘記”的情況,也可以體現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盡職盡責。
(四)豐富案例教學庫,以教師為主體
學生偏好案例教學,關注案例的真實性、時效性和典型性。一教師可實盤交易的產品有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寶寶類產品,且要以時下流行的低風險、低門檻的金融產品為主。二是教師須瀏覽每日金融市場信息,建立金融市場信息庫,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政策動態、金融大事件等。這些及時的市場信息將為學生學習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基本概念、政府監管、市場問題與趨勢提供現實依據。三是案例庫中也要有學生交易案例,具體獲得方式如建立專業學習群,教師要常與學生分享教師個人的交易經歷,引導學生參與低風險的金融產品交易。
參考文獻:
[1]楊菁.對金融學實踐教學問題的反思與改進[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07):421-424+448.
[2]張遠為.關于金融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288-289+306.
作者簡介:
張永春(1969-),女,青海海東人,漢族,青海大學財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