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蕾
摘要:財務部門掌握著整個企業的運營數據,數據是對運營過程的記錄與反映,通過數據分析可以解讀公司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尋找改善空間。然而,在實務中財務人員由于數據的收集能力、挖掘能力、分析能力不足導致數據分析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財務手握最多的信息資源,我們應該對數據進行充分拆解分析,把數據點石成金。
關鍵詞:數據分析;財務管理;價值
財務人員掌握一個公司最多的信息資源,這決定了財務部門擁有利用數據的基本條件。然而細細想來,我們擁有哪些數據資源,每一個數據背后有著什么樣的故事,我們應該怎樣通過數據將故事予以還原,對故事進行抽絲剝繭地解讀,并能夠將故事生動鮮活地講給非財務人員聽,怎樣可以引起非財務人員的共鳴,幫助他們在日常經營工作中改善自己的工作,進而改善公司的經營業績?這些問題值得每個財務人員深思。
財務正處于時代的變革時期,經濟越發展,對財務人員的素質要求越高,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不僅是會計、稅務等專業知識,還要懂經營、知內控、能溝通、可協調的全方位人才。支撐財務人員轉型的一個突破點就是數據分析。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掌握公司經營的全貌,量化每個經營單位、產品的經營業績。數據分析對財務人員來講,猶如一把尺子,去丈量企業中的每個業務活動,進而才可評估評價,引導公司經營良性發展。
數據是我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生、發展的數字化記錄。通過記錄,我們可以還原事物在該數據記錄時的狀態和發生的動作,因而可以追溯當時的情景。
全面的數據可以對客觀事物進行畫像。
基于此,如果要發揮數據的作用,那么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包括:
(一)全面。數據信息要全面,就像一個人,我們認識了外貌,只能表明我們遇到的時候可以認識;我們了解了他的性格喜好,就可以與其交朋友;成為朋友后相處的時間久了,我們就變得心有靈犀。對于數據也一樣,財務人員只有深入挖掘一個業務活動的全面信息,包括時間維度、空間維度、業務活動中涉及的人員、資源消耗、投入產出等一系列信息,才能全維度認識了解該業務活動。
(二)知其所以然。對于每個數據,我們要明白代表的含義,對于數據組合我們要講出不同層面的故事。例如,對于應收款周轉期,不僅要知道怎樣計算,還要清楚了解是從哪個時點到哪個時點,這個時間段是好還是壞。
(三)畫像。對數據從廣度(全面)和深度(知其所以然)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數據信息就會變得立體,就可以“橫到邊,縱到沿”,做出立體畫像。
數據智慧,乃財務之本。作為財務人員,我們要通過掌握的數據信息,挖掘數據、分析數據、整合數據,找到價值點,有意識地去利用這些數據信息。
(一)建立全面數據價值意識
數據是有溫度的,作為財務人員,要像撿豆一樣,把企業每個環節不管多么不起眼的數據都要撿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數據的全面性。
(二)建立分類管理意識
每個數據從不同的維度可以解讀出不同的含義,在實務中要對數據進行分類,只有分清楚每個數據或數據組合的應用場景,才能在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喚起記憶,增強業務敏感性,快速找到分析對象。
(三)具備經營意識
經營的發展要求財務人員必須實現從專業技能型人才向綜合性人才轉變。財務人員之于總經理(企業)猶如參謀長之于將軍。我們現在的財務人員,天天對著財務數據卻提不出有價值的經營建議,究其緣由,是因為我們還是會計,而不是懂經營的財務。
(四)建立數據思維
“數據思維”是理性分析思維,不憑直覺。作為財務人員要保持其客觀性,數據思維要求其每個結論都有理有據。數據就是財務人員下結論的生命線。
(五)建立前瞻性思維
索倫森教授的“二維測試法”:可靠性假設和真實性假設,即
可靠性假設:當A假設成立時,是否必然得到B結果。
真實性假設:即A假設是否成立。
在實務中的運用舉例如下:
財務人員在分析產品成本時,結論總是產能不足導致產品的單位成本高。
運用二維測試法,即A產能足夠,那么B產品的單位成本會下降。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產能的足夠大,就會必然帶來產品成本的下降嗎?可以在此假設前提下進一步論證而不能以此為結論。
每個財務人員都需要建立前瞻性思維,謹慎下結論,避免出現分析結論誤導經營者的行為。
(一)收集的數據不全面,財務數據多,非財務數據少,數據維度少
現在每個公司的信息化程度都比較高,但是對于信息化提供的數據我們經常視而不見,依然執著于會計數據。這樣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對許多有價值的數據就像篩網一樣過濾掉了。
在此可以借助作業成本法的管理思路,將與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所有數據進行摸底,督促指導業務部門建立數據臺賬,收集非財務信息,將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結合,才能掌握全面的數據信息。
(二)對財務數據概念模糊不清,數據解讀能力差
財務管理上有許多的財務指標,計算財務指標是每個會計人具備的基本技能,然而對于財務指標背后的含義我們卻含糊不清。以應收款周轉期為例,首先我們要明白應收款周轉期是指從發貨時點到回款時點的周期;其次,我們要分析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周轉期,對周轉期按照業務活動流程線進行畫段分解,如貨物運輸在途時間周期、到貨驗收周期、入庫周期、客戶的付款周期,這樣對每個環節的數據進行大量的收集,找出規律總結規律,才能將應收賬款周轉期解讀清楚,將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可以知道經營改善的藥方。
(三)缺乏客戶意識和產品意識,需要提高數據分析客戶的認可度
以客戶心為心,了解客戶需求,這是最基本的經營意識。運用于財務就要求我們提前了解財務客戶需求,即總經理和業務分管領導的管理需求,了解企業經營的需求。
每月財務都會出具大量的表單、分析報告,這些報告大多是財務人員的“自言自語”,自己不知道要表達的重點,也不清楚要傳達給客戶什么樣的信息,更不用心思考如何表達可以保證客戶理解到位。基于財務報表的分析只能是財務人自己的數據分析,這樣的分析對于財務人員和經營人員都是無用的,只有發揮價值,被客戶認可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數據分析是財務人員最本質化的產品,這個產品打磨不好就不能體現出財務在企業經營中的價值,財務職能轉變更無從談起。
(一)財務人員的技能儲備,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
基于職能轉型要求,財務人員要建立完善的知識儲備才能應對時代變革。知識儲備不僅局限于會計、稅務知識,還要學習經營管理、統計學、基礎計算機技能、以及培養溝通協調能力。
知識具有乘法效應,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知識之間會發生關聯,融會貫通,會慢慢培養起敏銳的嗅覺和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
(二)解讀財務數據,使財務語言非財務化,提高數據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
財務工作充斥著大量的財務專業術語,不懂財務的人很難聽的明白,我們要發揮財務作用,就不能給自己畫圈僅僅局限于財務專業人員范圍內,要將財務語言生活化,要琢磨財務的本質,將財務語言非財務化,使非財務人員愿意聽,聽得懂。
(三)拒絕數據“大鍋飯”,解構細化數據,提高數據的反映能力
對數據的感知能力,來源于對業務細節的關注,財務人員通過細節培養敏銳的職業嗅覺。
籠統的數據只能反映公司總體經營結果,無法細化至產品、部門、人員、流程環節的經營業績。公司經營結果是日常無數細化的過程活動的結果,借助杜邦分析法對數據解構,細化至個人、產品、部門,這樣才可對企業經營的各要素進行分析評價。海爾公司的小微企業,就是使人人都成為利潤中心,人人都成本業績貢獻的被評價對象,這樣才能對每個人的貢獻進行量化,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團隊活力和創造力。
財務人員在企業運營中要讓自己具備一雙看清運營過程的“財務眼”,要具備現現金的思維模式,有意識地提高認知能力,轉變思維意識。通過數據分析驅動企業經營決策,達到財務引領業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錢自嚴.財務新人如何讀懂數據語言.
[2]湯谷良,張守文.大數據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的挑戰與變革[J].財務研究,201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