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鴻雁 解傳琦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內部控制建設問題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同時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升到一個新階段。內部控制活動通過降低企業的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減少委托代理問題,從而提高企業績效。
關鍵詞:內部控制質量;企業風險;企業績效
隨著市場環境的日益復雜,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國內外企業因為內部控制上的漏洞而破產的事件,巨大的損失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為了防范這類事件的愈演愈烈,內部控制建設問題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我國財政部等五部委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從此,將我國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和新階段。從迪博公司2014年的白皮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數據,在2014年,滬深兩市中有2336個上市公司在披露公司財報的同時將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一并披露,在滬深兩市總的上市公司數量中占比約為92.99%;其中,有2311個上市公司的內部評價報告給出了內部控制在整體上基本有效的評價,約占所有將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進行披露的公司數量的98.93%;此外,有1762家上市公司是按照最新規定的格式進行的披露,約占所有披露內控評價報告公司的75.43%。另外,將內部控制審計意見報告也一并向外界披露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802個,這中間有1748家上市公司得到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的類型是標準無保留,這約占所有披露內控審計意見報告的上市公司的97%,這會是一個非常高的比重[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披露了內控評價報告,且多數公司得到了標準無保留意見,極少存在內控重大缺陷,這說明大多數上市公司在其內部實施了有效的內控措施,內控制度也相對完善。但是,高質量的內控制度建設是否可以幫助企業實現預期的經濟效果,或者是否有利于企業財務績效和市場績效的共同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有必要將內部控制企業績效納入同一分析框架,研究內部控制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
(一)內部控制的影響因素
影響內部控制質量和效果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國內外學者們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主要是為了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使公司內部控制制度越來越有效。Doyle et al.,2007;Hoitash(2009)認為影響內部控制效果的原因紛繁復雜,主要包括公司規模的大小、公司成立的年數、公司內部審計的效果、財務表現、交易活動還有財報的復雜程度、是否存在并購重組、CFO的專業技能等[2][3]。在我國特有的經濟市場體制下,李育紅(2011)認為對國內上市公司內控有效性影響最大的是公司內部的治理結構[4]。張繼德(2013)等學者指出,內部審計機構的效率和管理層的重視程度都會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產生影響[5]。楊有紅等(2011)研究表明公司外部的制度環境也會影響內部控制,基于市場化程度的角度來看,企業所處的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關關系[6]。
(二)內部控制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Ogneva等(2007)以2004—2006三年間的美國上市公司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在SOX法案頒布后,研究第一次將內控缺陷進行披露的公司的內部控制與權益成本之間的關系[7]。得出的結論為,內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比內控沒有缺陷的公司的權益成本高。林鐘高等(2007)認為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價值[8]。查劍秋等(2009)認為將企業的內部控制上升到戰略層面,內控質量的高低會左右企業對戰略計劃的執行,進而影響企業價值[9];鐘瑋和楊天化(2010)以銀行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得出結論為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業績有明顯促進作用[10];黃惠平和宋曉靜(2012)通過研究指出,向外界披露了內控自我評價報告和內控審計意見報告的企業,往往具有更優秀的企業價值[11]。
(一)內部控制理論
1.內部控制目標
內部控制較為權威的定義見于《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以下簡稱COSO報告)中,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關于內部控制的三個目標:一是合法性目標,內部控制要求企業合法經營,保證市場經濟秩序有條不紊進行;二是可靠性目標,內部控制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財務報告的可信賴程度,保護投資人的利益;第三效益性目標,即要求企業的內部控制對業務運營的效率和有效性產生正面影響。從內部控制定義及目標可以看出,內部控制的目標有利于提高企業經營的有效性,所以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2.內部控制的功能和作用
通過對內部控制活動和措施所發揮出的作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特定的關聯。
①制約與統和作用。內部控制涉及公司的各項活動和具體環節,其重點在于檢查各個經濟活動是否是在遵循公司制度規范的前提下進行的,以及是否損害了公司的利益,使公司的各項經營活動通過督查評價能夠有序的進行。會計、統計、審計等業務部門的基本制度和報告的信息是進行內部控制活動的依據,同時建立良好的內部分工的職能機制,實施相互之間制約又聯系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使得各層級的管理活動可以實現自主的調節和自我修正,實現制約和與統合的雙重目的,促進預期效果的實現。
②反饋與監督作用。內部控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在實施控制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實施解決措施然后進行反饋監督。在內部控制環境的前提下,利用核準、授權、調節、審核等不同控制活動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業務中,以監督、反饋為信息溝通方式,對業務執行的有效性進行監督及向管理層做出合理的反饋,進而為經營管理決策提供咨詢,在整個控制活動中同時進行風險評估與綜合監督。不言而喻,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兩者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有序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可以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監督,提高企業績效。
③預防與完善作用。內部控制實施的原理是,在控制活動實施過程中,不斷的調整可能會產生偏差的影響因素,并對具體的影響因素進行控制。按照這一原理,內部控制的作用恰恰是預先建立約束機制,對企業活動中出現差錯的可能性及原因進行分析,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出種種措施進行防范。同時依據先前執行控制活動的有關資料,然后借以推測當前的活動計劃可能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的困難或偏差,并提出可能的解決計劃,對不同控制活動的相互協調性進行有效監督,并進一步找出另外的造成偏差的原因,以供最高管理層決策參與。內部控制通過對活動計劃的預先判斷和分析,不斷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糾正偏差,更加可以控制管理中出現的不利因素。因此,防護性功能作為內部控制的功能之一,能夠減少差錯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防患于未然,增加提高企業績效的可能性。
(二)內部控制與企業績效
基于前文關于內部控制的理論基礎,可以看出作為企業重要的控制系統,內部控制通過其預防、監督、制約、反饋等功能和作用嵌合于企業整體的管理運營之中。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降低企業生存發展中遇到的風險,因此本文將從防范風險的角度來分析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績效的提升作用,分別從防范管理風險、防范財務風險和防范經營風險三個角度進行詳細分析。
1.內部控制制度嵌于企業內部各經濟活動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對管理者的經營決策進行監督,抑制委托代理問題,防范管理風險。根據委托代理理論,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內部控制能夠通過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制衡監督制度避免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預防經理人不惜以犧牲委托方的利益而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楊玉鳳等通過研究將委托代理成本分為顯性代理成本和隱性代理成本,并以數據分析發現,這兩種成本都可以通過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得到有效抑制。有的研究文獻還認為,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可以抑制管理人員的徇私舞弊。因此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水平,抑制代理成本,一定程度上規避了企業的管理風險,因而對企業績效有積極的影響。
2.內部控制降低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內部控制中的漏洞,容易在財務上出現各種會計差錯,可能使得盈余質量降低,但是成熟的內部控制機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有利于改善會計信息的質量,有助于信息在企業各層級間的有效傳遞,因而可以降低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并且,完善的內部控制能使資本結構得到優化提升,降低外部融資的成本。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角度,外部投資者獲取企業披露的內控質量信號后,決定是否有必要對該企業投入資金,而企業釋放出來的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號會讓投資者知道該企業的內部控制對經營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外部投資者高效的做出投資的決定,提高投資效率,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進行外部融資的成本,因而提升了企業績效。
3.嚴謹的內部控制活動可以防范企業的經營風險。財務、會計、審計、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鏈的密切相關性可以影響整個企業內部系統以實現價值增值。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對代理人做出的生產經營決策進行監督和制約,有效降低企業可能會出現的經營風險,增強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安全性,有效防范了可能出現的機會主義風險,維護和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從而為實現企業價值增值和提高企業業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效嚴謹的內部控制措施可以通過降低經營風險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績效。
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通過內控自身的作用防范企業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減少委托代理問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從而提高企業財務績效。企業應該轉變被動進行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的觀念,在企業內部落實內部控制執行獎懲,將內部控制的執行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雖然內部控制是一種高成本的監管,但它確實是一項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從根本上將內部控制措施與企業實際的業務實踐中,以防止面子工程,甚至流于形式。此外,在對內部控制的監督方面,應該建立全面的、層次分明的監督機制,公司內部監督、社會外部監督和政府行政監督都應該包括在內。
參考文獻:
[1]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2014年內部控制白皮書[R].
[2]Doyle,J.,Ge,W.,Mc Vay,S..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 (5):1141-1170.
[3]Hoitash U.,Hoitash R.,Bedard J.C..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m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9,84 (3):839-867.
[4]李育紅.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有效性——基于中國滬市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11 (2):69-75.
[5]張繼德,紀佃波,孫永波.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3 (8):179-180.
[6]楊有紅.論內部控制環境的主導與環境優化——基于內部控制系統構建與持續優化視角[J].會計研究,2013 (5):67-72.
[7]Ogneva M..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255-1297.
[8]林鐘高,鄭軍,王書珍.內部控制與企業價值研究[J].財經研究,2007 (4):32-39.
[9]查劍秋,張秋生,莊健.戰略管理下的企業內控與企業價值關系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09 (1):76-80.
[10]鐘瑋,楊天化.資本結構、內部控制與公司績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 (5):93-100.
[11]黃惠平,宋曉靜.內控報告與會計信息及企業價值——基于滬市A股的經驗研究[J].經濟管理,2012 (1):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