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坤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學費制度改革的深入,貧團學生貸款償還不力問題引起了高校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在分析總結高校國家助學貨款存在問題的成因基礎上,提出化解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完善的對策,為確保高校國家助學貨款的安全運行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對策
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昔通木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幫助千萬名貧困大學生完成了學業。隨看助學貸款政策實施范圍的擴大和大量貸款還款期的到來,現行國家助學貸款政策中的問題不斷顯現,貸后管理的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完善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對策,是實現助學貸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助學貸款的作用與問題
1.幫扶困難學生作用突出。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又稱校園地國家信用助學貸款,或簡稱校園地貸款,它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銀行共同給予高校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和住宿費的無抵押銀行貸款。高校國家助學貸款是信用貸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學生到校報到后,可通過學校向金融機構申請辦理。國家助學貸款從1998年開始制定,1999年在全國八大中城市進行了試點,2000年開始在全國推行。
2.學生違約問題不容忽視。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違約問題,是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中的一大難題。
2002年,西安交通大學學生貸款違約率高達50%,成為第一所被銀行叫停國家助學貸款的高校。截至2004年6月,四川省助學貸款違約率25%。
2005年6月,濟南市助學貸款違約率35%。
2006年經中國幾家商業銀行的統計,不少高校畢業生助學貸款的違約率超過了20%,有的甚至高達30%至40%。
2007年7月,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向社會公布了截至2006年6月30日且連續違約12個月以上的1286名學生的違約信息,違約總金額達1690多萬元,人均違約金額13143多元,平均違約時間將近兩年零兩個月。無論是從銀行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的違約情況看,還是從高校在其網站公布的拖欠名單看,國家助學貸款的違約,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二、助學貸款存在問題的成因
1.貸后管理機制缺位。由于國家沒有對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制定統一的管理辦法和具體操作規程,沒有相應的考核和監督機構,在貸款學生畢業后就業流動性極大,而且跨地區的幅度很大的實際情況下,承辦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的各地金融機構很難追蹤畢業生的去向,這就增加了追收貸款的管理難度,而且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盡管各銀行普遍對大學生通過貸款完成學業持積極態度,但是對大學生的信用情況還是感到心里沒有底,因為貸款學生對其就讀期間申請的助學貸款缺乏必要的心理和行動計劃,很少有學生對其貸款的償還做出規劃。
2.高校學生誠信意識缺失。就貸款的學生而言,少數學生在申請貸款時就有意或無意地隱藏了一些個人信息,在畢業前簽訂還款協議時,也沒有主動把一些自己的聯系方式留下來,畢業出校門后,個人新的聯系方式也不愿意主動提供給學校或銀行;個別學生甚至存在“找不到我就不用還款”的僥幸心理,一且受到中國人民銀行個人征信系統的處罰時,又以“我不知道”“沒人告訴我”為由大呼冤枉。而高校在對學生信息的審核,存檔備案以及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中方式較為簡單和枯燥,沒有十分有效地建立起貨款學生的個人檔案以及從思想深處引發學生對貨款還款違約的重視。
3.社會信用體系缺漏。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個人征信系統,但這個系統的建設應該說還很不完善,其收集的各項信息應用也仍待進一步規范和推廣。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更是有賴于全社會的規范和重視。不斷增大違約的成本,使這一成本的代價付出沉重到難以承受,將會大大降低不誠信現象的發生。
三、完善助學貸款貨后管理的對策
1.推動資助育人深度,要提高助學貸款償還質量,解決學生還貸問題,必須高度重視貧困生就業,努力開辟貧困生就業的渠道,要做到資助與育人并重,要以育人為目的,做到物質助人,精神育人,發揮資助與育人的雙重功效。做到生活中實現濟困、精神上達到扶志、實踐中注重強能效果上突出育人,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提高受助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
2.提高信息互聯程度。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國家助學貸款管理工作中,克服學校、銀行、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提高三方之間的信息互聯程度,建立以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計算機網絡管理系統為依托,將開發銀行的管理網絡為基礎數據支撐的“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管理系統”,依靠現代計算機技術,通過網絡化管理來強化銀行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管理和監督的力度,提高工作效率,促進高校國家助學貸款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和科學化,提高貸后管理成效,化解高校國家助學貸款貸后管理的技術難題。
3.加大失信懲罰力度。學校和銀行建立助學貸款學生違約記錄公告和懲罰制度,方法是:學校定期對貸款學生的綜合表現、學習成績、違紀等情況進行統計和監督,將信用評價的情況進行網絡或校園媒體公布;經辦銀行對沒有按照協議約定的期限、數額歸還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應對違約貸款金額計收罰息,并將其違約行為載入金融機構征信系統,不再為其辦理新的貸款和其他授信業務;金融機構按期將連續拖欠貸款超過一年且不與經辦銀行主動聯系的借款學生姓名及公民身份號碼、畢業學校、違約行為等,按隸屬關系報送國家助學貸款管理中心,并將經辦銀行提供的違約借款學生名單在新聞媒體及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學歷查詢系統網站公布。
參考文獻:
[1]李濤,徐愛蘭.以促進助學貸款工作為目的,探索大學生誠信教育模式[J].中國教育與教學,2007(5):33-36.
[2]劉曉霞.我國失信懲戒機制的構建思考[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3(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