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燕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指出語文教學要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要做課堂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語文;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年輕時留學美國,拜杜威為師,受杜威實用主義、兒童中心論的影響,回國以后積極踐行所學教育理念,基于中國當時特殊的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
時至今日,“教學做合一”對教學仍具有指導意義。它能較好地改變課堂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弊端,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師只會拿著教材教、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這種不利于培養生活力和創造力的教學方式。通過“做”,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所學知識加以理解運用,同時又通過生活實踐所獲得的智慧來更好地指導生活。
二、目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
語文教學中,“做”是不能忽視的,一味地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并不是語文學習的目標。然而即使是在不停地批判應試教育、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現象雖已有很大的改善,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現象多了,但是本質上還是以教師教和學生學為主,學校教育仍存在很大的弊端——只說不做,教學上有其言而無其行,有其名而無其實。傳統教學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少教師認為課堂就是傳授知識,把人類幾千年知識的結晶傳授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知識的一方,他們需要開動腦筋記住教師所講,整個教學活動基本就是作為傳授一方的教師向作為接受一方的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單向灌輸。在這種課堂上,學生就沒有多少獨立思考的機會和時間。
語文學科同數學不同,數學追求的是精準答案,而語文面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是多解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例子。很多教師,尤其是經驗不足的新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非常在意將學生的回答引導到標準答案上。尤其是考試的時候,評分標準更是如出一轍,一定要答到點才可以。同時,過于注重升學率,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太過于注重課本,課文被講解得支離破碎,所學知識專門應付各種類型的考試,課外時間又被各門課作業占用,搞題海戰,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少之又少,語文教學成了無源之水。
三、“教學做合一”思想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
(一)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校目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以考試作為指揮棒,部分教學內容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語文課程已經歷經好幾次改革,但是繁、難、偏的問題依然存在,新時代特色不明顯,學生作為課程的主體,需求沒有很大凸顯。語文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學生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百態,進而獲得生活的直接和間接的經驗。語文教學應該同生活密切相關,應該高度關注學生身邊可接觸、可感受的生活。課堂上,教師應放開手腳,大膽地將生活中的語文學習及現象搬進課堂。例如,我布置學生每天回家看新聞、讀報紙,然后利用晨會課,讓學生模仿“新聞聯播”,將近期看到的時事新聞描述給大家聽,之后讓其他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對新聞的見解。這樣一來,學生會逐漸成為生活的有心人,視野得以開闊,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為語文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四年級下冊習作五正好是對身邊近期發生的事情發表個人見解,因為學生有了基礎,整堂課討論非常熱烈,學生都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后面的寫作也就水到渠成。
(二)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它包含著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許多要素,每一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都有自身的地位、作用和功能,關乎教學效果優劣的最主要的因素則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還要做學生學習上的指導者、生活中的引路人、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學生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從來不是接收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更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選擇、意志努力與喜怒哀樂等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片面強調教師的權威,過于強調書本知識,過于強調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知識的傳輸,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的特點——他們需要成長,需要體驗。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教學質量的好壞,不能單一地從教師教的角度做出判斷,還要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怎樣開展學習的。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就告訴我們,教學評價的維度不是單一的,評價機制要從重視結果轉變成重視過程,要注重教學的過程,注重學生學習的質量。
四、總結
“教學做合一”實現了“教學”“學習”和“實踐”三者的統一。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實踐、長期積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貫徹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立足生活,把生活引進課堂,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王霞.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的語文課堂教學策略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4).
[2]戚品紅.陶行知教育理論視角對語文教學實踐的啟示[J].課外語文,2015(l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