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軒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2015年版)》實施建議第三項“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明確指出:“培養學生正確的思
想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那么,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文本的內容滲透德育的因子,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本文在加強文言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從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誠信道德品質教育。
【關鍵詞】文本閱讀;德育滲透;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為了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教育部啟動了“立德樹人”工程,在2014年3月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重要文件,該文件首次引入“核心素養”一詞。“核心素養”一詞的引入,使教育的終極目標,即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核心素養”理論的研究逐漸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焦點。因此,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子,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一名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接下來,我將以《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教學為例,從各個環節談談課堂教學是如何融入誠信教育思想的。
一、故事導入,把學生引入了道德教育的情境之中
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好的導入不但能夠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和學習動機,而且還能夠引起學生對文本主題的關注,傳達教學的意圖。因此,為了把學生帶入誠信教育的情境之中,我在進行《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教學時,導入環節設計如下:
師:同學們,誰能和大家說說你知道的古代關于誠信的故事呢?生:我知道《一諾千金》故事的由來。故事中季布是楚國的義士,他生性耿直樂善好施,特別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困難再大都一定要設法辦好,所以深受當時人們的贊譽。當時有個叫曹邱生的人,特地去見季布。并說:“我聽楚人說過:得到百斤黃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個諾言。”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一諾千金”,用來比喻重視諾言,說話算數。過渡語:同學們,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天。“誠信”二字從古到今都是人們生活處世之本。如果生活中沒了誠信,人的生活就像漂浮在天空中的塵埃。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劉義慶的《陳太丘與友期》,去探討誠信的話題。師:課件展示課題及作者,然后自然引入本文的教學。
二、親身表演,讓學生置身于誠信教育的體驗之中
情境體驗教學即人為地創設特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情境,作用于學生的感知,引起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動。它能夠讓學生置身于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在情境中充溢著激動、興奮與智慧,感受著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因此,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一文時,我讓學生采用表演課本劇的方法進行文本學習。學生要想成功完成演繹任務,那么就要提前完成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正確把握,然后才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具體環節如下:
第一步,完成文章內容的認知。1.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2.齊讀課文。3.試著背誦全文。4.翻譯全文,要求:小組合作解決。5.指導學生翻譯課文,要求:挑選自己掌握熟練的句子翻譯,其他學生補充。第二步,把握住文中人物形象。1.思考: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回答要求:(1)要說完整的話;(2)要結合文章內容回答問題;(3)人物評價要全面。析:無信無禮 知錯能改;2.再評:元方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析:率直方正 ,聰明機靈,懂得維護父親的尊嚴,父子親情。第三步,演繹文本,體驗誠信。請學生將本文內容通過表演的方式重新演繹一遍。操作方法:1.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試著表演;2.抽一兩組同學到講臺前進行表演;3.其他學生進行評析,教師鼓勵表演較好的小組。
三、主題辯論 ,讓學生明白誠信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中庸》有言:“誠者,天之道也。”對于個人而言,誠信是我們的立身之基,唯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認可和支持。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對于社會而言,誠信又是社會和諧之本。因此,教學時,我采用了小組之間合作研討,分組辯論的方式,圍繞著“誠信”的主題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學生圍繞著論題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因而課堂具有了開放性、發散性。在爭辯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訓練了語文能力,也逐步明白誠信的重要意義。
四、課堂結語,要有誠信的啟示
課堂結束語,往往能夠起到總結全文、重申論題的作用。此外,好的結束語還可以為下一堂課留下懸念,這會使學生充滿閱讀期待,受到思想啟蒙的教育作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時,結語設計如下:
古語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它讓我們深深地意識到了誠信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讓我們從古人的身上找優點加以學習,從古人的身上找缺點,引以為戒或加以改正,讓我們人際交往之中的這棵誠信之花遍地開放。
總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而語文學科作為百科基礎,作為“百科之母”,她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育人的功能。因此,語文教學在立足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情感的教育和德育思想的滲透,真正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不斷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大寫的“人”。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