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是語文課堂的延伸和鞏固,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生構建語文知識,培養語文素養以及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渠道,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出以及目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語文教學改革的步伐逐漸加快,尤其在課堂教學方面,曾經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教育被課標提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取代,但是作業設計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方面卻被忽視。目前的實際教學中,語文作業設計并沒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依然是以“訓練”為中心,側重于鞏固積累,強調的是知識的重復性練習,而有關能力提升和實踐應用的作業少之又少,大量的機械訓練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正視傳統作業中出現的弊端,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來設計,充分發揮作業在語文課堂的延伸和鞏固的作用,讓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時可以培養學生適應終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設計層次型作業
新課改提倡在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為每名學生的發展提供合適的學習方式。但傳統的語文作業是讓全體學生統一完成老師要求的同一份難度的作業,這樣做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存在。何謂層次型作業?即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多元智力理論都認為,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應關注每名學生,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能力,作業的難度、數量以及完成作業的時間來設計層次型作業。例如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作業。學習能力稍強的同學,可以多完成相關拓展性、探究性作業;學習能力稍弱的同學以基礎性作業為主;學習能力處于中間能力的同學,在完成基礎性作業的同時適當完成拓展性作業。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傳》后,能力稍弱的學生只需要完成課文的背誦作業以及課文的翻譯基礎性作業。而能力稍強的學生在完成基礎性作業后可以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寫一篇關于廉頗或者藺相如的人物傳記,談談你對他們二人的理解。教師設計多層次作業有利于充分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名學生都能揚長避短,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
二、設計自主型作業
傳統的作業均由教師設計,依然是教師為主導,沒有體現課標提倡的學生為語文教學主體的地位。所以,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提供學生充分表達對于作業設計意見的機會,在作業設計時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老師讓我寫”向“我自己要寫”的過渡。完成自主型作業,其實能夠更直接地讓學生清楚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應完全依靠別人。在自主型作業設計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和質量的監測者。學生在設計作業時,首先,要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其次,根據自己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來布置作業,其內容包括作業的內容量、完成時間、完成作業的策略以及作業的評價方式。設計自主型作業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查缺補漏,能夠根據自身實際彌補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緩解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也能夠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三、設計多樣型作業
教師應設計多樣型作業,包括作業內容多樣化、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評價方式多樣化。首先,內容多樣化。傳統的作業內容僅局限于對語文課堂內容的回顧,作業內容以教材習題、抄寫等內容,忽視其他資源利用。語文課程是多元的、開放的,它的課程資源包括校園內資源以及課外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拓展學科領域,開發多條途徑讓學生用語文意識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連接校內學習和校外學習。其次,形式多樣化。傳統作業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強調對知識性的訓練。所以,在設計作業時應以多樣形式,包含聽說讀寫四方面形式。最后,評價方式多樣化。傳統的作業評價都是教師對學生完成作業進行批改,大大增加了教師工作的任務量。所以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或者互評。
四、設計綜合型作業
設計實踐型作業,有利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有利于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以人教版高中梳理探究模塊中關于學習古代文化專題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古代文化進行梳理,可以分為古代天文地理知識組、古代紀年紀時組、古代禮儀形式組等各個研究小組,讓學生通過調查的形式,運用課內外各類資源進行調查,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作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相應模板、提供資源,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成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探究的精神,同時也能夠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結語
語文作業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對傳統作業進行改良,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通過完成語文作業,有利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提升語文素養,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性質。
參考文獻
[1]李柳健.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改革初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邱梨蔚,女,1993年生,山東省招遠人,研究方向為學科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