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戰爭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細節,貼進學生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9-0063-04
目前,在高中二戰史的教學中,教學思路通常是從宏觀處著眼,向學生敘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進程,形成對二戰的整體認識。但教學之余,學生們總會追問戰爭中的人與事,他們的心中充滿著各種好奇。于是,筆者嘗試從細微處切入,選擇以阿拉曼戰役為例深入探討二戰史教學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使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
選擇以阿拉曼戰役為例進行二戰史教學,首先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舉一反三,形成戰役分析的基本范式。同時通過觀察分析經典戰役,以小見大,真正體會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不易。以阿拉曼戰役為例,細化教學目標如下:
(一)了解戰役的時空背景。每場戰役都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發生的。教師可以運用地圖,讓學生對戰役的方位、地形、地貌有初步的了解。阿拉曼戰役是一場沙漠環境下的現代化戰爭。獨特的沙漠作戰環境,學生一般是缺乏了解的。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筆者借用了隆美爾日記中的記載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關聯。
材料1:一連幾天沙暴,使我們簡直無法行動……托布魯克的水荒已經很嚴重……一天比一天熱,簡直難以忍受……口渴的痛苦更吃不消……熱得要命,夜間也和白天一樣。我又“解決”掉四只臭蟲。我把四個罐子裝滿水,墊在床腳下,讓臭蟲爬不上來,希望今后可以睡得好一點。有些人給虱子鬧得大傷腦筋。①
材料2:最近曾有一個炮彈破片從窗口里飛進來,恰好打在我的肚子上面,它穿過了我的大衣和夾克,最后才給我的褲子擋住了。肚子的皮膚上面顯出了盤子大小的大塊傷痕。我還真是狗運當頭!②
酷熱、缺水、蚊蟲,以及隨時面臨的死亡威脅,立即讓學生產生了情境感。學生們表示這是無法接受的生活條件,但沙漠作戰的環境就是如此殘酷。
(二)了解戰役雙方的基本作戰思想,體會軍事思想的獨特性。在阿拉曼戰役之前,英軍在北非戰場不敵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一潰千里。隆美爾曾客觀分析了英軍在北非戰場前期失敗的原因,認為英軍將領始終擺脫不了步兵戰爭的思想:“在軍事倫理學方面,一個光榮的傳統很重要,但是就軍事指揮方面而論,這卻是一個極大的包袱。現今指揮官的職責要時常注意利用新的技術,改革舊有的技術;并能針對此時此地的現實條件,隨時調整他的戰爭思想。”③二戰時,裝甲兵和空軍的作用已經凸顯。隆美爾在前期作戰中所向披靡,就是充分發揮了裝甲兵團的優勢。蒙哥馬利上任后,組建自己的裝甲軍,陸軍與空軍協同作戰,最終才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三)學會分析戰役勝敗的原因。通過了解戰役指揮官的基本作戰思想,我們要從戰役雙方的角度總結出勝負的關鍵所在。隆美爾認為,后勤補給和空中優勢的缺乏是阿拉曼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要想使一支部隊支持得住會戰的壓力,其首要的條件就是需要有充分的武器、燃料和彈藥……再勇敢的人沒有槍炮也無法作戰,或是有了槍炮而沒有充足的彈藥,其結果也是一樣的……第二個重要的條件,是在空中方面至少應能與敵人維持大致的均勢……上述兩個條件皆無法滿足,所以我們打敗仗實在不冤枉。”①同時他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德軍統帥部沒有在戰略上將北非戰場作為主戰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而“對大英帝國而言,北非是它的一個主戰場;英國認為利比亞的戰斗對整個戰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英國在地中海擁有自己的海空軍”。②
(四)學習軍事將領的優秀品質,體會戰爭中人性的多面。勇敢、堅毅、果決是蒙哥馬利與隆美爾共同擁有的優秀品質。在戰役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歷史人物在特殊作戰環境下的頑強斗志與堅韌的意志力,意識到面臨困難時要學會忍耐與堅持。
在戰爭期間,隆美爾始終保持著寫日記及給妻兒寫信的習慣。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會給妻兒寫信,信中充滿著對他們的想念。這足見他也具有普通人的情感。因此筆者利用《隆美爾戰時文件》里的第一手資料,展現隆美爾的另一面,讓學生體會戰爭中的人性之光。
圍繞這些具體化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該如何展開呢?為了避免落入以往粗線條教學的敘述窠臼,我嘗試從人物、故事等細節處著手,讓課堂貼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
(一)教學設計情節化與故事化
談到阿拉曼戰役,學生們自然會想到蒙哥馬利與隆美爾。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隆美爾與蒙哥馬利——戰役雙方的兩位指揮官設計教學。隆美爾素有“沙漠之狐”的稱號,蒙哥馬利則以獵狐者的形象出現,于是我將本課的主題定為——“沙漠獵狐,決戰阿拉曼”。同時圍繞獵狐者與“沙漠之狐”之間的“智斗”,有效地構建起了課堂主線,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沙漠之狐何以來”;“獵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戰役”;“獵狐之役,決戰阿拉曼”;“破損的獵狐之網”。
“獵狐之役,決戰阿拉曼”,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筆者再次將教學內容情節化,設計成:“準備:詐敵計劃”;“開始:勇闖‘魔鬼的花園”;決戰:“‘增壓行動”。情節化的教學設計,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故事性,環環相扣,將學生吸引入課堂情節之中。
同時,趣味性故事的直接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充分展現歷史人物的形象與品格。例如:
故事一:蒙哥馬利的貝雷帽
蒙哥馬利從來沒有戴過鋼盔,他一直戴著那頂有兩個帽徽的坦克貝雷帽。這兩個帽徽一個是將軍的標志,另一個則是普通坦克士兵的徽記。雙徽的出現,最初是偶然的。阿拉姆哈勒法戰斗前夕,蒙哥馬利到澳大利亞部隊去視察時,戴著澳大利亞的貝雷帽。當蒙哥馬利來到坦克團時,坦克團的官兵開玩笑,把一枚裝甲兵的帽徽別在了他的帽子上。蒙哥馬利發現,他戴著這頂有兩個帽徽的貝雷帽,不僅十分醒目,而且很受部隊歡迎。從此以后,他到部隊視察時,就戴上這頂帽子,以便戰斗在北非沙漠中的士兵們一眼就能認出他。就這樣,雙徽貝雷帽成了蒙哥馬利的標記。后來的實踐證明,戴著雙徽貝雷帽,對于縮短蒙哥馬利于英國士兵的距離,特別是在艱難時刻鼓舞士氣,起到了重要作用。③
這則故事發生在阿拉姆哈勒法戰役開始前,蒙哥馬利為了扭轉英軍對指揮官缺乏信心的局面,親自視察部隊,于是便有了一帽戴兩徽的特殊情況。故事是與蒙哥馬利的經典照片一起呈現的,形象生動,很能反映蒙哥馬利重視士兵,身為表率的優秀品質。
故事二:詐敵計劃
蒙哥馬利的騙敵計劃是在8月和9月間設計和制定的,代號為“伯特倫”。從9月下旬開始,英軍在南部鋪設長約20英里的假油管,預設進度將在11月初完工。同時在沿線建造假的油泵房、給水站和儲油罐。同時謹慎地傳播有利于敵人的假情報。總之,要讓隆美爾相信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部。①
這則故事是阿拉曼戰役的準備工作之一:詐敵。“兵者,詭道也”,蒙哥馬利不愧是“欺騙大師”,有過人的膽識與智慧。
(二)創設戰場情境:神入歷史現場
為了充分展現雙方軍事指揮官間的“智斗”,筆者嘗試運用人物回憶錄——《蒙哥馬利元帥回憶錄》與《隆美爾戰時文件》,直觀豐富地呈現戰役指揮官的戰術計劃與內心想法,創設戰場情境,讓學生神入歷史現場。
我們這里以“獵狐初印象——阿拉姆哈勒法戰役”為例。這一戰役在教材中未曾提及,但意義重大。在蒙哥馬利看來,“它是阿拉曼戰役的必要準備。沒有阿拉姆哈勒法戰役,阿拉曼戰役可能不會那么成功”。②同時,它又是兩位軍事指揮官之間的第一次“斗法”。因此,筆者精選了幾則材料進行補充,以創設富有沖突情節的歷史情境。
材料1:英軍在防線的南端兵力很少。我們的偵察部隊也報告說,那里只有薄弱的地雷防線,似乎不難通過。我們準備由德意兩國的步兵發動一次夜襲,占領這些位置,然后裝甲部隊跟在后面一擁而上,把敵人趕開。③
材料2:我的情報人員肯定敵人對我陣地的入侵將在南側,然后向左迂回,調動裝甲部隊攻向阿拉姆哈勒法和魯瓦伊薩特山地。我表示同意,我的計劃也是以這個預測為基礎的。④
這兩則材料直接反映了戰役前兩位指揮官的戰略部署。毫無疑問,隆美爾的“矛”對上了蒙哥馬利的“盾”。
材料3:突擊的兵力被意想不到的強大雷陣所阻,消耗了太多的時間,使奇襲的因素完全喪失了,而這個因素卻是整個計劃的基礎。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就不免感到猶豫不決,到底是進還是退呢……9月6日上午,我們完成了撤退,改取守勢。由于這次攻擊的失敗,我們占領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最后希望,也終于成為泡影了。⑤
經過第一回合“斗法”,兩位軍事指揮官都獲得了對彼此的初步印象。“毫無疑問,指揮這個行動的英軍將領很在行,每次我們都損失慘重,而他們則不太吃虧,并永遠保持著自己的打擊力量。”⑥“我與隆美爾的初次交鋒是饒有興味的……我感到我在這場球賽中贏得了第一輪,這一輪是他發的球。下次該輪到我發球了,現在比分是一比零。”⑦
(三)關注歷史的細節
阿拉曼戰役勝利的原因,我們可以從戰略戰術的宏觀角度進行分析,但也應該注意歷史的細節。課堂教學時,細心的學生們發現了蹊蹺。為什么蒙哥馬利的戰略部署如此精準呢?
這便涉及英國“超級機密”的故事。
英國記者安東尼·布朗曾說:“阿拉曼戰役一開始,隆美爾軍隊失敗的命運就注定了。隆美爾所采取的每一個重大軍事行動,都被‘超級機密暴露。隆美爾成了最沒有希望的將軍了。”超級機密究竟是什么呢?
在倫敦郊外的一片綠樹叢中,有一個神奇的莊園——布萊奇雷莊園。這是英國密碼破譯機構的所在地。從這里發出的情報一律使用一個代號——“超級機密”。從1938年6月到1940年5月,英國嘗試破譯德國的特殊密碼,終獲成功。但為了保住這一情報渠道的安全,英國情報部門從一開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戰時內閣明確規定,“超級密碼”情報只能口頭向英軍作戰的指揮員傳達,不得以任何文字方式出現在戰場上,以防止德軍繳獲“超級機密”文件。
為了防止德軍可能從英國對抗措施的有效程度上推斷其密碼已被破譯,所有“超級機密”情報都偽裝成來自其他渠道,如間諜、德國的叛徒、繳獲的德軍文件、納粹人員的疏忽失密等。⑧
情報,在戰爭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由于英國破譯了德國的密碼系統,蒙哥馬利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隆美爾的部署計劃,同時有效地切斷了德軍的補給來源。因此,這則故事的補充,讓學生們認識到阿拉曼戰役勝利的原因還包括情報的重要性。
(四)隆美爾:觀察戰爭的另一視角
1942年11月,隆美爾認為德軍可能面臨被包圍和殲滅,因此向希特勒報告主張撤退。但希特勒卻命令其堅守陣地。筆者在“破損的獵狐之網”中,摘錄了幾段隆美爾日記及信件的內容。
材料1:有時一個人在負有盛名之后,反而是一種痛苦。一個人當然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度,但是旁人卻希望他能創造奇跡,若是打了敗仗則更不為人所諒解。①
材料2:能夠幫助我們的是武器、燃料和飛機,而不是一紙空文的命令。我們都感到一籌莫展。當我們在命令各部隊堅守原陣地的時候,心中非常難過……我在良心上唯一感到有愧的是應該提早24小時撤退,而不應該遵守那個“死守”的命令。若是那樣,全軍也許都可以救出來。②
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隆美爾內心的糾結與痛苦,陷入執行命令與減少傷亡的兩難境地。隆美爾是一名重視士兵,作戰身先士卒的高級將領,難能可貴。
在給妻兒的信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位具有普通人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丈夫和父親形象。
材料3:再過幾天,我就要飛過海去。我很高興能夠在羅馬和媽媽見面,唯一令我失望的就是你不在我們身邊,但這是沒有辦法的。我決定今年冬天告假回家一趟,那時我們就可以去打獵了。③
——隆美爾寫給兒子的信,1941年10月28日
材料4:今天是我們結婚25周年紀念日。我想我不必開口說我們婚后的生活是多么美滿一類的話。年華消逝得真快,這么多年來,你對家庭付出的一切,使我無盡地感激。尤其是你母代父職,我們的孩子令我感到非常驕傲。他將來一定會很有前途。④
——隆美爾寫給妻子的信,1941年11月27日
材料5:我們面臨的日子非常艱難,其程度超出了任何人所能忍受的限度。戰死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對他們而言,一切都過去了。我經常想念著你,每當想到你,心里就充滿由衷的熱愛與感激。也許一切都可以平安度過,那么我們又可以再見了。⑤
——隆美爾寫給妻子的信,1942年11月3日
以阿拉曼戰役為例的二戰史教學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總的來看,是受學生歡迎的。情節、人物、故事的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因此,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第一,選擇經典戰役作為案例教學,專業性要求較高,對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挑戰不小。每場戰役的深入了解,必須進行大量的專業閱讀,搜集可信的教學資料,如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軍事將領的傳記與回憶錄等。教師們平時的日積月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二,戰役的講解必須刪繁就簡,主線清晰,不可過于瑣碎。我們不是軍事學專家,授課對象是普通高中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把專業閱讀的成果以最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不能過多的糾結于軍事戰術分析。
第三,教學設計必須情節化、故事化。宏觀敘事的方式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就在于它不能完全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們需要在情節與故事中去體會歷史人物的內心,建立起與歷史人物之間的共情。
阿拉曼戰役的教學讓筆者明白,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設定與實施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與認知基礎之上,以生為本構建的歷史課堂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
【作者簡介】孫東波,中學一級教師,杭州外國語學校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