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歷史學科定位,職業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19-0067-05
生涯教育,意指社會個體在其整個生命活動中所授受的,以認識自我與職業,和以規劃未來生涯為主要內容的一切教育活動。其在狹義維度上特指“職業生涯教育”,①核心內容是職業規劃教育。2015年上海和浙江作為高考改革的首批試點,同時下發關于加強高中生涯教育的文件。另浙江省高考改革的“專業導向”的考錄模式,要求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專業取向,并據此確定選考科目。但是,中學生受限于知識和閱歷,難以在眾多專業中做出抉擇。解決這種困難,須使學生盡早了解并知曉職業生涯規劃,生涯教育刻不容緩。
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兩種,其中之一即是教學滲透,指在學科教學活動中,以拓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觀、職業生涯設計意識與技能,這種方式促進生涯教育發展的同時還促進了學科教學的健康發展。②各基礎學科的內容和過程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使得學科教師向學生提供系統的生涯教育成為可能。③在我國,高考制度、學科教學和生涯教育相互獨立的同時相互影響,④積極探索學科滲透式生涯教育實踐,尋求各學科同生涯教育的結合點,成為可能。
歷史學科是社會科學的基礎,融入生涯教育有著先天優勢。歷史學科的屬性,既滿足于建設各種知識體系或處理現實社會問題的需要,內容上包含歷史敘述和探討歷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兩個方面。⑤同時,歷史學科課程資源豐富,其中包含的歷史人物、遺產藝術、科學和技術等相關內容,生涯教育能夠有效深入地滲透于歷史學科教學中,并通過兩者的融合激發學生職業情操和崇高感,促進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興趣的培養。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內容出發,挖掘歷史課程資源,立足教學實踐,探索教學方法,成為學科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徑。
探討歷史學科教學和生涯教育關系,首先需回答歷史學科能夠為生涯教育提供什么?就中學歷史而言,其是擁有語言、知識、思維、價值或文化多個維度的綜合性課程。中學歷史教學功能的指向是為中學生的社會化和職業化做出社會和時代貢獻。近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中學歷史教學體現時代性的重要變化,生涯教育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著同樣的時代性,擁有諸多的契合點。在此,筆者通過研究歷史教學和職業生涯教育涵蓋的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興趣、職業素質與職業選擇五個方面的意識,①及其相互關系,嘗試探討促進生涯教育和學科素養的滲透融合。
首先,時空構成的歷史知識體系,助力生涯教育的發展。歷史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幫助學生建立和維持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我”。敘述性歷史知識,也能夠助力學生掌握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富有表現力的文字功夫,促進學生培養生涯教育素養五類素養中的“使用語言、符號、文本”的素養。②而學科“核心素養是系統的、多維度的能力和品格,所以將知識點形成體系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③通過時空觀念構成體系化的歷史知識點,既落實了核心素養,也培育了生涯教育素養,對學生人生規劃和職業發展起基礎性作用。
歷史學科批判思維,能夠為生涯教育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撐。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及史料實證素養均與批判性思維息息相關。歷史學科思維是歷史學科可以“學以致用”的重要內容,也正是批判性思維讓歷史學科“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傳授,不再局限于解決本學科難題,而應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本能,逐漸成為學生思考解決其他問題的一種思考路徑”。④批評思維有助于學生學會制定并調整他們的計劃、規劃,并采取適時和恰當的行動,提高他們的批判力和行動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中學歷史學科素養,有助于學生在將來選擇職業和職業生活中作出利于學習和生涯發展的決策和能力。
歷史學科的求證意識,能夠為生涯教育提供求真精神。中學歷史學科,依據充分史料,鑒別史料,解讀史料,根據科學方法得出合理結論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同時,學生通過史證意識的培養,知道并掌握如何使用信息、歸納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可貴的求真意識和堅實的求真能力。
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助力生涯教育價值觀的健康培養。歷史學科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涯教育價值觀,有著相近性,是培養職業理想和情懷的重要資源。家國情懷素養在于準確定位了家、國和世界之間的關系,理解愛國主義的價值和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國家在全球中的定位,理解對個人和社會國家的影響,并據此展開積極有效地與不同人、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互動活動。
歷史學科素養助力學生知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幫助他們了解這個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幫助學生做出有利于職業生涯規劃的決定。職業生涯規劃的落實不僅僅體現在生涯規劃課程本身的設置上,也立足于學科教學,將學科素養和生涯規劃相互滲透是兩者之間相互關系決定的,更是落實素養和實現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將學科知識、能力、思維、文化價值等素養助力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助力未來職業生活的發展。
歷史教學滲透生涯教育是歷史教師的時代擔當。歷史教師的素質和魅力,是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生涯教育意識的重要資源。歷史教師對于歷史學科滲透生涯教育重視教學預設與課堂動態生成,要有足夠的重視度,熱情回應時代的呼喚。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學生的生存和發展,協助他們開啟人生的規劃。⑤教師對于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融入生涯教育要有足夠的主動意識,涉及生涯教育規劃時,需要足夠的課程設計,需要對職業知識和前景有理性的介紹,不可一言帶過,搞形式主義。對于歷史學科中覆蓋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生物學家、鐵路之父等相關職業和人物,教師要有充分的生涯教育理念,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社會上專業人員和職業的介紹,樹立職業理想和道德擔當。
歷史人物學習是歷史學科滲透生涯教育重要的內容。歷史人物教學要滲透學生職業理想,引導學生認識到興趣和愛好對于職業選擇和成就之間的聯系。例如生物學家達爾文主修的專業是醫學和神學,卻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堅持刻苦研究生物學,最終成為了偉大的生物學家。又如歷史人物馬克思為人類的解放,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等等。
歷史教學滲透生涯教育,要強調職業多元性和價值觀的重要性,例如中西科技一弱一強的對比歷史分析教學中,中國的知識分子沉迷于仕途,卻把科技視作“奇技淫巧”,宋代發明家中只有沈括寥寥數字的記載才得以為人所知,而英國科學家牛頓和發明家瓦特等人卻被整個社會所推崇,這種對于科技和不同職業的推崇,造成了中西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里也正是生涯教育的良機。如鐵路之父詹天佑主修的是鐵路工程科,詹天佑的貢獻除卻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耳濡目染以外,也要讓學生感受到“行行出狀元”的職業多元化的重要性,從事各行各業都對于社會有益的價值觀等。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說明當時的困境是中國工程人才的缺乏,詹天佑培養了首批中國鐵路工程技術骨干,這讓學生認識到從事每行每業都是偉大的,都能實現個人的追求和人生的理想,進而培養正確的職業觀。
歷史教學滲透生涯教育要注重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內容上的統一性,尤其是文學藝術科技等相關的人物和職業,要有足夠重視度。這既是由生涯教育的職業觀決定,也是由個性和興趣多樣化的學生情況決定的。生涯教育的職業觀要求高中階段的學科學習要根據職業市場的需求設置。①市場的多樣化和學生個性的多樣化要求學生認識到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技等各行業人物和職業基于社會和時代的需求,有著同樣的重要性,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內的普通高中生涯規劃起步晚,由于高考制度的綜合改革,為落實學生的選擇權,才倒逼生涯規劃教育站到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前位”。②學科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研究屬于草創期,歷史學科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的研究更是稀少。③筆者認為歷史教學實踐中融入生涯教育要注重幾個問題。
其一,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滲透生涯教育要注重適度性。生涯教育列入學科教學目標,是融入學科教學的第一步。這是認清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生涯教育和學科教學之間的關系的結果。生涯教育列入學科教學目標,不能喧賓奪主,教學重難點仍然要圍繞學科本身。但一旦有生涯教育的良機,教師則必須主動介入。例如張謇作為晚清狀元,為何選擇了艱難的實業之路,而不是選擇飽含功名利祿的仕途。此處,生涯教育教學目標應擇時滲透,及時滲透職業理想和道德擔當。
其二,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涯教育要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首先,通過主題教學活動滲透生涯教育。筆者在給學生上的高三復習課中曾經嘗試提問學生:為何甘地、張謇、陳獨秀等人“不務正業”,從律師、熟讀四書五經的傳統士人、教授分別走向了印度民族解放之路、實業救國之路、革命之路呢?還有其他歷史人物也有類似情況嗎?學生經過思考,基本上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個是時代改變了他們原本的職業選擇,一個是自身主動改變職業選擇,放棄了優越的職業、生活,為民族選擇了艱難的救國之路,探討了個人、民族和時代的關系,通過設問、團隊合作、獨立思考,推進了生涯教育主題的思考和素養的落實。
其次,歷史情境展現是生涯教育滲透的重要手段。歷史教學呈現歷史情境為學生創造職業初步體驗,回答好“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的問題。①在人民版必修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中,筆者曾經圍繞馬克思的職業理想讓學生進行一段討論。筆者先簡單介紹了馬克思投身革命前較為優越的生活和其妻子是“富二代”的情況,也介紹了恩格斯家族的產業,然后再介紹馬克思后半生的貧困潦倒以及家庭的悲劇。接著問學生:在那個時代馬克思不能自保,不能守護自己所愛的家庭,怎么去談改造這個世界呢?在那個時代,你會選擇怎么樣的職業和職業理想呢?學生們經過一番探討之后,很多人不能理解馬克思的選擇,要做發明家、科學家、企業家、教師、公務員、軍人,等等,理由是工業革命、政治改革、重視教育文化、和平仍然是主流等。但是沒有學生要做工人的。于是筆者問學生,為何沒有人愿意做工人?工人可以沒有人當嗎?都是人工智能了嗎?筆者再呈現那個時代的工人狀況的材料,學生認識到工人貧困慘狀,深深地動容了。
最后,歷史教學嘗試讓學生模擬典型案例展開生涯教育。模擬歷史人物相關職業中成功人士對問題的解答,向學生展示了各種職業中知識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歷史人物中失敗人士對問題的反思來認識職業選擇和職業素質,促進學生對于專業和職業的理解。例如陳獨秀人生跌宕起伏,筆者曾經讓學生扮演不同時期,即教授時期、總書記時期、“孤獨”時期的陳獨秀,一方面理解革命事業的艱難,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階段和角色順利過渡所需的知識和能力,讓學生知道自身素養、能力和理想和生涯事業的發展的關系。不難得出結論,陳獨秀作為教授和中共的先驅,理想是可貴的,而基于他本人的素養和能力的革命生涯是失敗的。這種探討無疑給予學生一定的生涯教育的思考。這種案例教學法有著其他常規教學方法所沒有的優勢,能兼顧教師積極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歷史教學擁有豐富生涯教育的資源,靈活滲透生涯教育,又通過口頭討論和文字寫作,整體協作和個性表達,移情體驗,角色扮演來加深職業體驗的深刻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對超出學生個體知識和經驗過多的專業人才的角色扮演,要慎重,比如所謂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評判蘇聯的經濟改革。
其三,利用教材中與生涯教育直接相關的素材,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生涯教育內容的相關欄目,是歷史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重要內容。人民版必修三《漢代儒學》一課中“學習思考”欄目提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反映了什么樣的文化現象?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文化現象?問題設置緊扣教學重點和生涯教育內容。此類職業生涯教育內容與學科知識體系和諧地融為一體,要充分利用并挖掘。這種因“材”施教既實現和擴大了歷史教學目標,落實了素養,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性和實用性,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特點。
其四,歷史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要注重統一性和階段性結合。一方面,根據浙江省選擇性考試考錄模式要求,歷史教師要依托歷史學科知識在生活和職業中找到契合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歷史學科相關職業,和歷史學科相關的職業或行業有:教育和教育研究工作,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研究,黨政工作,從事新聞媒體工作,鼓勵學生選擇歷史作為選考科目。歷史學科還應當為整個生涯教育打造好基礎性工作,幫助學生豎立正確的職業觀、職業理想和道德,讓學生理解職業多元化的現實和意義。另一方面,參考日本生涯教育啟示,按年級分段實施,高一了解,考慮適合自身的職業;高二職業研習;高三升學調查。②根據浙江省選擇性考試的時間模式安排,就歷史學科教學而言,高一、高二要滲透不同的生涯教育,強調不同階段的差異性。高一學生的生涯教育側重興趣和愛好,側重同一性。到了高二,學生將歷史科目視為選考科目之后,高二、高三的職業生涯教育目標要側重圍繞學科特點和學科素養展開,要為未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做好鋪墊,側重強調實用性。
雖然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已經有數年之久,但是學科滲透生涯教育的研究還屬于草創期。生涯教育目前存在各種問題,比如生涯課程運作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實施難度高;受課程評價影響,難以實施;學校和教師不重視生涯教育;教師編制不足,課程實施缺乏保障等等。但問題是研究的機遇,突破的開始,也是歷史學科改革的時代任務。
歷史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本學科特有的文化,還是形成學生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必要能力,這就是學生未來生涯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①形成生涯教育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助力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在頂層設計配合社會和國家發展的背景下,有必要積極探討歷史學科教學和生涯教育滲透,形成學科教學中“潤物細無聲”的滲透生涯教育機制,并建立學科滲透生涯教育評價機制,完善職業生涯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
【作者簡介】張鵬,中學一級教師,浙江省義烏中學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