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規制,是指政府對船體的各種管理規定,包括尺寸大小、桅櫓槳數、烙號涂飾等。江河湖海皆有帆船,因海船流動空間廣袤,難以約束,為防范風險,清廷對出海的民用船只尤為關注,出臺了諸多管控舉措。帆船是開展海洋活動的載體,其規制之松緊,反映的是政府對海洋以及中外交流之態度,關系漁業、交通、貿易之發展。鑒于此,研究清代海外貿易、中外關系、海疆海防、航運交通等領域的成果,多會提及出海帆船規制。然而在有關的比較研究中,普遍將清朝的規制固化為“禁海”,或曰“限制帆船尺寸”,以清廷議定的不許“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薄昂Q鬂O船,梁頭不得過一丈”“商賈船只,梁頭不得過一丈八尺”等論證規制對清代帆船發展的消極影響。事實上,清代前期對于出海帆船尺寸的限制,可從規制的變化與適用兩個方面加以考察。在平定臺灣之前,清廷并未全面禁止船只下海,在某些時段或特定區域,辦理了相關手續的合式船只允許出海,此期朝廷主要以桅桿數量來控制船只的大小。臺灣底定后,清廷放開海禁,但對沿海船只,在桅桿禁限之外又新增了載重標準,國內沿岸貿易、捕魚船以“五百石”為限,出國貿易洋船不受此約束。此后,桅桿限制流于具文,梁頭取代載重量成為官方控制船只大小的主要手段,“一丈八尺”的規定主要適用于國內貿易商船,洋船受其影響較?。恢良螒c后期,國內商船也擺脫了該制的束縛。海防與民生是清前期出海帆船規制變化的雙重制約因素,致使清廷在出海帆船規制與適用上呈現出內海、外洋有別,以及嚴寬不定的狀態。
(摘編自《史學月刊》2018年第6期,作者:朱勤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