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招商局(以下簡稱“招商局”)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性企業之一,也是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制企業、規模最大的輪船航運企業。該局自1872年創辦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先后實行過官督商辦、完全商辦(簡稱“商辦”,亦稱“民企”)、國營三種性質的企業組織制度。其中完成于清末民初的由官督商辦向完全商辦的轉變,不僅是該局自身發展歷程中第一次重大制度轉軌,而且也是當官辦和官督商辦企業(統稱“官企”)改制潮流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研究招商局改歸商辦之事,不能孤立地就事論事,而是要與相關背景相結合,以利更好地揭示其時代意義。從相關研究成果來看,主要從三個背景切入,即袁世凱與盛宣懷的關系、盛宣懷與鄭觀應的關系、政府與商界或企業的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未被充分關注,這就是清末民初出現的官企改制趨勢。甲午戰爭以后,外資獲得了在華直接設廠的權利,中國朝野從挽救危亡、抗衡外資擴張出發,興起了一股實業救國的潮流。接著,清廷在遭受八國聯軍沉重打擊后,又進一步提出振興工商政策,在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的同時,開始將一批創辦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和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轉歸完全商辦的企業,出現了近代中國的第一次官企改歸商企(民企)的潮流。
(摘編自《歷史研究》2018年第3期,作者:虞和平、吳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