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學、政、教分析晚清中國的知識轉型,大致可以梳理出這樣的基本線索:其一,“教”與“學”之結合構成來華西人“援西入中”的基調,區分“西教”與“西學”,相應成為晚清接納近代知識的重要一環;其二,“政”與“藝”的變奏映射出中國本土對新知的接引,方向多所調整,內涵不斷拓展;其三,“學”從“器”“技”“藝”“術”的定位中被拯救出來,并在“普遍性”與“現代性”的論述中奠定其地位。內中所展示的“變奏”,即是“學”取代了“教”,超載了“政”。當然,這些關鍵詞的內涵并非一成不變,尤其是伴隨學科知識成長出現新的學科“語詞”,更表明其“語境”較之過往大異其趣;“學”“政”“教”三者在言說中就分別被其他的意思所替代,所謂“學”,不再是“西學”,甚至也不是所謂的“新學”,而成為“近代知識”的代名詞,涵蓋“諸學科”,而所謂的“教”與“政”,更是被安置于“宗教”與“政治”之學。
(摘編自《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5期,作者: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