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2018年3月,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發布消息:波斯語成為該校新開設的小語種專業,這一專業填補了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的空白。教育部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此次新增審批專業4個。該校介紹,波斯語是學校繼2017年獲批蒙古語和印度尼西亞語后,緊密契合“一帶一路”發展建設需要而開設的又一小語種教學。
上海:授牌小語種實踐基地
葡萄牙語、希伯來語、瑞典語、波斯語……這些看似“高深”的小語種語言已經“走進”上海中小學。2018年6月10日,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靜安區第三中心小學、風華初級中學等15所中小學被授牌為“上海市中小學非通用語學習計劃項目實踐基地”。2014年,上海市教委啟動了上海市中小學非通用語種學習計劃項目。截至2018年6月,已在全市7個區的15所中小學,開設了9個語種課程18個教學班,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浦東新區建平實驗小學的葛昱晗今年9歲,但她學習希臘語已經有半年多。葛昱晗說,她對這種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語言很好奇,也非常喜歡古希臘悠久的文化。對于這么小就能接觸到希臘語感到很幸運,但她也坦言,希臘語比英語要難得多。“首先是字母的拼寫和發音就有不小的難度,其次圖書館和網上也找不到關于希臘語的教輔材料,而且身邊也沒有可以請教和練習的人。”葛昱晗說,上了幾次課之后她曾因為太難而想放棄,但在老師的耐心講解和父母的鼓勵下她堅持了下來,現在覺得希臘語沒那么難了,自己會繼續努力學下去。
葛昱晗的經歷,很多學習小語種語言的中小學生都是“感同身受”——入門有點難,但耐心學下去之后,會發現這些小語種很有魅力,而它們背后的文化也非常吸引人。
上海市中小學非通用語種學習計劃項目,委托上海外國語大學具體實施。3年多來,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全力支持和與各區中小學的通力協作下,現已在全市7個區的15所中小學開設了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土耳其語、希伯來語、瑞典語、希臘語、泰國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等9個語種課程18個教學班,約350名中小學生學習,受到了學生、家長和學校的肯定和歡迎,更多學校表示希望進一步增加教學語種、擴大教學規模。
上海外國語大學泰語教師宋帆介紹說:給中小學生上課和給大學生上課完全不同,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也在不斷摸索適合中小學生學習的方法。我們也不是要求他們學了之后,一定從事泰語方面的工作,而是學習了泰語之后對他的綜合素養會有幫助,以后去泰國旅游或是留學都會有一定基礎。
今后,上海市教委將進一步攜手上海外國語大學、各區教育局共同打造一支青少年非通用語種教育教師隊伍,引進、編寫一批青少年非通用語種教材,探索一套青少年非通用語種教法,完善青少年非通用語種的銜接教育,促進上海市中小學的國際理解與非通用語種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為國家和上海市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非通用語的人才。
北京:聯盟+破界推進小語種教學
為推進小語種教學,選拔優秀人才,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副主任趙建國表示,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將“建設成為多語貫通培養特色學校”。從2018年起,在這一年的“小升初”中,北外附中打破學區限制,每年面向海淀區招收80名小語種學生進行多語學習。初一年級學生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開展日語、德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多語教學實驗;每年初二年級期末將面向全區招收“1+3”學生。北外附中校長晉軍介紹:作為語言特色中學,學校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幫扶下開設了超過8門小語種課程。2017年,學校更是通過北京市教委“1+3”實驗項目面向全區初二學生招收俄語、阿拉伯語2個小語種實驗班。實驗班共30人,日常開展小班化教學,俄語20人、阿拉伯語10人。學生每周除了保證5節英語課的學習外,還要完成5節俄語或阿拉伯語課的學習。選擇俄語的學生,可以在高考時選擇英語或者俄語參加高考;選擇阿語的學生,以復語優勢成為高校自主招生加分項。
2018年4月12日,海淀區多語學校聯盟暨北外附中多語貫通培養特色學校建設啟動儀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舉行。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阿語學院副院長吳旻雁分別作了題為《海淀區多語教育探索及未來展望》《“一帶一路”多語人才培養需求》的主旨發言。
海淀區多語學校聯盟包括北京市十一學校、北京市中關村中學等區內24所成員單位。多語學校聯盟(英文縮寫為“HMS”,即“Haidian Multilingual Schools League”),是由海淀區教委國際辦牽頭、海淀區教科院引領,海淀區開設多語課程的中小學自愿組成的合作研究群體。北外附中、育英中學、中關村中學、十一學校、人大附小、北大附小、中關村二小等24所中小學成為聯盟校。未來,海淀還將鼓勵更多的中小學開設雙語課程和小語種課程。
多語學校聯盟是由海淀區開設多語課程的中小學自愿組成的合作研究群體。該聯盟將定期組織開展多語種教育研究,進行多語學習價值的挖掘和教材研發,并將定期開展多語種教育研修,以提升海淀多語種教師的專業水平。“未來,還將形成一批海淀區多語特色示范校。”海淀區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全面推進海淀的多語教育發展,還將聘請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俄羅斯、德國文化中心的文化參贊、語言專家等擔任多語聯盟教學指導專家,就“多語教育資源與多語課程建設”展開交流,共同探討海淀的多語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海淀區的俄語、日語等多語教育實驗便已起步,初步培養了一批多語人才。2017年,多語教育學校數目達到近30所,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都有所涉及。教授的小語種涵蓋所有常見語言,包括俄、日、法、德、西、意多國語言。區內學校的多語種教育多有國家級中外合作項目或大學的支持。
西安:引進新東方推廣小語種
西安是“一帶一路”的歷史起點。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多次到過陜西,在2018年的西安市“兩會”上曾有專家呼吁在西安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教育基地,對此,俞敏洪積極響應。他表示:“西安從唐朝開始就是世界文化中心,唐長安城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在西安建設‘一帶一路小語種培訓基地非常好,新東方的小語種老師很多,如果國家需要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投入,我們會考慮在西安布局,為‘一帶一路倡議做貢獻,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我也希望西安能發展的越來越好。”
俞敏洪希望政府對于學校發展小語種教學,給予一些政策甚至資金上的支持,支持當地年輕學生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一個人到另外一個國家留過學,對這個國家的認知就不一樣了。”他覺得,中國可以派更多的年輕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留學,促進文化交往、幫助民心相通。俞敏洪說:“中國的一些大學應開設有關‘一帶一路倡議方面的相關專業,這里面就包括了小語種專業,這樣可以培養一部分中國人才為未來‘一帶一路倡議服務。”
俞敏洪指出:西安有那么多優秀的大學、科研院所等,整體教育水平很高,真可謂是人才濟濟,這些因素的聚集讓他“一直想在西安做些事情”。2018年以來,新東方與西安市委、市政府進行了多方溝通交流。“我們打算在西安進行多維度發展,在國際教育、科技與教育結合以及高科技教育發展等方面有所投入,預計會有兩個大項目在西安布局。”俞敏洪表示:西安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還通過戶籍新政、人才新政等引進大量海內外人才,所以,西安需要完整的國際化教育體系,以此來滿足各類人才的需求。這樣,大家才能在西安安心投資創業,扎根西安,與西安一同發展壯大。
深圳:學校開設外文網站
深圳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最為敏感。近年來,在英語系國家市場開發充分的背景下,歐洲小語種國家顯然已經成為跨境電商零售出口重點突破的“新藍海”,且不少中國賣家早就躍躍欲試,試圖借助小語種國家為據點擠占歐盟市場。
2017年8月22日,法語小語種第一電商平臺Cdiscount(C打折)在深圳舉辦中國區招商峰會。Cdiscount平臺的業務范圍覆蓋瑞士、比利時、加拿大等十幾個法語國家和地區銷售,全網涵蓋40余種產品類目。數據顯示:法國電商市場位列歐洲第三,網絡覆蓋率高達87%,電商交易額超649億歐元,部分跨境賣家產品利潤高達60%,這其中以Cdiscount為首的法國最大的電商平臺在2016年創下了30億歐元的營業額。平臺大部分日常消費品依靠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進口。
伴隨著歐洲網購市場的在線升級,加之關稅、物流、語言等重點難題的持續攻克,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小語種市場成為中國賣家前仆后繼的主戰場。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也促使開發更多國家市場成為深圳商家的替代選擇。
2018年,深圳市第二外國語中學高一年級試行小語種自主招生。此舉主要是為適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需要,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素養、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的高素質國際化外語類專業人才。該校自主招生招收的小語種包括法語、西班牙語、德語和俄語等。此前,開設小語種自主招生的深圳學校已經有深圳中學、深圳實驗中學、深圳外國語中學、深圳高中,以及一些以留學為目的的高中班。
2016年以來,深圳積極推動中小學校開設小語種課程,除開設英語教學課程外,有30多所學校開設了韓語和意大利語等課程,有近2萬名學生參與學習。目前,深圳已有98%的學校開設了外文網站(頁),市教育局和多個區開設了英文網站,部分學校還開通了俄語、日語、韓語等其他語種網頁。美國托馬斯·杰斐遜實驗學校、美國美達菲學校等知名學校已成為深圳教育局的合作交流學校,美國安生文教交流基金會、亞洲國際學校有限公司等國內外投資機構(基金)也在深圳開設了自己的課程或是招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