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社會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變得越來越大。席慕蓉散文創造題材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瑣碎細小、平易樸實以及取材廣泛,與人們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文中雖然沒有蘊含深層次的人生哲理,也沒有可以堆砌的詞語,但卻能給讀者帶來一種格外的親和感,感染到讀者的心靈,促使讀者感受體味到一種溫暖而清新的牧歌格調,從而受到了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青睞和追捧。本文將進一步對席慕蓉散文創作題材與藝術特色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席慕蓉散文;創作題材;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吳聰(1970.1-),女,漢族,江蘇邳州人,大學本科,棗莊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2
引言
席慕蓉是當代著名散文家、詩人以及畫家,主要創作了詩歌集、散文集以及畫冊及選本等五十多種,其中《成長的痕跡》、《有一首歌》、《畫出心中的彩虹》等散文集廣為人知,已經成為了文化藝術愛好者眼中的經典作品。席慕蓉作家在散文創作中擅長運用重復的句型,從而促使了她的創作作品呈現出舒緩的音樂風格,充滿了歡快明朗的田園式牧歌情調。席慕蓉散文創作文章中大多數都是以人物刻畫為中心,在淺白的文字描述中娓娓道來,在讀者心里蕩起層層漣漪,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文字的真誠,具備了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1.席慕蓉散文創作的主要題材
席慕蓉是一位蒙古族的臺灣女作家,不但在繪畫藝術領域上獲得了各種獎項,在文學領域上更加是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席慕蓉的一生是相對順暢而美滿的,不僅僅擁有幸福的家庭、溫暖的親人,在事業上也是獲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些無疑影響了席慕蓉散文創作的題材與藝術特色。
1.1過往的真實生活
在席慕蓉散文創作題材中,過往真實生活是作者散文創作主要題材內容。例如,在作者創作的文章《我的記憶中》,作者主要回憶描述了自己從南京遷往香港過程中的種種事跡;在《幾何驚夢》中作者回憶了年幼中學學習階段時期的事情。例如,閱讀測驗拿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數學成績不好被點名批評以及在同學們的幫助下成功做對了大部分板書試題等內容,所有文字都是回憶往昔真實生活,具有一種濃厚的親切感。
1.2大陸的思戀與美好事物的向往
席慕蓉從小就遷居到香港,然后在十幾歲又到了臺灣,數十年來從未回到過大陸故鄉,從而致使作者對大陸故鄉充滿了濃濃的思戀之情,對古國故土的懷戀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作者散文創作的主要題材內容之一[1]。就比如,在席慕蓉創作的散文集《有一首歌》中,作者回憶道:她在南京第一次進入到小學學習時,自己那時候什么都不懂,卻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學會了一首歌,這首歌的歌詞是“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 在南京,在上海,我的朋友在這里。”在之后自己遷居到臺灣后,三歲女兒在幼兒園也學會了一首歌,這首歌歌詞卻是如此相似“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臺北,在新竹,我的朋友在這里。”當作者聽到女兒稚嫩唱著這首歌時,真情實感表達到幾十年來的心頭憂患,幾乎在一瞬間蔓延開來,差點要失聲驚呼了。在該散文集,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作者對故國鄉土的濃郁思念之情,對家鄉的留戀和向往。
除了對大陸故鄉土地的懷念,席慕蓉在散文創作中還表達了自身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向往。席慕蓉在散文創作中會編織出屬于自身理想世界中的美好精致生活,頑皮歡快的小孩、山坡上的小草、盛開的花朵以及舒適的庭院得等。就比如在作者創作的散文集《槭樹下的家》中,除了能夠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有樹、有鳥美好家園的熱愛向往之情。又比如在《大爾湖的晨夕》中,作者描述了在一場美妙的旅行中發生了所有讓人難忘的經歷。
1.3愛情與親情的回味
在席慕蓉散文創作中愛情與親情也是經常寫到的題材內容,作者對于愛情的理解顯示出一種別致的溫馨與結凈。席慕蓉的眼中,溫暖美好的愛情生活不是依靠于上天賜予的[2],而是通過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經營的。席蓉蓉在創作有關愛情題材的散文時,通常會表達出那種生活中純真的情感,不會摻雜過多的復雜人際關系。
而親情在席慕蓉散文創作題材內容中也經常出現,就比如在其創作的《無邊的回憶》中,作者寫道了:“一雙已經磨去一支鞋跟的塑料拖鞋,穿了七年也舍不得丟,總覺得鞋上還留有外婆手上的體溫。”又比如席慕蓉創作的《主婦生涯》中,讀者能夠真切感受到自從作者做了母親以后,那種對于孩子無私奉獻、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之情,是天底下身為母親的都會為兒女本能做到的。
2.席慕蓉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
2.1情感回流的表達方式
在席慕蓉創作的散文中,作者經常會運用情感回流的表述形式來傳遞心中的情感,進而造就了清新婉約的文學藝術特色。在作者創作的散文集《無邊的回憶》中,作者又寫到了自己在異邦停留,看到熟悉的事、熟悉的物,才真切感受到對家鄉親人的想念,家鄉親人的溫柔與疼惜。情感溫婉的抒情表達方式能夠讓讀者在作者文字中感受到了酸甜和苦辣。席慕蓉散文創作雖然經常運用到回流式抒情,但這并不意味作者完全沉浸于往昔生活,其更加執著于如今和未來生活,在她創作的散文中有效將今日生活珍惜、昨日生活留戀以及明日生活的憧憬結合在一起[3]。就像有的文學研究者說道,席慕蓉散文抒情方式的運用就像是生活中人們剝包心菜一樣,從包心菜最外層的深綠到中間的軟黃,最后到最里面的脆白,一層一層就像是作者對生活的復雜心理情緒。
2.2至情至性的情懷抒寫
在席慕蓉散文集創作中,其主要以人物描寫為中心,運用平淡的文字抒發著自己那種至真至純的濃厚情感。就比如作者創作的散文集《槭樹下的家》中,作者從生活中看到了一個鳥窩就能夠真實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歡愉和溫馨。又比如在《夏天的日記中》,作者細心觀察了在竹竿上孩子穿著的變化,同時感慨著環境的變化、生命的成長。席慕蓉散文中描寫的人物故事都是包含了作者深厚情感的,是作者真實生活中的內心深處情感。這樣的生活情感經歷創作才能夠有效喚起閱讀者內心清冽的共鳴[4],并且最大程度提升散文創作內容的感染力。在席慕蓉至情至性的情懷抒寫中,也不乏有著一些哲理性的警句,比如在其創作的散文《心靈對白》中,寫道:“我用了幾十年的歲月來迎接今日與你相遇,請你,請你千萬要珍惜。”這種平靜、真摯的語言,仿佛小溪流水般的句子,從字里行間傳遞出的對生活的滿足,對幸福的珍惜,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了溫暖入心,祥和寧靜。
2.3突出的自我色彩
席慕蓉的散文創作內容絕大多數都是圍繞自己的真實生活進行敘述,作者在生活中真實經歷所看到的事物、景物以及人物等,發生的事情一般都是瑣碎細小的,不會去涉及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觸及到社會現實。從而導致一些文學評論者批判席慕蓉創作的文章內容較為貧乏,不具備足夠的文學創作深度。然而,就是因為這種突出的自我色彩,作者只寫“小我”,只圍繞自己的生活展開文字敘述,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人們生活中的至情至性,不會被外界因素所影響,跟隨潮流改變自己的創作風格,所以席慕蓉的散文作品才真正做到了自成一派、真情實感、令人動容。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席慕蓉散文創作題材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真實往昔生活的文字敘述,還有著對美好親情、愛情以及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席慕蓉擅長運用樸實平易的文字勾勒出歡快愉悅的實際生活場景,突出強烈的自我色彩和回流式的抒情風格。作者的語言文字表達式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同樣也是多數讀者的向往生活,從而能夠增加讀者對其創作文章內容的親近感。
參考文獻:
[1]陸明.憐愛與珍惜---論席慕蓉散文的特色[J].遼寧工學院學報,2014(08):121-123.
[2]劉興祿,莫華秀.試析席慕容散文創作題材與藝術特色[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05):65-68.
[3]湯原力.詩意的棲居——席慕容散文創作中的生態審美意識[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32-34.
[4]張麗娟.女性心靈的詮釋---席慕蓉的創作心態情感方式,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6(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