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特有的內外文化影響著日語語言的表達方式,是日語語言最為顯著的語言特征。基于此,本文說明了日本社會對于內外文化的界定,分析了授受關系中的內外文化,闡述了日語語言特性中的內外文化。
關鍵詞:日語;內外文化;敬語
作者簡介:袁媛(1983.2-),女,漢族,湖北黃石人。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1
引言:
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對于外語的學習者來說,學好一門外語不僅僅要掌握大量的單詞和語法,還要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在日語語言的學習中,學習者要理解日本的內外文化。對于“內”來說,一般會使用“以心傳心”的表達方式,對于“外”來說,常常會使用“敬語”或是“為對方著想”的表達方式。由于社會環境的不同,日語語言的學習者很難能很好地理解 日本的內外文化。本文就日語語言的內外文化進行分析,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一、日本文化中對內外文化的社會界定
在日本社會中,非常重視語言表達中的內外的區別的,可以說,內外文化支配著日語語言的表達。日本人一般會將自我為中心的內部和外部, 以及由家人和所屬集團為中心的內集團與外集團作為“內部”,在進行語言交流時通常會使用內部的“以心傳心”的表達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與自己的關系較為親密的人以及自己所屬的團體為“內”,相對應的,與自己的關系較為疏遠的人、不太熟悉的人或團體為“外”。日語語言中的內外界定通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與我國的表達還有一些不同。舉例來說,在日本等車時,廣播中會用『黃色の線の內側 でお待ちください』的表達,直譯成中文就是“請在黃線內等車”。在我國,普遍的說法是“請在黃線外等車”,這兩種表達的含義是一樣的,但是,就語言的表達上來說,就存在著視角的不同,體現出了日語語言中特有的內外文化。
二、授受關系中的內外文化
在日語語言中,授受動詞是一種專有名詞,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あげゐ、やゐ、さしあげゐ。第二,くださゐ、くれゐ。第三,いただく、もらう。雖然在日語語言中,也存在著『與えゐ』以及『受けゐ』的授受關系的表達方式,但是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上述的三類授受動詞會被優先使用。造成這樣的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日語語言中的內外文化。在日本社會中,人與人在交際的過程中對于自己與他人的關系非常重視,在語言的使用中,劃分出了“內”和“外”的兩個范圍[1]。所以,日語語言中的授受關系也嚴格的遵循了這一原則。遵照這一原則,就能夠列出以下的例句:『私は山田さんに本をあげゐ』這一句就是由“內”向“外”的授受關系表達;『山田さんは私に本をくれゐ』這一句就是由“外”向“內”的授受關系表達。
三、日語語言特性中的 內外文化
(一)“內”文化特征的語言表達
在與“內”部范圍中的人進行交流時,日語語言表達一般會有以下幾條特點:不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圖、簡短且省略的表達方式、非合理性表達。
第一,不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意圖。日本人在進行語言表達時一般會較為含蓄,并不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意圖。通常會在別人明確自己的意圖之前,一直保持著沉默的態度。舉例來說,某一年有3名日本人在伊拉克被當成了人質。在當時,這些人的家屬在電視上公開指責了日本政府的不作為。在節目播出后,廣大日本國民紛紛指責人質的家人,認為人質的家人最應該做的是請求日本政府的幫助而不是一味地指責 政府。而在不久后,又有一名日本人在伊拉克被當成了人質,這名日本人的家屬就直接的在電視節目中請求了日本政府的幫助,而獲得了廣大日本民眾的同情。這樣的對比能夠看出,當坦率的表達出自己的主張和態度時,日本人會認為這是不禮貌和沒有涵養的[2]。
第二,簡短且省略的表達方式。日語語言表達中,有著大量的簡短省略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在口語表達中,往往會省略主語、賓語或是謂語。舉例來說,日語中的“我愛你”較為完整的表達方式應該是『私はあなたに愛 しています』,但是,在實際的使用中,通常會進行省略,只會使用『愛 してゐ』的方式進行表達。
第三,非合理性表達。日語語言在進行表達時,更加注重的是感性的表達,心照不宣的表達方式較為多見。舉例來說,娶媳婦的日語語言表達為『お嫁をもらう』、點燈籠的日語語言表達為『提燈に火おつけた』等等。在這樣的表達中,需要對話人具有一定的嘗試以及對場面進行判斷,才能理解發話人的意圖,這種表達與中文有些相似。
(二)“外”文化特征的語言表達
在與“外”部范圍中的人進行交流時,日語語言表達一般會有以下幾個特點:敬語、為對方著想。
第一,敬語。在日語語言中,敬語是較為重要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實際的使用中,也離不開敬語的表達,但是,也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要使用敬語。一般情況下,會對社會上較有名望的人,例如教師、醫生、律師、學者等,或是比自己優越的人,例如前輩、上司等,又或者是給予過自己恩惠的人等。要注意的是,對于陌生人也會使用敬語。
第二,為對方著想。當對話的人是“外”部范圍中的人時,為了防止對話人出現不愉快的情緒,同常會使用“為對方著想”的表達方式。例如,在日語表達中,『すみません』就是一種較為常用的語言。在實際的使用中,打招呼或是道歉等都會使用。
總結:
綜上所述,在日語語言中,存在著日本特有的內外文化,需要在學習與研究中進行重點的理解。對于“內”部范圍的人,通常會使用不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圖、簡短且省略的表達方式、非合理性表達的語言表達,而對于“外”部范圍的人,則通常會使用敬語、為對方著想的語言表達。
參考文獻:
[1]單澄.從日語看“內外有別”的日本文化[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11):279-280.
[2]吳丹,張樹根.小議日語寒暄語與“內外”文化[J].日語知識,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