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造手法,往往能對作品產生許多獨特的效果。抓住作品的矛盾沖突,對我們把握作品主旨,分析作者的創作動機與價值評判,意義重大。本文以小說、戲劇、散文等多個常見的文學體裁為例,分析抓沖突對于作品主題解讀的意義。
關鍵詞:矛盾沖突;主題;情感態度;價值評判
作者簡介:甄亞歌(1980.12-),女,福建省廈門市人,廈門市廈門外國語學校中教一級語文教師,2006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6年8月從教至今。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2
矛盾是文學創作中較為普遍的創造手法,往往能對作品產生許多獨特的效果。抓住作品的矛盾沖突,對我們把握作品主旨,分析作者的創作動機與價值評判,意義重大。
一
無論小說還是戲劇,情節發展都離不開矛盾沖突,因矛盾雙方的性質以及矛盾沖突的結局不盡相同,使文學作品呈現出不同的主題。比較魯迅小說《祝福》與曹禺戲劇《雷雨》可有所發現。
小說《祝福》矛盾沖突典型,若詳加解讀,情節發展中有多種沖突雙方和沖突形式,最集中的突出表現在祥林嫂和魯四老爺之間,以及祥林嫂和魯鎮人之間。祥林嫂、魯四老爺、魯鎮人代表三種不同性質的群體,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勤勞、善良、質樸、頑強,反而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魯四老爺“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是一個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衛者,思想僵化,反對變革;魯鎮是一個封建落后的地方,有許多傳統習俗、封建觀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級思想,這里彌漫著濃厚的迷信氣氛,所以魯鎮的人們在小說中是一群冷漠、無情而且愚昧無知的群體。
因此,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沖突實則是不同等級的矛盾,是封建衛道士對舊中國勞動婦女的鄙視、鉗制與戕害,這就構成了小說的主題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主題,深刻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反映了舊社會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摧殘下勞動婦女的悲慘命運。反觀祥林嫂和魯鎮人,她們同屬于被壓迫的社會底層,本應該最能互相理解互相扶持,但是祥林嫂在魯鎮人的鄙視、嘲笑、冷漠中被孤立,加深了她命運的悲慘,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這應該是魯迅先生更為痛心的國民劣性,而這一層矛盾沖突更加突顯了小說要揭示的主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它不僅吃了祥林嫂,也吃了魯鎮人,又幫著魯鎮人讓祥林嫂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是無路可走,精神備受摧殘與折磨。再看沖突的結局,祥林嫂死去,死在“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如此形成強烈的對比,祥林嫂死后,眾人的表現如何?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魯四老爺很生氣,因為祥林嫂死得不是時候,死在新年夜,不吉利,給他的心情添堵。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短工毫不關心祥林嫂什么時候死的,為什么死,祥林嫂死與不死對魯鎮人來說毫無意義,甚至連做談資的價值都沒有。
祥林嫂悲慘的死亡方式和死亡時間,魯四老爺和魯鎮人在它死后的反應,就是矛盾沖突的結局,這樣的結局再次有力地強化了小說的主題。
再來看矛盾沖突性質以及表現形式與小說《祝福》同中有異的戲劇《雷雨》。《雷雨》中大的沖突有四組: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沖突,周樸園和魯大海、魯貴的沖突,周樸園和繁漪的沖突,繁漪和周萍的沖突。曹禺對人物身份設置典型:周樸園是一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的資本家,他既是一個自私、冷酷、虛偽、無情、金錢至上的資本家,也是一個專橫獨斷、唯我獨尊的封建家長。魯侍萍代表著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正直、善良,自尊、頑強。魯大海是一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工人,直爽、質樸但又頭腦清醒,是工人階級的一個典型。蘩漪生活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背景之下,她情感豐富,不能忍受封建家庭禮教的“三從四德”,渴望男女平等,渴望人身自由,渴望追求自己的真善美。周萍是作品中性格最為復雜和評論不一的人物,他反抗卻又妥協;他自私虛偽卻又良知未泯;他希望堅持操守,但又無法抗拒誘惑;懦弱、妥協、搖擺、矛盾。
主要人物不同的身份以及性格特點,使他們之間的沖突表現出多樣的主題:如果周樸園和魯侍萍魯大海之間的沖突揭露了封建資本家的自私、虛偽、冷酷,那么周樸園和繁漪之間的矛盾就具有了反封建和追求個性解放的意義。而周萍、周沖、繁漪、四鳳之間的沖突呢?難道作品只是通過周萍演繹一個復雜的雙重亂倫之愛?曹禺在《雷雨》中安排過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緣關系也錯綜復雜,這必定也與作品的主題有關。再看故事的結局,不像《祝福》中祥林嫂一人赴死,眾人或唾棄或冷漠,《雷雨》中的結局是兩個家族的所有的年輕生命或自殺或觸電,全部死亡。從沖突的多樣性和矛盾沖突的結局來看,說《雷雨》單純是一部社會問題劇,表現的是反封建和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題,是不夠深刻全面的,不得不說,《雷雨》表現的也是一部命運悲劇,反映了命運對人的捉弄和人的生存困境。陳軍在《論<雷雨>主題內涵的多義性》一文中對過去學術界從命運悲劇或社會悲劇的單一視角來闡釋《雷雨》表示質疑,認為單一的解讀都是狹隘和有失偏頗的,應該是兼而有之,承認主題的多義性。[1]曹禺本人也說他在寫《雷雨》時,“甚至主題也沒有預先想到它”[2],憑借“隱隱仿佛有一種情感的洶涌的流動來推動”[3]使作品的矛盾沖突呈現不經預設的復雜多變性,表現作者“對宇宙許多種神秘的事物一種不可言喻的憧憬”。[4]作品復雜無理的沖突形式正可印證并非簡單單一的主題內涵。
二
沖突意味著矛盾,情節的矛盾沖突折射了人物內心的兩難抉擇,亦即內心沖突,沖突是作者設計的,必然包含作者的價值預判,因此,通過分析小說中人物面臨抉擇的內心情感以及作者的語言情感,可指向作品的主題,也即作者的價值判斷。
2016年全國1卷小說《鋤》中,依賴百畝園得以生存的村民和依賴百畝園得以發展的工廠構成了小說情節的沖突雙方,最終,工廠出高價購買,村民在利益的誘惑下放棄土地,百畝園變身工廠。從這些情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工業文明浪潮下,人們屈從于利益,放棄傳統的農耕生活。工業文明和農耕文明的沖突,最終以農耕文明的失敗告終。然而,這還并非小說主題的深層分析,作者的價值判斷寄托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六安爺身上,因此分析六安爺在這場巨變下的內心情感與抉擇就尤為重要。
村民認為鋤地毫無意義,半瞎子六安爺卻堅持每天去百畝園鋤地,村民和六安爺之間就構成了沖突,村民們是一個群體,大家都不理解六安爺這個倔強的老頭,反復問他“圖個啥”,不僅是對六安爺的不解,也是一種嘲笑,小說一開篇就把六安爺置于孤獨的境地,“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這句話與其說是他不止一次向別人做的解釋,不如說是他內心的獨白,因為他也明白沒人會理解。何謂“過癮”?是一種依戀不舍,是一種精神歸宿。六安爺和村民們的沖突實質上是堅守農耕生活方式抑或放棄農耕生活方式,六安爺的“過癮”,背后折射的是作者對農耕文明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下必然走向沒落的惋惜。而六安爺在孤獨中“過癮”表現出作者對堅守精神家園的贊美,還是有人在眷戀農耕生活方式,但這種眷戀有些孤獨和悲涼。[5]
當我們發掘人物在沖突中的內心情感和作者字里行間潛藏的感情,才能讀懂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價值評判,而這個正是作品的深層主題所在。
小說《鋤》表現的是傳統的農業文明遭遇了與社會發展帶來的現代工業文明之間的沖突,但是通過作者隱藏在六安爺身上的情感,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對農業文明漸被取代感到不舍、惋惜,卻并沒有對取代農耕文明的工業文明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態度。同樣是表現傳統與現代的沖突,通過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我們也可以讀出沖突之下,作者明確的價值評判。這樣的沖突未必只存在于小說中,散文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馮驥才的《四堡雕版》是一篇著名散文。不同于小說作者把情感寄托在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上,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更為直接一些。《四堡雕版》中最突出的就是每段結尾作者發出的疑問或慨嘆。
中國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無一物,只剩下建安這個活化石。它猶然散發著書香墨香文明之香嗎?
這就是發明了印刷術的古國最后一個活化石必然的命運么?
難道這塊生育出千千萬萬圖書的沃土已然資源耗盡,貧瘠得連幾套書版也找不出來?
從大文明的系統上說,中華文明傳承未斷;但在許許多多具體的文化脈絡上,我們卻常常感受到一種失落!
受制于經費的拮據,在這些文化沃土上,到處是古董販子,反倒很少看到專家的身影。
照此說來,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這個曾經發明了印刷術的古國就不再有活態的見證可言了?
那么誰救四堡呢?
從這些句子所表達的強烈情感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明確的價值判斷,這里已經不只是對于傳統淪落的不舍和惋惜了,而是對四堡雕版現實窘境時的無奈、痛心;對商業時代沖擊傳統文化的沉痛批判,對四堡雕版前途的擔憂,強烈呼吁對這種文化遺產進行拯救。
當然,也有些散文作者情感表現比較含蓄,但是通過用詞的特點還是能夠看出來作者的情感傾向。2014年重慶高考卷《東壇井的陳皮匠》,作者的語言似乎比較冷靜,但細加分析,作者的語言還是有所暗示的。“補鞋”“送書”兩件事,作者敘述冷靜緩慢:
“皮匠從十九歲開始就在那里擺攤,沒人說他不能在那里擺攤,他是這條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他悠閑自在地守在攤子上,不管生意好壞,中午十二點都要準時收攤,他上午掙多少錢,下午就要買多少錢的書。”
“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書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從不過問。”
“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這樣,很平靜。”
……
這些敘述表現陳皮匠對經濟利益淡然恬靜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守護,也暗示了這個守護者的孤獨。而作者體現其他古城人面對無限商機態度的詞句,“迅速掀起一股宣傳、發現、挖掘的熱浪”“變得瘋狂了”“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 ”“合伙開發”,語言卻是浮躁諷刺的。表現出這些人對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熱衷,對文化本質的忽略,蘊含著作者情感上的批判傾向。
由此,從作者為表現陳皮匠和其他古城人對文化遺產態度不同而使用的語言,就很容易判斷作者的創作目的和價值判斷,也即散文的深層主題:作者肯定守護傳統文化的行為,批判將傳統文化遺產過度商品化的社會現象,表達對時下強烈功利化的社會現象的憂慮。
總結來說,無論小說、戲劇還是散文,通過沖突來分析作品主題,能夠幫助我們挖掘作者或直接或隱藏的情感,是困惑、觀望?是不舍、惋惜?是痛心、批判……深究情感間的細微差別,才能更為準確地解讀主題。
參考文獻:
[1]陳軍.論《雷雨》主題內涵的多義性.中華藝術叢論.2007.
[2]曹禺.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王興平、劉思久、陸文璧.曹禺研究專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3]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1994.
[4]曹禺.《雷雨》.北京:人民文藝出版社.1994.
[5]陳紅斌.立足整體,把握細節——2016年高考全國1卷小說閱讀題考情分析.讀寫月報.2016年28期.
[6]馮驥才.四堡雕版.中學語文.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