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雯
摘 要:在“詩”的發展歷史中,它的審美追求一直是詩人、學者、美學家們爭論不斷的話題,而“崇高”又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審美傾向。本文則以當代先鋒派詩人韓東的《有關大雁塔》一詩為例,探討當代詩歌對待“崇高”的不同審美態度。
關鍵詞:當代詩歌;崇高;先鋒詩派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1
一、有關崇高
眾所周知,談論藝術的過程中,無論是文學、音樂、美術或者其他,是必然會產生“美”與“審美”,而“崇高”一詞或者說“崇高”這個審美傾向則是古今中外的審美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早在古羅馬時期和孔子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崇高這個概念,比如孔子曾說過:“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大”、“陽剛”、“氣勢”、“風骨”等詞都與“崇高”這個概念有交集。在魏晉文人的筆下,這種審美態度被體現得非常明顯,《世說新語·容止》中描繪:“嵇康身長六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往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而在十八世紀英國美學家博克的研究中,則真正把“崇高”作為一個審美范疇,他認為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懼的東西,如晦暗與朦朧,空虛與孤獨,黑暗與沉寂等,都是構成“崇高”的因素。從根本上說,“崇高”的關鍵在于“沖突”,而另一個美學詞匯“優美”的關鍵則恰恰相反的在于“和諧”。康德在《判斷力的批判》中提出“崇高”對象的特征是“無形式”,即對象的形式無規律、無限大、無比有力和無法把握,那么審美主體所受到的挑戰、所遇到的沖突、所經歷的斗爭越激烈,就越能顯示人類的力量,也自然越崇高。
二、有關先鋒詩派和韓東
先鋒詩派,也稱先鋒詩歌。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流行的一個新詩流派。“先鋒派”的藝術特征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在詩歌創造中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穎怪奇;在創造理念上堅持藝術高于一切,先鋒詩派的詩人們注重挖掘詩人自己的內心世界,擅長描繪細膩的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其技巧上廣泛采用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干的事件組成齊頭并進的多層次結構。
1985年韓東、于堅、小海、丁當等人創辦的《他們》詩刊,以詩為主,輔以小說,形成了對第三代詩群產生重要影響的“他們詩群”。在朦朧詩以后出現的第三代表詩人,被當時的批評家認為是“胡鬧的”一群人,大刀闊斧地對朦朧詩所形成的停滯、傳統、壓抑的局面進行反抗。萬夏主編的《現代詩內部交流資料》中說道:“隨著共和國旗幟升起的第一代十年鑄造了第二代在大時代廣闊的背景下,誕生了我們——‘第三代人。”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出現了兩首詩,即楊煉的《大雁塔》以及韓東的《有關大雁塔》。
首先,楊煉在八十年代初期發表了他自稱為“史前期”,帶有一點兒歷史反思和幼稚英雄主義的詩《大雁塔》。這組詩由“位置”、“遙遠的童話”、“痛苦”、“民族的悲劇”和“思考者”五個部分組成,以西安大雁塔為主題,傳遞了對歷史文化、對民族爭取解放、對英雄氣質等問題的思考和感慨。試圖發現一種沉郁悲愴的英雄氣質以及厚重的歷史感,具有強烈的社會意識,使“大雁塔”這個形象在歷史文物建筑的基礎上又更多了一種崇高感。
然而,作為對楊煉詩的反諷,韓東發表了他的詩《有關大雁塔》。先鋒派詩人韓東提出“詩到語言為止”的觀點,而《有關大雁塔》正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詩刊》在選這首詩時評道:“韓東的《有關大雁塔》對極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進行了全面的顛覆和消解。表層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為賦予或積淀而成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味也消解了。只剩下一種消除和相對遠離語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態語言。”
三、有關“反崇高”
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雖然本意是指那些婚戀詩當中即便有不合禮法的事情存在,但其感情是真摯的。而對于這首《有關大雁塔》而言,則是消解了朦朧詩中的那些感發、晦澀和情思,選擇了回到“本”,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反崇高”。據說美諾在回答蘇格拉底“什么是美德”的問題時說答道:“美德就是男人懂得治理國家,女人善于管理家務”。蘇格拉底諷刺他說:“當我只問你一種美德時,你就把你所留著的一窩美德都給端出來了”,并開導他道:“‘美德不論它們有多少種,而且如何不同,它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這一問題的人,最好是著眼于這種共同本性”。
因此,韓東的《有關大雁塔》非常有針對性的向楊煉的《大雁塔》發起了諷刺,對楊詩中對歷史、文化、崇高、悲愴的附加進行了刪減。詩中寫道:“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什么\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后再下來。”如果說楊詩是一首做加法的詩,為大雁塔增加了許多別的東西,尤其是屬于詩人自己的聯想和發散;那么韓詩則是一首做減法的詩,他減去了詩中那些屬于“崇高”的審美,著眼于對人類行為意義的反思,用口語的形式表達了先鋒派詩人反詩化的傾向。
參考文獻:
[1]《西方美學史》,朱光潛,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2]《在黎明的銅鏡中——朦朧詩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0年版.
[3]《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第二版)》(第四卷),朱棟霖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