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昱雯
摘 要:中國古詩對日本俳句的興起與發展意義重大,二者在格式、歷史淵源等方面關系匪淺,而俳句走向世界的腳步快于中國古詩,同時,俳句的傳播之路對中國古詩的國際傳播具有借鑒意義。本文從俳句在法國的傳播歷程與特點出發,旨在探討其對中國古詩國際傳播的啟示。
關鍵詞:俳句;古詩翻譯;法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01
1.俳句與中國古詩的關系
從格式方面來看,俳句和中國古詩均多為格律詩。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而中國古詩主要可分為“五言絕句”與“七言律詩”,絕句每行五字音,共四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字音。從歷史淵源方面來看,以徘圣松尾芭蕉的作品為例,中國古詩對俳句的思想、選材、風格等影響深刻。
2.俳句在法國的傳播
早在19世紀就有法國學者關注到了日本詩歌。而俳句在法國的傳播有賴于保羅·路易·古碩德(Paul-Louis Couchoud):他赴日歸國后在其身邊掀起俳句創作風潮,其作品“沒有遵循韻律規則、未曾模仿日式風格,但借鑒了俳句的法語譯本”。他與安德烈·福萊(André Faure)、安貝爾·龐新(Albert Poncin)等人創作了第一批法語俳句。
法國俳句興盛之路有兩個重要時期:象征主義文學發展期和一戰后。上世紀初,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等人尋求詩歌之自由,他們的新詩創作受到俳句啟發,這也促使俳句在法國文壇地位的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也是俳句發展的黃金期,1916、 1917年,于連·沃剛思(Julien Vocance)先后發表了兩系列戰后反思的俳句,從而開創了新局面——以俳句形式書寫戰爭記憶蔚然成風。一位名為勒內·莫布朗(René Maublanc)的哲學老師,則通過一系列文章與講座普及俳句。20世紀20年代是俳句在法國發展的黃金期。到了30年代,詩歌潮流發生改變,超現實主義等創作興起,俳句不復往日風光。1940年之前,平均每兩年有一本關于俳句的出版物問世,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二戰到1978年間,在法國俳句無人問津。1978年兩份日本詩歌文選的發表標志著俳句的復興。1980到1990年間,平均每年有2部關于俳句的文獻發表,1990-2000,平均每年有5份關于俳句的出版物發表,2000年后,這一平均數上升到15左右。俳句的翻譯工作也不可忽視,1940年前,在法國可找到數十種日本俳句的法語版本。1978到2000年間,有近30份俳句譯本,2000年之后俳句的翻譯成果迅速增多。
3.俳句在法國的傳播對中國古詩傳播的啟示
俳句借鑒于中國古詩而自成一體,其主要特點為“簡短”,法國詩人、文藝批評家及翻譯家伊夫·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曾在一場講座中以中世紀一首只有三個字的詩(其中兩個字為人名,一個字為感嘆詞)及一首木之下忠敬的俳句為例,盛贊詩歌簡潔之美。中國古詩的語言同樣具有凝練美,在古詩翻譯中,也應注意詩歌的形式之美,盡量保留其簡潔性及意蘊美。日本俳句的字音數是有嚴格限制的,但法語俳句——不管是翻譯譯本還是原創作品,都未完全遵循這一格律規律。法語版本的俳句同樣為三行,但各行的字數、音節數并無規律可言。這也啟示古詩譯者:不能完全拘泥于形式,而應合理地歸化,以目標語言的讀者為中心,使之易于接受。
日本俳句在法國的發展歷程有兩大特色:自發性與本土化。許多法國人自發翻譯和創造俳句,一戰后法國人還創作了許多戰后反思的俳句——任何一種外來文學,只有融入本民族的生活與創作中,才能在本民族保持活力。俳句已然扎根法國文壇,而中國古詩如何走近其他民族則值得思考——畢竟,古詩數不勝數、難以譯盡,如果只有翻譯卻無推廣,那只是機械式的傳播,難以引起熱烈反響。
如何傳播呢?——俳句在法國的發展已經給出了部分答案:加快譯文的出版步伐;創辦相關雜志、網站、協會與比賽等——20世紀末以來,許多俳句相關網站誕生,影響范圍不止法國還有魁北克等其它法語地區;同時,多個與俳句有關的雜志興起;2003年,法國創辦了一個俳句協會(AFH);2009年開始,法國俳句協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俳句創作比賽。這些傳播形式都是古詩走向世界可以借鑒的。
結語: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詩的國際傳播能夠助力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作為“俳句”的源頭,我國古詩未能在國際舞臺與俳句比肩,這固然是受19、20世紀中日國力差距的影響,但也反映出我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步伐有待加快。雖然俳句在法國的成功難以復制,但從俳句在法國的傳播中得出的經驗必然能助力中國古詩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CHIPOT Dominique et ANTONIMI Jean, Histoire du haiku en france.
[2]CHIPOT Dominique , Tout sur les haikus, Edition Aléas, 2006.
[3]SAROCCHI Jean, Traduire le haiku ? Creative Commons.1997.
[4]陳潔華.論俳句與漢詩比較及漢俳[J].現代日本經濟,1991(02):27-30.
[5]羅春霞,方萍.中國古詩與日本和歌、俳句的對比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04(05):76-80.
[6]趙錚.接受美學理論指導下的古詩翻譯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