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筠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1
德國,一個以軍工制造領銜世界的國家,以認真嚴謹的民族性格給世界留下剛毅父性形象的國家,它的文學卻是細膩、深邃的,德國文學以其精致的寫作和深刻的哲學思想在世界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由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的《兒童和家庭童話集》(簡稱為《格林童話》)最為世界讀者熟知。《格林童話》繼承了德國文學的細膩,它天馬行空,溫柔浪漫,呈現出的氣質與以嚴謹著稱的德國完全不同。這樣巨大的反差,反映了德意志民族內心代代相傳的浪漫。
一、《格林童話》的誕生與團結統一的民族訴求
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催生了浪漫主義文學,浪漫文學運動席卷歐洲。在“三十年戰爭”(1618年至1648年)之后,德國政治經濟崩潰,公國規模龐大,社會結構松散,發展緩慢。歌德為此曾哀嘆道:“沒有城市,甚至沒有一個地方,所以我們堅定地指出這是德國。[2]”1806年,橫掃歐洲的拿破侖戰爭完全瓦解了神圣羅馬帝國。法國的征服和統治喚醒了德國民族的民族意識,德國民族遭受了分裂和戰爭。在呼吁民族團結的推動下,大量知識分子投入民族解放運動,但此時德國社會支離破碎,各公國之間卻在語言、文化等內部因素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成為當時統一德國的巨大障礙。為了消除這些障礙,德國知識界希望利用古代日耳曼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3]。在珍惜民間文學和人文環境的驅使下,格林兄弟登上了德國文學的歷史舞臺上,了解、收集和出版古代文學和民間文學的相關成果[1],這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深刻的作品正是《格林童話》。可以說,是當時德國國內渴望團結統一的民族需求推動了《格林童話》的誕生。
二、《格林童話》的敘事特征
《格林童話》誕生于1812年的圣誕節前夕。在第一卷出版之前,作者格林兄弟經歷了為期六年的收藏,并收集了在德國廣為流傳的民間童話故事和傳說。格林童話的內容有民間的口頭敘述,相當大的空間來自書面材料。口頭故事的收集并非由未受過教育的農村村民主導,而且大部分口述來自良好的中產階級家庭。格林兄弟收集并出版了這些民間童話故事,并沒有試圖逐字逐句地復制原材料。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有記錄的民間童話故事的真實性,表達他們的意義和精神。為了保持統一的童話風格,語言風格和諧魅力,格林兄弟并未做過多的文學處理[3]。最終,所有的故事都以一種簡單而又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風格被記錄和呈現,使作品本身更容易為讀者接受,推動了格林童話的廣泛傳播。
在敘事結構中,民間童話采用直截了當的方式,不使用回憶,敘事和回憶等敘事技巧,這與民間童話的時間概念有直接關系。他們可以沒有過去,沒有背景,沒有過程,但是主角的冒險卻是默認存在的。在童話故事中,孩子總是孩子,老人總是老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變化,所有的情節很少有漸進的變化過程。一切都在一個簡單的時間維度中被承認[4]。《格林童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可能世界,將現實世界的形象、概念移植到虛擬情節中,并賦予萬物不同的性格和善惡屬性,使兒童在閱讀的時候能更好地理解 、接受童話所傳遞的價值觀。
三、教育與傳承
在民間童話故事中,既有現實的日常故事,也有夢幻般的不同主題。沒有嚴格的劃界線,所以對于諸如謀殺和亂倫之類的無情主體來說并不罕見[4]。但是,童話的敘事手法簡單樸素,在情節的呈現上十分清晰,讀者對于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以一種上帝的視角一窺全局,因此,它不會讓人感到沮喪和危險,而且還會產生高度的安全性。認知全局的讀者能逐漸產生全局協調的意識,對故事中不同要素提出各自的認識和建議。比如,當我們讀到《白雪公主》中獵人被命令殺掉白雪公主時,兒童讀者總會下意識地產生對皇后的反感和保護白雪公主的意識,而這兩種意識,一種屬于正義感,一種出于對美好事物的保護欲。因此,對于童話的重要讀者兒童而言,童話具有不可替代的心理健康功能和教育功能[5]。正如敘事策略分析中所提到的,童話故事為孩子們提供了幾乎所有積極的生活價值觀。出現困難并戰勝困難,苦難總是通向幸福;人物的善惡觀、是非觀是高度穩定的。
《格林童話》記錄了當時社會價值體系的大致風貌,對于德國社會、文化發展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盡管格林兄弟確實對童話故事本身做出了修改,更多體現了格林兄弟所認可的價值取向和語言習慣、特征,但《格林童話》在誕生至今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已經對德國文學和文化,甚至世界文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結論
《格林童話》誕生于德國,記錄了德國在分裂動蕩中仍保留著的天真爛漫,《格林童話》的存在向世人證明了,在這個以嚴謹著稱的民族內心,仍然存留有孩子般的灑脫浪漫。《格林童話》作為全世界兒童的《圣經》,它所具有的教育意義不僅引起了教育學者對其的關注,在學科相互交融的今天,《格林童話》的歷史、社會、心理內涵,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盡管《格林童話》記錄的是兩百多年前德國 和周邊地區的社會風貌,但是,《格林童話》的諸多著名的故事相繼被搬上熒幕,將傳統風情和現代技術相融合,挖掘了《格林童話》新世代的影視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也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全新思考。
參考文獻:
[1]陸霞. 說不完的格林童話——楊武能教授訪談錄[J]. 德國研究, 2008, 23(2):65-69.
[2]陸霞. 《格林童話》緣何誕生在德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8, 29(7):205-209.
[3]張素玫. 格林童話的誕生[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2, 19(6):76-82.
[4]劉文杰. 以格林童話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民間童話論略[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6(z1):25-27.
[5]張雨楠. 論童話的本質及其當代意義[J]. 蘭州大學學報, 2003, 31(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