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星
摘 要:西方的恐怖片中有一個特別的分支,就是宗教類恐怖片,其中深厚的宗教底蘊常常滲透在這類電影中,使得宗教宣揚的理念得以在恐怖片中存續,也成為取得良好市場和口碑效應的有力武器。宗教信仰與娛樂形式的雙刃劍為世界恐怖片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對電影藝術做出了獨特的推動。本文將恐怖片中的宗教類型作為研究框架,結合幾部宗教類的恐怖影片的經典之作作為具體的研究文本,采用一般理論體系研究與個案相結合的方法試圖解析其中所反映的西方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
關鍵詞:宗教元素;數字;魔鬼形象;社會現實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3
引言:
“宗教往往利用藝術,來使我們更好的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圖像說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象;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卻是在為和它不同的一個部門服務”。 宗教和電影藝術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宗教和電影藝術在其所在的西方世界上層建筑領域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滲透。
西方恐怖片將宗教元素融入影片的創作中,汲取宗教文化所形成的獨特的風格,得到了西方乃至世界觀眾的廣泛認可,這是由于西方恐怖片對于西方的傳統文化的堅守以及迥異于東方國家的獨特恐怖風格。這種題材和風格的越來越受到認可,濃厚的宗教文化給予了西方恐怖片的靈魂,受眾在娛樂中接受宗教文化的傳播,西方的民族文化逐漸浸淫。
本文通過分析西方宗教類型的恐怖片中出現的宗教符號,從電影中發掘出宗教文化的審美因子,結合魔鬼和驅魔形象,進一步闡述電影所抒發的宗教理念,剖析宗教文化容易滲入到西方恐怖片的深層原因。
1、西方恐怖片中的宗教符號
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提出過一種說法,“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語言和宗教”。宗教學家保羅·蒂利希也認為宗教是文化的本體,文化是宗教的形式。宗教與文化、藝術有著相輔相成的微妙關系,要是想了解西方的文化藝術,就必須了解基督文化。電影作為現代文化藝術中最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作為“第七藝術”,通過新形式新和新手法媒介的運用,對宗教的描述也更加生動化。西方恐怖片往往將宗教元素淋漓盡致的宣泄于影片的細節中,回顧恐怖片發展歷程可以看窺視到,故事的脈絡千變萬化,主角幾經更迭,宗教標志性的符號從沒有改變。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認為,符號在一定程度上被定義為“某種在某一方面對某人而言、代表某事物的東西?!庇羞@樣一些標志符號代表著宗教,是其教理教義的集中體現和象征。比如影片中常常看到的十字架,圣經,特殊的數字等。
在西方民族思維中,數字在基督教中構成了某種超乎本身的意義,是價值,觀念和象征的文化系統,這個系統的生成與運用均與宗教文化存在密切的關聯。宗教活動促進了數字的抽象化進程。同時,數字成為了神秘的宗教符號。例如數字666,666在《圣經》中是敵基督魔鬼撒旦的記號,凡將來接受“666”記號的都會受神的審判下地獄。666是魔鬼的代碼,是邪惡的記號。電影《兇兆》(The Omen)的上映日期,之就是1976年的6月6日,為的就是配合片中的“666”主題,而劇中的故事也發生在1966年的6月6日早上6點。
電影《第九道門》則大量的提到了666這個數字:電影中藏書家巴爾坎是法盧西(惡魔)忠實的信徒,的電梯和書室密碼都是666,藏書家要求約翰尼德普飾演的科索鑒定市面上存在的三本古書《第九道門》的真偽。在對比三本書的時候,科索發現三本插圖9幅畫分別都不同之處,但是它們具備一個共同點,就是有一扇門。九幅版畫、九扇門。每幅畫還有一些基本的要素,也就是一個數字和一句密語,這些用所有的希伯來神秘學、惡魔學、哲學……融合拉丁文密語和那些希臘文,還有希伯來文。alepheisionmad風 bethduoiicis土 gimeltreisiiiem水dalethtesaresvoexe繩子 hepentevoexe繩索 vauesvicis銀 zayineptaviicis石 chethoctoviiiem鐵 tethenneaviiiioded火
這九個要素九種要素放在一旁,朝著旭日升起的方向,自右至左,它的腹部將出現農神的封印……農神的封印是神秘學里最簡單和古老的畫:一到九這九個數字放在九個方格里,排出無論是直線、橫線或對角線,加起來都是一樣的結果。4+9+2=154+3+8=154+5+6=15;3+5+7=159+5+1=152+5+8=15;8+1+6=152+7+6=15。有一個古人沒注意到的地方,或至少沒說出來的地方……無論用什么方向加出來的結果都是l5,運用希伯來神秘學家的方法,15就是l和5,這樣又得出了6。也就是說,每個方向得出來的都是6……這就是藏在方格的每一端,象征獸(惡魔)的數字。
再如,7這個數字在西方文化中被賦予很多特殊的意義?;浇陶J為,上帝創造萬物是在7天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7天之分;主禱文分為7個部分;圣母瑪利亞有7件歡樂的事,7件悲哀的事等等。在《啟示錄》里“七”起著中要的作用:7座教堂、羔羊的7只角和7只眼睛,以及上帝大怒的7個金碗,而《啟示錄》里“蓋有七印”。第七封印的解開,象征著最后“審判日”來臨。
電影《第七封印》中村民們面臨著黑死病的猥褻,都以“審判日的來臨”來解釋:是上帝發怒里,懲罰于人類,在影片最后,騎士率領著眾人回到城堡,大家共進晚餐,妻子在一旁念七封印的故事,畫面如夢如幻似乎浸入了名畫《最后的晚餐》。借此完成了對于上帝和信仰根源的追問與探討。
恐怖電影中的數字的使用與宗教和文化背景知識等有密切的聯系。我們說,數字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表示數量的意義以及承年華載民族文化的內涵。在宗教電影中,數字符號在描寫功能的過程中發生了語義擴張——成為了電影語言群體的精神,情感,信仰等形而上因素的外觀,數字符號不僅可以描寫,還可以承載電影人的精神。此時的宗教信仰行使著不可缺席的功能,宗教通過數字符號在電影中展示出了重要的文化維度。
2、歐美恐怖片中的魔鬼形象
歐美恐怖片中的魔鬼形象往往用兩種形態展示出來,一種是面部猙獰可怖或者帶有宗教隱喻的事物,它們往往帶有邪惡的摧毀力量,或者喬裝成普通人的形象,或者是甚至是天真無邪的兒童形象,如《驅魔人》中的女孩兒形象。
另一種則是瘋狂而執拗的狂熱分子,心靈扭曲了的人。表達的著人性的災難,往往是異教徒對宗教瘋狂的執念導致的人性泯滅的悲劇。
惡魔電影《女巫》中多次出現了野兔,黑山羊,烏鴉三宗動物,尤其是野兔和黑山羊。故事講述了一家人因為在小鎮上傳教受到教會不滿被放逐到了荒郊野外,不久家中的小嬰兒山姆則消失了,從此母親以淚洗面,并且總是找大女兒的茬,實際上山姆是被女巫奪走了做了人血滋補膏,電影給了吃掉嬰兒的女巫頭部的特寫,然而鏡頭拉遠后則變成了一只烏鴉。
大兒子打算去打獵給家人樹立男子漢的形象,以改善家里窘迫的現狀,然而在山林中他看到了女巫的第二個幻術:兔子。于是追趕而去,隨后被女巫用美色引誘與之接吻。
收于盧浮宮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提香的畫《圣母與小兔》中,圣母左手抓著一只白兔,而白兔在宗教畫中卻很罕見,因為它代表的意義是多產,因此經常被視為七宗罪中淫欲的魔鬼象征。而圣母抓著兔子,則代表著克制淫欲。電影中的兔子就暗示了女巫對于大兒子凱樂布進行了性迷惑。
家中的黑山羊間離家人,告訴兩個孩子女主是殺害弟弟山姆的兇手。而湯瑪斯在擠羊奶的時候竟然擠出血來,作為清教徒的父親看到這一切,加上自己的另外一個大兒子凱樂布赤身裸體的從森林回到家后暴斃,更是一口咬定是自己女兒湯瑪斯是帶來災難的女巫,于是連同兩個小孩子和女主一起關在羊圈里讓他們懺悔。誰知當夜真正的女巫出現吸干了除了黑羊以外的羊的學,殺了小女兒和兒子,唯獨留下了湯瑪斯,而父親錯愕間被黑山羊撞死?!谏窖蛟谶@里也是一種魔鬼的暗示。
母親則看到了凱樂布和山姆的幻覺,試圖給山姆喂奶,而實際上現實中則是一只烏鴉在啄食這她的胸部,按照《圣經》的記載,天主圣神是憑著鴿子的形象降臨,賜予你靈魂的平安和精神的安寧。如果你恒心遵守天主的誡命和效法義人的榜樣,那么,那只放出去不再飛回來的烏鴉,便是你的罪的象征了。”烏鴉常被看作一個黑暗的比興——烏鴉象征罪惡。最后母親得了失心瘋要殺死湯瑪斯,卻被湯瑪斯反殺死。
在這部電影中,怪物是幻化成了常見的動物。宗教恐怖片中的魔鬼往往不是僅僅是怪物的簡單概念,因為它是從宗教中走來,帶有神秘的隱喻。
第二種魔鬼形象,則是用狂熱分子、異教徒、心理變態做為藝術形象。它表達的是個體偏離人性的宗教執念。通常,要用一個古老的宗教命題,在一個經驗理性下常常被思索的問題,這就是塵世中無辜受難者的問題。
在某些電影中,持有偏執的宗教執念人認為這些受難者的磨難(實際是無辜的殺戮)是一種殉道。“martyr” r一詞又譯為致命圣人、殉教者,來自希臘文的martys (本意為見證、作證的人)。初期教會用此詞時,均與「宗徒」一詞相關連,后更引申為凡信耶穌基督是天主子及復活的救主而為此信仰作見證、受苦殉道的人,皆稱為殉道者。在基督徒心目中圣司提反是第一位為耶穌基督而死的殉道者。
在基督宗教史初期,殉道者逐漸成為敬禮的對象。受人敬禮的殉道者須符合下列三條件:1)須犧牲其肉身生命,且真正經驗到死亡。2)所宣揚的真理應是基督宗教所教導的。3)其死須有愿接受的,且因作見證、護衛基督信仰價值而起的。此外,確因作證而殉道的慕道者,也被視為因「血洗」的入門禮,已進入了基督徒團體。
而恐怖片中的邪教團體,往往是曲解“殉道者”的團體,他們通過折磨普通的無辜的人,另其超越痛苦而終極見證將要死去而未亡的路途中,所看到的邊緣神跡。作為一種見證。
2008年的法國恐怖片《殉道者》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露西兒時被不名來源的人劫持虐待,像豬狗一樣被拴上鐵鏈,吃著難以下咽的豬食,并且不停的被毆打。偶然的一次機會她逃了出來,被收留在收容院。并且結識了唯一的好朋友:安娜。然而同年的虐待的記憶讓她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她既仇恨又恐懼,她總是幻想出一個像怪物一樣被虐待的女人追殺她。
直到有一天,她拿著獵槍找到了虐待她的一家人,果斷利落的槍口對著心臟,連同那隊夫婦的小孩,都在幾分鐘內殺了干凈。但是,在安娜眼里,這家人看起來普普通通,溫馨而又平靜,絲毫不像是虐待狂。
然而在安娜幫助露西清理尸體的時候,露西卻在歇斯底里中自殺。安娜在傷心絕望中無意間發現這家人的驚天大秘密,在她家的壁櫥中發現了秘室,里面竟然關著一個被虐待的女子,女子的頭被訂上了了金屬的頭盔,渾身被鞭打的沒有一處不滲血。
頓時,安娜明白了露西發瘋的原因,以及她總是幻想出來的怪物,實際上就是在她兒時逃跑中看到的另外一個被虐待的女人。不久,被安娜解救的女人并也產生了幻覺開始自虐,用頭猛烈的撞擊墻壁,刮蹭自己的傷口。安娜還在惶恐之時,屋內忽然闖入一群陌生人,槍殺了自虐的女人。
此時電影進入另一個高潮,女主安娜被這群人拉入那個密室,作為新的殉難者接受他們的折磨。女主從痛苦恐懼,到麻木認命。最后電影驚悚地展示了她被這群瘋狂的邪教分子活活剝皮的過程。
“藝術在宗教束縛下發展到一定時期,又重新獲得了自己的獨立營,即反過來利用宗教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我們現代看到的宗教恐怖片,實際上就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一樣,利用宗教題材為契機,把怪物賦予人的內核,利用他們的畫像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文思想。類似的異教徒或者宗教狂熱分子的電影都是在表達一個理念:這些借由他人來做殉道者的宗教極端主義衛道士實際上是因為不能忍受對于世界模糊不確定,似是而非的未知,因為科學沒有能到使得其達到更高的層次,境界,獲得對彼岸世界的“終極認識”,因為對于永恒和“真相”的渴望,進而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無法抑制的欲望。類似的電影還有很多:《異教徒》《萬能鑰匙》《七宗罪》等。電影中的變態惡魔們披著宗教的外衣,讓這種欲望無限膨脹,踐踏著人性和道德的底線。所謂“宗教”的名義,都是他們泯滅人性實現自私目的借口和托詞。
無論恐怖片中的哪一種魔鬼形象,實際上都是一種指代,“魔鬼是一種文化符號,滲透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眾W古斯丁把符號定義為能讓我們想起另一個事物的事物;洛克則認為符號是一種觀念的表象;康德在洛克的基礎上強調符號主體的表識能力,指出符號中含著的概念。從符號學的概念和符號的各種定義來看,符號的本質是概括和象征。在索緒爾的《一般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了“能指”(signifier符號的表示成分)和“所指”(signifiecl,符號的被表示成分)的概念。
符號學發現,象征總是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有意義的聯系,也就是說象征是使二者之間發生意義的關系。惡魔的形象是被人類排斥的,但是惡魔實際上所指的卻是人類本身。人類的習性,人類的罪惡。電影中的魔鬼,是人造的,是借以而魔鬼來“反映社會與人生,都是對人所面臨的社會困境的揭示”,揭露人性中丑惡與陰暗的一面。
3、社會現實與西方恐怖電影的淵源
“宗教影響藝術,首先表現在利用各門藝術來宣傳佛教,為藝術提供了宗教題材好的內容”優秀的恐怖片,他們展示出的對未知的恐懼和不安的清晰,目的除了讓觀眾“嚇個半死”意外,而是要給人一種機會。這種機會就是能打開視野,能讓我們看到我們非看不可的,或者說我們能夠看到不愿意正視,又不得不正視的東西。
驅魔類電影的鼻祖《驅魔人》從表面上看是神父幫助小女孩驅魔,最后和魔鬼同歸于盡的故事,然而它卻并非一個懲惡揚善的因果故事。被魔鬼附身的女孩兒芮根單純善良,毫無攻擊性,被魔鬼上身的神父也舍己為人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那么,我們就會反思,為什么魔鬼撒旦會選擇這樣的替身?這與我們常常認為的“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傳統思維背道而馳。
12歲的芮根已經能夠分辨雌馬和閹割了的馬,有了最初的性意識。擁有一個事業型媽媽的她,鮮有和同齡人玩耍的經歷,甚至在腦海中創造出一個“豪斯隊長”的虛擬形象作為她的朋友。流言蜚語傳到她的耳朵里讓她知道自己的媽媽與某個導演有不同尋常的關系,而父親則對這個家不管不問,甚至連她的生日也沒有打個電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芮根表面上看起來理性又有教養,她甚至暗示媽媽,她并不排斥她與別的男人結婚。
在這個男性缺失,女人成為男性角色的家里。真的就不會失控嗎?表面上的教養不代表內心的粗鄙,溫馨的母女關系無法彌補男性角色的缺失,女性進入職場,黑人運動此起彼伏,白人男性在那個年代地位的下降與缺失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狂亂。這位處于叛逆期的少女在沒有溫暖的家庭中失控了——以被魔鬼附身的方式。
與此同時為她驅魔的神父卡拉斯則與傳統的虔誠的神父不一樣,他外形像一個拳擊手,朋友們認為他不神父,則可能是一名優秀的心理醫生,崇尚理性與科學的神父自身就是矛盾的結合體——或者說,他自身就更接近于一個普通人,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徘徊在科學理性與主觀信仰之間不知所措。
他的形象有點類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圣母像,她們不再僅僅代表著虔誠神,還代表著有著人類的情與愛,是人類形象的幻化。——神父在芮根隔空讓抽屜移動時,會讓她再做一次以便揭露她的騙人的技法,他還會用普通的水來試探芮根是否真的被魔鬼附了身——他似乎和傳統的,虔誠的神父有些不同。
六十、七十年代美國是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頭腦里充滿了性解放,反戰,大麻,年輕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離婚率,犯罪率都急劇升高。生活似乎處處都能看到惡魔的影子,許多人在外形中就被施暴,并且淪為施暴人。就像導演在電影中反復出現的詞匯“Evil against evil”一樣。這部電影是一部真實地反應當時社會萬象的借喻,電影令驅魔人驅趕的不僅僅只是女孩兒身上的魔,還有社會的病態。12歲的處女在基督教中是最圣潔的,被認為是最不可能被污穢玷污的人,惡魔選擇她是在褻瀆神靈,就和小女孩被附身后用十字架捅自己的下體一樣,褻瀆神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神最珍視的東西最神圣的東西毀掉。——或許電影在向大眾責問:是否上帝還存在?
宗教電影藝術的創作理應關照現實生活,并且關照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永遠站在理論的高度孑然傲視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藝術。托馬斯阿奎那說道:“恐懼因愛而生?!弊诮屉娪耙詮娏业臎_擊來拯救人們信仰的困頓,是對現實生活論斷的完美執行。人們在欣賞宗教恐怖片的過程中,被各種驚悚的情節,恐怖的魔鬼形象嚇得感情無所依托之時,就會及時的反省現實生活,尋求文化的依托,反思自己的信仰,這,也是宗教恐怖片的人性魅力所在。
4、結語
西方恐怖片以其自身對于基督文化的堅守而贏得了觀眾的認同和國際聲譽,是富有民族傳統的電影藝術。尊重傳統和人文價值觀念,積極的反映社會現實,形成了頗有特色的宗教恐怖片。西方宗教恐怖片的發展歷程對于社會背景而發自出天問式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恐怖電影的宗教元素創作探析——以《招魂》為例[J]. 黃昭曠. 人文論譚. 2016年00期
[2]論1999年以來泰國恐怖片中的佛教文化[J]. 杜曉文朱雪菲. 中華少年. 2016年15期
[3]西方恐怖電影的宗教淵源——圣經[J]. 楊春宇.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9年12期
[4]章赟.論泰國電影的佛教文化特征[D].上 海:上海戲劇學院,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