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才
摘 要:本文擬揭示語義成分分析法在結構主義視角下的局限性。首先,介紹了語義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內容。其次,綜述了語義成分分析法局限及對其所做的相關評述。最后,揭示了語義成分分析法在結構主義視角下的局限是忽略了結構本身也可能參與語義建構這一事實。
關鍵詞:語義成分分析;局限;結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1
語義成分分析法源于歐洲和美國。歐洲語義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先驅是丹麥語言學家Hjemslev,這種分析方法是由語音學中的區別特征派生而來的;而在美國最早研究語義成分分析的其實是人類學家。(尚曉華,高洋,徐瑾,2010)
1.語義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內容
語義成分分析法認為詞義是由一組語義成分組成的。語義成分也常被稱作義素或語義特征。義素是結構主義語義學用來描述語義的最小意義單位,是義位的組成成分,也叫區別性語義特征。(張志毅,張慶云,2001:23)
語義成分分析基于對詞的整體意義可分的假定而對分解出的語義成分進行分析。如:語言學家從boy, girl, man和woman中提取一個共同因子
Man =
Woman =
Boy =
Girl =
由此可以看出,語義成分分析是通過具有表意特征的因子構造詞義。(尚曉華,高洋,徐瑾,2010)
2.結構主義視角下的語義成分分析法的局限
在結構主義視角下分析語義成分分析法的局限,并不是為了從根本上否定語義成分分析法,而是要指出語義成分分析法并沒有把握結構主義的合理精髓。
1933年,Bloomfield的《語言論》出版,標志著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熊兵,2007:12)Bloomfield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觀是受索緒爾的語言科學觀啟發。索式眼中的科學語言學的特點在于:能以抽象化—理想化的方法界定研究對象,從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出發,以公理—演繹法建構系統的語言理論。(周頻,朱文茜,2013)Bloomfield正是在這樣的語言科學觀的基礎上開創了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此后,從形式出發,而不是從意義出發成為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所遵從的語言研究的基本原則。(熊兵,2007:12)
對于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而言,語言描寫與分析的過程就是切分語言材料、歸并語言單位,并說明單位間配列關系的過程。具體來講,這一過程可分為兩大步:首先提取獨立的語言單位(音位),并在此基礎上考察這些單位及其序列的配列關系;然后提取獨立的形態單位(語素),并在此基礎上考察這些單位及其序列的配列關系。(Harris,1951:6)由此可以看出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關注的是語言的形式結構。
語義成分分析法這種對語義的切分本身就是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故語義成分分析法被認為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產物??墒牵Z義成分分析法僅僅借用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切分方法,而忽略了結構主義語言學原來切分的對象是語言形式,而語義成分分析法切分的語言的意義。這樣使得對語義的進一步切分具有很強的主觀隨意性。切分的結果就是得到一些獨立的無形式的抽象實體。這是基于語言形式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在應用于語言意義研究時必然會面臨的困境。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結構主義在語言意義研究中的應用必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適應性,但結構主義的合理內核并沒有被語義成分分析法吸收。
結構主義語言學對語言形式的切分并不是胡亂切分的。比如語素(morpheme)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語法單位。在結構主義者看來,所謂語法,就是對一種語言中的所有語素進行提取、歸并,并對其配列關系予以描寫和說明的一個體系。(熊兵,2007:67)而語義成分分析法所使用的特征因子切分隨意性很強。更重要的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不僅注重對語法單位的切分,更注重對這些單位進行歸并配列。語法單位的歸并配列關系才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合理精髓,因為它解釋了為何句子的意思不等于單個詞的意思的簡單相加。
3.結語
語義成分分析法所受的批評往往來自對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批評,這類批評主要來自持認知語言學觀的學者。事實上這類批評并不完全合理。因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形式,而認知語言學強調語言的意義研究,兩者是在不同層面討論問題。語義成分分析法試圖從結構主義的視角研究詞義,這本身就會遇到語言形式和意義這一根本性的矛盾,其受指責無可厚非。但令人遺憾的是,結構主義的合理內核并沒有被納入語義成分分析法,語義成分分析法忽略了結構本身也可能參與意義建構并 成為整體意義的一部分的事實。
參考文獻:
[1]尚曉華, 高洋, 徐瑾. 語義學中的語義成分分析再探析[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9(1).
[2]張志毅, 張慶云. 詞匯語義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1: 23.
[3]熊兵. 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與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4]周頻, 朱文茜. 對索緒爾語言理論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探析與反思[J]. 當代外語研究, 2013, (7): 19 - 24.
[5]Harris Z S. Methods in Structural Linguistic[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