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淇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價值觀對中國社會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拾取其中幾個主要觀念進行簡介,以展現傳統中國的價值體系和國人的思維方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善;誠;仁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1
一、“善”
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價值觀念,這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的訓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即有“人之初、性本善”[1]2的金句,早已為人們耳熟能詳。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論述“性善”的人物是被稱為“亞圣”的孟子(名軻)。作為與孔子齊名的儒家學派以及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全世界享有廣泛的聲譽。他所提出的“性善論”,作為中華文化人性論的主流思想,兩千多年來對培養中國人的人性和建設中國社會的人倫型態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被我們普遍的認可和接受。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把一個本性善良的人想象成一個好人,至少他具有成為好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反之,我們也很難把一個本性不善的人想象成一個好人,至少他不具備成為好人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善”是人性之根,猶如樹根;是人性之基,猶如地基。一棵樹如果根子壞掉了,那即使它個頭再大也終究是顆爛樹;一幢房如果基礎壞掉了,那即使它高聳入云也終究難免坍塌。同樣地,一個人如果本性壞掉了(不善),那即使他能耐再大也終究是個壞人;反而能耐越大,危害越大。
這正是我們傳統文化之“善”的價值熏陶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我們所有關于人物的品評總是“以善為本,以德為先”。這都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文化向善、愛善、求善的典型表征。
二、“誠”
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另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古代的文化經典《中庸》里面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2]31《孟子》里也有:“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2]287的表述。不難看出,二者之表達雖略有差異,實則意味相同。誠者,信也、實也。解釋一下就是說,誠(信、實)是自然天地的運行規律和法則,誠之或思誠(學習信、實,效仿信、實)是人倫社會的運行規律和法則。
“天”在傳統文化中是地位最高,權威最大的統治者,自然界和人倫社會的一切都由天所創造,也自然都要聽命于天。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君主都以“天子”自稱,意味著自己受命于天,是上天在人世的代表。這是他們的地位與皇權能夠得到老百姓認可和支持的終極依據。古代思想家們認為,既然上天是依照信、實(誠)的原則進行運作的,那么人類社會也理所當然地應該學習信、實,效仿信、實(誠之)而運作。“以天為法、以天為則”,這就保證了人倫法則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就意味著從天子以至于庶民都要按照信、實(誠)的原則為人處世,都要積極的學習信、實、效仿信、實(誠之)。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中國人才把“誠”的品質看得如此重要:說話要誠,做事要誠,學習要誠,交友要誠,做買賣要誠,干工作要誠……誠乃立身之本!“誠”之一字,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影響著我們。
三、“仁”
仁是儒家文化的代表性范疇,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又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眾所周知,記錄孔子生平言行的《論語》是第一本系統闡述仁的文化經典。而仁在《論語》中又恰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詞,諸如:“克己復禮為仁。”[2]232“巧言令色,鮮矣仁!”[2]48“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2]164等等。不難看出,仁是一個具有高度統攝性與涵蓋性的文化概念,它含有深刻而且豐富的哲學內涵和文化意涵。因此,在孔子那里,他從不輕易以仁許人,就連他最心愛的弟子顏回也不例外。
總結孔子關于仁的具體論述,其核心意旨,或曰首屈一指的含義即是“仁者,愛人。”[2]140也就是說,仁作為基本的價值觀念,它首先表現為一顆仁愛之心,表現為一種關愛他人的人生態度。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09體現的正是一顆推己及人的愛心。孔子之所以不輕易以仁許人,正是因為他看到有愛心其實是一個人身上非常難得的品質,恒久且廣泛地施展愛心更是難上加難的品質。《論語·雍也篇》記載過子貢與孔子的一段對話。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如何?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尤病諸!”[2]91
翻譯過來就是講,如果一個人能夠恒久地發揮自己的愛人之心,廣泛地救助社會生民,那他就不僅僅是一個“仁”字所能稱得的,而應該用“圣”字來贊美他了。就算是古代的賢君堯舜,大抵也不過如此!人有愛心,方顯善良。愛心之大,超仁入圣。一個有愛心的人,走到哪里都會為他人所認可和愛戴;一個滿懷愛心的人,必定會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上述的幾個主流價值觀念,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哲學范疇和文化文明理念。如同習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3]這些獨特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深刻地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理論智慧與思想特質,是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標志,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基本內容與具體表現。我們要倍加珍惜,同時又要善于繼承。
參考文獻:
[1](宋)王應麟.三字經[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6.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