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花
新課導入是化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抓好這一環節,能先聲奪人,為整堂化學課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能強化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興趣;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他們善于思考的習慣。我校至從2008年開始實行導學案教學模式,問題導學教學模式是以優質問題為導學的紐帶,核心是“學”、關鍵是“導”、載體是“問題”、目標是“解決”。
筆者總結了課堂導入的一些常見問題,并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應策略,以及適當列舉了一些常用的新課導入的方法或技巧,以便參考交流。
一、課堂導入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沒有全局意識
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猶如戲劇的開場白,也類似于跳高運動員起跳前的助跑。在課堂教學中也確實如此。導入設計得好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教師導入設計忽略了全章的內容的整體性,僅僅就事論事進行導入設計,不能做到總攬全局、承前啟后,從而使課堂在導入的設計中缺乏針對性,比如講“硫酸”這一節時,有的新教師這樣設置導入:“大家對硫酸都已經很熟悉了……”就開始了,這樣的導入一是對學情的了解不夠,二是對教材分析不到位,并沒有起到激發興趣的效果,反而學生是一臉的茫然,不知所措。
(二)導入沒有明確目標
導入要為教學內容服務,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導入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如果偏離了主題,漫無邊際、無的放矢。那么就不能體現導入與所講內容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元素周期表”這一節時,以化學史為背景,采用故事導入法,介紹了各種各樣的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時間耗時長,雖然學生也表現的異常興奮,但是與本節課的主題有很大的偏離,與教學目標元素周期表的結構不能很好的統一,達不到最佳的導入效果。
(三)導入沒有承上啟下
一般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要對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簡短的復習,這樣有助于舊知識的鞏固,又能起到促進學生課下復習的作用。在導入過程中新舊知識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合,過渡就顯得非常生硬。比如有的教師這樣導入:“我們知道CH3CH3和Cl2在光照條件下會發生反應生成CH3CH2Cl和HCl,經過學習我們知道這個反應和以前學習的各種反應都不一樣,它叫取代反應,現在我們來學習另外一種新的反應類型——加成反應…”其實這種導入并沒有像教師設想的那樣能夠在新舊知識間產生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這種導入的方式形式單一,并且不能充分的結合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整個導入過程中,新的知識與舊的知識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關聯,舊的知識沒有對新的知識進行充分的鋪墊,新舊知識間不能很好的銜接,容易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思維定勢,對新知識生疏。
(四)導入沒有靈活運用
導入最重要的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設計的方法還有很多,這些方法有時可以交叉運用。但無論怎樣設計,只要導入能有利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掌握新知識,有利于抓住學生心理和引起學生積極思維,有利于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都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原電池”這一節時,只是平鋪直敘、照本宣科:“本節課我們來學習原電池”。這顯然不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學生的求知欲沒有激發出來,課堂學習效果肯定會事倍功半。倘若靈活運用生活中的電池實例為引題,必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情緒高昂,急欲探求結果,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都將明顯增色。可見新課導入方法的靈活運用,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二、課堂導入采用的策略
為了提高整節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就要對新課的導入進行深入的研究,依據現行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教學媒體等因素,采用恰當的導入,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最佳狀態,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對于概念的教學導入要注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高中化學教材許多概念來自于西方文化語言描述系統。如“物質的量”概念。“物質的量”實際上是用集合體的形式描述微觀粒子的多少。在漢語系統里,描述物質的多少時有著豐富的量詞“打、個、雙、捆”等,針對不同的物質使用不同的量詞在學生的語言系統中已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在表述上則用單、復數已可。“物質的量”作為不同微粒的共同表征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漢文化中則易發生混淆。“物質的量”作為一個整體詞組難以融入學生已有詞語系統中,以至于不少學生理解為“分子的量”“原子的量”。看來用漢語系統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源于西方語言系統“物質的量”是學生學習的最大障礙。相對而言,我們已經有的數目和量詞等概念,對于學生學習“物質的量”起負遷移的作用。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往往對兩者進行對比,實際導入效果并不佳,“越說越糊涂”。再說,“物質的量”概念與學生生活經驗相去甚遠,同時又缺乏實驗基礎,不利于直觀教學的導入,素材面較窄。甚至學生在以后的化學計算中容易回到用質量為中心物理量的老路上去。主動運用“物質的量”為中心計算能力不足,因此對“物質的量”學習導入還應有一個需要應用的情境過程。
(二)對于化學反應原理基本理論教學導入可建立思維中間站的方式。
奧蘇伯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概念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導入法。“組織者”可以是一段材料、一個模型、一個定律、一個實驗等等,主要是于學習材料出現之前呈現,以學習者通俗易懂的或已經接受的面貌出現。顯然,它是新舊知識的橋梁,是一種思維中間站,這樣可讓學生縮短思維跨度,分解學習難點,形成正確的知識遷移。
(三)元素化合物內容教學導入應注重人文化,生活化以及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化學教學中,從卷帙紛繁,浩如煙海的中國古文化中,采擷一些與化學相關的詩文佳句,史實典故,用于課堂,使其知識性和人文性“交相輝印”,可激勵學生在充滿神奇與奧秘的化學知識寶庫里不斷追尋,使學生在逸趣橫生的學習過程中,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探索,既有利于豐富和提高學生素質,又有利于他們健康良好的發展。
“教無定法”,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導入策略方法必然豐富多樣,但無論何種方式或策略,其貫徹實施新課程教改理念的目標是一致的。那么,就用我們的激情,把握時間,去拉開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序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