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西電實驗小學 陜西西安 710082)
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圖,是一種將發散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創始人認為“大腦進行思考的語言是圖形和聯想”,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現主要在教育領域展開對思維導圖的研究,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思維導圖提供了方便。
北京師范大學趙國慶博士認為:思維導圖是一種以促進思維激發和思維整理為目的的可視化、非線性思維工具。它可以應用于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能清晰呈現出思維過程和事物之間的聯系,能改善人們的學習能力和行為表現。
在一節課或一門課程的開始,老師可使用思維導圖將整節課或整門課的整體框架呈現給學生,讓其對課程有良好的預期,從而更有效的安排注意力。如設計得當,可以使學生調動認知結構中的已有知識,將新知識建立在之上,為構建新知識提供一種穩定清晰的組織,使學生不必采用機械學習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習和防止干擾。例如圖《三角形面積》一課(圖1),新課伊始通過思維導圖對舊知的展現,引發學生回顧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過程與關聯,能夠很好地促使學生進行三角形面積推導的思考與嘗試。

圖1 《三角形面積》中,呈現平面圖形面積的框架與聯系
新課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梳理出本節課教學內容,應用思維導圖呈現出知識點,學生能夠隨時對當前內容在整體內容所處的位置保持清醒的認識,能夠更輕松的理解知識之間的關系與層次,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圖,還能讓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與學習目標。例如三年級《看日歷》一課(圖2),經過課前交流出本節課將要學習日歷上的知識,有年、有月,其中月還會有大小特殊月之分,教師用思維導圖給出大結構,但還留有空白需要課堂在研究學習,為孩子的學習建立了清晰的知識結構,將知識搬上知識樹,讓知識在孩子的大腦中牢牢生根。
新課教學中,思維導圖可以作為教學進程引導工具,將教學過程逐步形成一副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注意力,展現學習過程與思考過程。這種方式適合在整節課的教學環節中使用,使用概率高,發揮了思維導圖發散與整理的作用,可視化展示教學過程與知識點,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例如四年級數學《確定位置一》,教學中的情境導入以圓圈圖展開對確定位置的聯想,學生發散思考,形成多種答案;探索新知階段分為兩個問題解決,老師逐一呈現問題,在討論的基礎上明確研究目的并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此圖即反映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反饋出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

圖2 《看日歷》知識結構圖
在合作交流過程中,需要一套機制來記錄和整理小組成員的觀點,并作為小組討論交流的中介。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工具,正好充當了這個角色。例如五年級數學《2,5的倍數特征》,老師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出2的倍數特征并說明理由。小組成員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他們的討論過程和結果,學生通過數字表觀察,考慮了列舉法,乘法口訣判斷,除法計算,觀察個位特征等眾多因素,并對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說明,這樣一來,小組合作的質量就可以充分保證。思維導圖讓小組討論可視化且不偏離主題,此時,思維導圖記錄的結果就可以用來匯報交流。
新授課結束后,老師可以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對比,把多個知識點進行關聯分析,對每個知識點相關的點進行回顧與拓展,把類似的知識點進行辨析、比對,通過思維導圖把這些生成性的過程呈現出來,挖掘知識更深層次的東西。例如,六年級《扇形統計圖》(圖3),課堂小結時,老師出示下圖,讓學生自行歸納新舊知識點并做對比關聯,從而對小學階段的三類統計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既起到了建構知識結構的目的,也起到了深入理解的效果。

圖3 六年級《扇形統計圖》小結用統計圖
除了以上梳理出的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新授課中的應用,思維導圖在新授課中還有一些應用。比如作為反思工具,在學生或小組進行反思的環節,利用思維導圖梳理優點、缺點和可改進點等;作為評價工具,在老師對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評價或學生自我評價等環節中,利用思維導圖構建評價體系框架,協助評價環節更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