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傳身授”是我國傳統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有著其它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功用。“師傳”精神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沈陽師范大學原創劇目《梨園情》以舞蹈藝術講述戲曲傳承。
關鍵詞:戲曲;師生情;傳承
提起師生情,古有唐代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清代鄭板橋“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今有習近平主席回母校探望恩師并與其回信。師生情,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文明史上普通卻不簡單,溫情卻又深刻的情感,隨著時間的沉淀,歷久彌新。舞蹈《梨園情》,便是歌頌在梨園生活中,這實實在在的,感人肺腑的師生情誼,也借此表達了編導對于“師傳”精神的人文關懷。
《梨園情》為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舞蹈系原創劇目,特邀沈陽軍區前進歌舞團優秀舞者,編導董華興作為此次排演總編導,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副院長胡博,優秀青年教師沈健任制作人及排練監制,舞者為戲劇藝術學院舞蹈系在讀學生。作品以層次豐富的脈絡結構,極富戲曲風格的舞蹈語匯,講述了一名普通戲曲教師從求學,出師,到投身教學事業,致力戲曲藝術傳承,并培育出優秀青年藝術家的故事。下面分別從作品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舞蹈語匯的創新以及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核——“師傳”精神這三個方面對原創舞蹈作品《梨園情》做簡要評析。
一、故事情節的設計與人物形象塑造
舞蹈藝術是一門長于抒情但拙于敘事的藝術,在《梨園情》中,編導巧妙地避開了繁復冗長講故事這一落俗的手法,采用片段式的結構,將主要情節以矛盾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著重于對情緒的渲染。
在作品的第一段中,以女主角的獨舞開場,在觀眾腦海中形成豐富的審美意象,可以理解為女主角年輕時作為“名角兒”在展示其精湛的演技,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追憶或憧憬,是作品所傳達出的對戲曲藝術的尊重與情懷。接著隨著燈光變化,場景切換到戲曲排練廳,女主角的身份已然轉化為傳道受業的“師”,編導選用了戲曲排練廳中最常見熟悉的情節——教師為學生規范動作,進而引出女教師的得意門生這一重要角色,為后面女學生繼承老師衣缽,傳承戲曲藝術做了鋪墊。
第二段中,增加了教師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是整個作品的第一大高潮。教師認真的教授得意弟子技藝,親身示范,學生同樣認真習藝。編導選用了教師跪在地面上幫助學生規范腳面動作這一細節,更加凸顯了梨園中“師”這一角色口傳身授的特點,也更能引發觀眾共鳴。師生矛盾的點在于學生的反抗,或許是因教師太過嚴苛,或許是因為對于戲曲藝術的迷茫與倦怠,教師的得意門生突然間重重的將馬鞭摔到地上,抬頭跺腳以示不滿。而此刻教師并沒有表現出憤怒的情緒,而是依舊耐心對其動作進行規范,紓解學生的不滿情緒,這里也表達了作者對教師誨人不倦精神的頌揚。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撿起馬鞭,所有人伴隨著明快的音樂起舞,第二段結束。
第三段描繪了女教師到了花甲之年的情景:學生們成長成才,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教師佝僂著腰幫學生撿起地上的馬鞭,自覺在戲曲技藝上已無可教授,于是轉身而離開。隨著教師轉身,學生一擁而上將花甲之年的女教師圍攏,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這是整部作品的第二大高潮。梨園之情,不在于教師所教授了多少技藝,也不僅僅在于似海師恩,而是在于師生之間朝夕相處的點點滴滴,在于那習慣成自然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融入骨血的偏愛與親近。教師將代表了自己一輩子所堅守事業的馬鞭傳給了自己的得意門生,走進了學生搭建的“家”之中,從此,學生粉墨登場,像年輕的老師般成為了“角兒”,她也將繼續老師的事業,將戲曲藝術傳承下去,一代代連綿不絕。
舞蹈《梨園情》通過三段式的結構將女主人公一生對于戲曲事業的追求串聯起來,在觀眾腦海中形成完整的意象。作品中主要選用教師對學生口傳身授的場景與戲曲藝術常用的道具“馬鞭”,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兩次矛盾,表現出教師誨人不倦,鞠躬盡瘁的美好品質,也生動形象的刻畫了學生從不諳世事淘氣頑皮到成長成熟能擔重任的人物形象與性格。
舞蹈語匯的選擇與表現
《梨園情》以舞蹈的藝術手段來講戲曲傳承的故事,其動作語言必然離不開戲曲藝術的程式化動作,但又不能單單采用戲曲的程式化動作,更不能生硬地將戲曲動作“嫁接”到舞蹈上來。如何用舞蹈的形式講好梨園故事,編導在《梨園情》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編導首先選用了“馬鞭”這一戲曲藝術常用道具貫穿始終,它作為一種文化符號,配之以正宗的戲曲扮相,在作品伊始就向觀眾傳達了所講述故事的背景——梨園生活。編導從戲曲藝術的程式化動作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以鞭代馬的動作,如:“上馬”、“下馬”、“打馬”、“洗馬”、“趟馬”等,以及戲曲中常用的如圓場、碎步等動作,對其進行舞蹈化的藝術加工,在尊重原有風格性的基礎上,使其更具有抒情性與審美性,形成帶有戲曲元素,或者說是具有戲曲風格的舞蹈語匯。
《梨園情》中的造型性同樣十分突出,編導在創作中敏銳地捕捉到了戲曲藝術中“亮相”的重要性,設計了許多“亮相”的造型,并有針對性地對演員進行神態的訓練,大到舞者的體態,小到每一個眼神處理,都充分遵從戲曲藝術的風格性,加之與生活化的動作語言相融合,形成和諧統一的舞蹈語匯,進行舞臺中的戲劇化呈現。
“師傳”精神的反思與展望
藝術作品的意義,除了它本身代表了作者對生活,生命的思考與其自身的審美性,能夠決定它是否能被大眾所認可并流傳下去,甚至成為經典,就在于它對于歷史,當代,及未來的價值,在于它是否能引發人們對于某一種文化現象的反思。原創舞蹈劇目《梨園情》其獨特的意義,便是作者想要傳達并引發觀眾思考的,對于“師傳”精神的重視。
可以確定的是,“師傳”的方式多了一些人情味在其中,孔子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的美好品質正是在口傳身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所謂“做藝先做人”“德在藝先”。
所以,“師傳”精神作為人文精神,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編導在原創舞蹈作品《梨園情》中,頌揚了這種價值,也期望以此引發觀眾對于“師傳”精神的思考與重視。
師恩似海,學生方應涌泉相報;薪火相傳,藝術方有持久的生命力。沈陽師范大學原創舞蹈劇目《梨園情》,以其豐富的情節設計,生動的人物形象,創新的舞蹈語匯,以當代梨園生活中真實的點點滴滴為題材,詮釋出教師與學生之間濃得化不開的款款深情。
在當代快節奏的藝術教育浪潮中,它也有其獨到的價值:呼吁人們在向前奔跑時不忘飲水思源,在吃“快餐”的同時不忘注重其營養價值,提高對“師傳”精神的認識與理解,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只有真正做到技藝相接,藝德相承,中國傳統技藝才能有良性健康且持久的發展,中國藝術事業方可昂首闊步向前。
作者簡介
王聰(1998.6),女,漢族,籍貫:遼寧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16級舞蹈表演專業。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