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計算機、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得到迅速地發展深刻地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也在不斷地融入到這一時代背景之中,進而造成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課堂教學各個因素的適應性轉變。新型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的,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這就需要展現教師在這一環境下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更要注重學生在信息化的環境下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教學;信息技術;實踐;
現代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和極大的發展潛力,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聯系在一起。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地發展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過程的各個具體環節的全過程,從而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信息技術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和沖擊,正悄然產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進一步推廣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課堂。
在信息時代的網絡世界里,教師與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上課、做作業、上輔導班也不再是學生鞏固學業、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信息手段如計算機、手機、遠程視頻等獲取豐富多樣的教育資源,尤其是近年來慕課的大規模來襲,使得學生僅用一臺電腦就能修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實踐操作是學生學習任何一門課程的重要環節,更多去實踐練習,才會更熟練地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逐漸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這些理念對改革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教師不可能把信息技術的每個知識點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個知識點鉆研透后再去教給學生。同樣,學生的知識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賴教師的教導獲得。所以,學生要更好地獲取知識,緊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盡可能的把表現機會交給學生,讓他們大膽地去玩、去實踐,使學生具有更強的操作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
為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更好地付諸實踐,教師必須通過專業發展教育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教師所應具有的信息素養既包括信息技術的基本能力如:文字處理、因特網基礎、文稿演示、網頁制作、課件制作等,也包括教師搜索、甄別、分析、處理、運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在職前教育中,教師要修習教育技術等相關課程,掌握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方法。在職后的繼續教育中,教師應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積極參加信息技術培訓,逐漸完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不斷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通過親身實踐來增強信息意識的敏銳性,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熟練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將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真正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為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學生在學習中是主體,教師的指導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自身點撥者的角色。教師根據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詳細講解,采取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要想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興趣是最主要的部分,因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從知識本身的實際價值等方面出發,以此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這樣對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持續性更久,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將越來越濃厚。
實時監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這兩點:利用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控;教師通過各種類型的評價進行學生的監控。實時監控的技術方面的支持為云平臺,比如作業提交系統的截止時間設置與測試、在線討論的時間記錄等,其中的測試主要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能夠為評價學生的整體水平,具有良好的評價效果。學生在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可以以個人為單位,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可以根據任務的難度與性質來選擇是個人還是小組進行成果展示。
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在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難以預料的負面效應。如:網絡上五光十色的圖片和視頻容易使學生分心,各種垃圾信息將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樹立起信息安全意識,做好引導學生在信息化的海洋里進行探索的指路人,增強學生的辨別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在課下自學的過程中能合理選擇優質信息資源,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傳播的負面效應。此外,教師自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實施與評價的過程中也應善于甄別網絡課程資源,及時過濾掉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信息,做到科學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來改進教育教學活動。
總之,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教師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未來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除了教師自身應不斷探索實現角色轉變的策略之外,增強信息化時代教學的有效性也需要來自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教師提供一個能在教學中廣泛滲透信息技術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孫啟美.《信息化的教育技術與模式》
[2]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進教育信息化》
[3]郭偉.《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簡介
秦亮亮:本科 講師,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機電類教育
(作者單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