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民族聲樂為研究視角,首先分析了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色,然后結合民族聲樂的藝術特色解析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
關鍵詞:民族聲樂;藝術特征;演唱風格
前言: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民族血脈相連、同氣連枝,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民族聲樂就是閃耀的明星。民族聲樂作為一種特定的音樂形式,在發展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從而也就要求特定的演唱風格與藝術處理方式。
一、藝術特征——綜合化
現階段,雖然漢民族在經濟、文化、藝術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各少數民族在好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也保留著自身的文化特質與風俗習慣,這就位民族聲樂藝術的融合提供了條件。例如,郭頌老師的《烏蘇里船歌》唱遍大江南北,其反映了聚居在我東北邊陲的赫哲族的生活性格,在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中,我們可以感受赫哲族人的自由、勇敢、樂觀;再如《掀起你的蓋頭來》這首民歌中汲取了新疆維吾爾族的音樂元素,歷久彌新,演繹著經久不衰的民族聲樂藝術。在這些經典曲目中都融合了不同民族的聲樂藝術,集中凸顯了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融合性特色。
開放的經濟、文化環境促進了藝術的交流與文化的互動,這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巨龍,上下五千年悠悠歷史中留下獨居魅力的華夏文化,宗教信仰、審美志趣與西方存在差異,音樂藝術上自然存在差異,如在西方聲樂演唱注重的是發聲的科學性,而在我國更加注重情感的傳遞,將濃郁的感情傳達給聽眾,使得音樂作品不僅僅是聽覺的享受,更是情感共鳴的“饕餮盛宴”。針對這樣的藝術差異性,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民族聲樂開始積極借鑒西方的演唱經驗,將西方聲樂藝術的精髓融入到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例如我們都熟悉的《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塞北的雪》等經典民族聲樂作品在演唱上都呈現出了中西唱法之間的融合與交會,不僅讓歌曲的音色更加具有穿透力,同時情緒飽滿、情感豐滿,極具藝術感染力[1]。
一方水土一方情,特定的環境鑄就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文化成就特色的藝術,聲樂藝術的土壤是文化,受到民族智慧與審美志趣的雨露恩澤,逐漸發展壯大,隨著民族的大融合,民族文化融合進程逐漸加快,聲樂藝術開始交融互動。眾所周知,民族文化與地域、民族心理信息相關、相得益彰,朝鮮族豪邁熱情,于是有了《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紅太陽照邊疆》,壯族人民能歌善舞,于是形成了“三月三”歌節,在壯族聲樂藝術中即興而成的作品就是對其民族文化的集中詮釋,在民族文化交融互動的過程中,各民族的聲樂藝術特色將會全面呈現出來,優勢的互補成就了美妙的中華民族聲樂體系。所以如今我國民族聲樂藝術逐漸呈現出了文化的包容性特色。
二、演唱風格——共性化
現代聲樂藝術的發展使得中西方聲樂演唱風格開始融合,在表現聲樂作品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科學發聲的重要性。就目前民族聲樂演唱來看,總結起來主要的風格就是聲線靠前、音色鮮明、咬字清晰準確、腔調渾厚圓潤。從具體演唱技巧與情感傳達來看,對于現代民族聲樂的呈現主要表現出了如下幾個方面的技巧:第一,假聲的應用。所謂假聲就是演唱者對自身的發聲位置進行有意識的控制,進而實現對發聲效果的修飾,在真假音的動態轉換過程中,有效提高聲音的感染力去帶入感,在演唱的過程中,巧妙與靈活的應用假聲需要演唱者具備極為豐富的演唱經驗與藝術修養,否則就會使得真假音的轉換不夠靈活,容易出現氣息上的不穩定甚至破音等問題,進而影響演唱效果。從這一點上來看,若想更準確的演唱現代民族聲樂作品,演唱者必須要在平時的訓練中積累豐富的演唱經驗,精準的解讀現代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與表現要求,夯實自身的基礎,提高藝術修養,進而為觀眾帶去最美妙的民族聲樂。第二,氣聲的運用。也就是演唱者需要結合氣息與聲音之間的互動規律以及振動規律實現對音色的藝術化處理,要求演唱者可以有效利用氣息去對聲音進行控制,并且在不同的音區轉換中保持協調統一,從而使得音樂意境更加明朗,快速的將聽眾代入到自己所創設的音樂環境中,最終與聽眾產生情感共鳴。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民族音樂作品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的分析音樂作品,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當中,進而提升表現的品質。第三,區域性的民族發聲。不同的民族所生活的區域不同,這就使得他們對于音樂藝術的理解與審美存在差異,最終使得音樂作品在表現上存在區別,而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現代民族聲樂的民族融合性更強,所以在演唱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民族發聲規律的掌握,例如大家都熟悉的《茉莉花》這首歌曲是根據江蘇民歌改編而來的,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根據陜北民歌改編而來的,這兩首歌曲在演唱風格上是截然不同的,《茉莉花》委婉旖旎、柔情似水,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高亢激昂,可見若想更好的去演唱現代民族聲樂,演唱者需要不斷積累與解讀民族聲樂的內涵與要求,進而呈現出特定的音樂特色[2]。第四,綜合性的演唱風格。雖然不同民族聲樂在表現上各具魅力,但是其中還是存在共性的,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一定要實現演唱風格的融合,才能成就最具藝術感染力的音樂。
結語:民族聲樂歷經千回百轉的發展,如今化繭成蝶,實現了華美蛻變,呈現出了文化共融、民族融合、中西合璧的藝術特色,為了有效詮釋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色,演唱者就要有效把握民族聲樂的發展脈絡與趨勢,夯實基本功,積累演唱經驗,提高藝術修養,推動民族聲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方萍.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特征及演唱風格探討[J].黃河之聲,2017(16):100.
[2]肖宏.現代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和演唱風格分析[J].藝術研究,2017(03):114-115.
作者簡介
譚萌 學歷學位: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聲樂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