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該稱呼夏元明教授為老師。我這么說是有原因的。1988年我滿腹心思、百般無賴地走進了位于鳳棲山上的是一所中等師范學校。到這所中等師范學校念書,不是出于我的本意,而是迫于無賴。我那時年輕氣盛,一心要考大學,讀英語專業(yè)。上鳳棲山之后我內心頗不寧靜。尤其是入學教育大會上,學校領導給我們進行專業(yè)思想教育時,說中師的培養(yǎng)目標是為鄉(xiāng)村小學輸送合格的教師。記得當時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內心瞬間崩潰。倒不是瞧不起小學教師這個行業(yè),而是認為中師的培養(yǎng)目標與自己的理想相差太遠。那時候心有不甘,課后自學英語等課程,幻想有一日能再次踏進大學的校門,園大學夢。然而,入學不久,學校領導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一樣,對我等自學英語的學生,再次給予嚴厲的批評教育。時隔多年,大會上學校領導批評、教育的內容、語氣,我到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當時感覺到,此生就只能安心當一名小學教師。然而,那時正處于青春期,我內心難以平復。1988年的初秋,歷經如此這般的“折騰”之后,我“邂逅”了夏老師。那時浠水師范學校文學創(chuàng)作風氣濃厚。一個周五的夜晚,我心情郁悶,在學校四處閑逛。不知道怎么轉到了學校辦公樓的會議室外邊,被一陣慷慨激昂的聲音所吸引。后來才知道,那是夏老師正在給一多文學社的同學們輔導文學創(chuàng)作。快30年過去了,夏老師當時所講的內容我還基本記得。從那時起,我好像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從此就開始迷戀文學,沉溺于詩歌創(chuàng)作,也閱讀了一些西方文學理論、詩論的著作。雖然,我后來也成為一多文學社的主要負責人,但是,那時候夏老師已經不再承擔文學社的組織工作了。不過,自此之后我心里一直把夏老師當作我的文學啟蒙老師來看待。我后來走上了文學批評、文學研究的道路,其源頭還得歸結于1988年初秋鳳棲山上的那個傍晚。后來,夏老師和我都在高校任教,在文學活動中也多有碰面,但是,我好像從來沒有和夏老師說起過這段淵源。
之所以在這里說起這段歷史,是因為夏老師的散文集《滿架秋風》喚起了我的許多記憶。當我一篇篇地讀完這本散文集后,我為它的真實、真誠與深沉的品質所打動。

《滿架秋風》
說起真實,我倒不是想說《滿架秋風》所寫為真實事件、真實人物、所抒發(fā)的是真實情感。不錯,《滿架秋風》所寫的人物,基本上是來自夏元明自己的生活,基本上是和自己的生命有交互的家人、朋友、師長、學生;所記述的事件也恪守真實的維度,讀來細節(jié)飽滿,事件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對于所寫之人、之事,夏元明秉持真誠的情感與態(tài)度。上述幾個方面的特點固然是《滿架秋風》非常鮮明的特點。然而,這還不是我所言《滿架秋風》的“真實”特征。我這里所言的真實是指《滿架秋風》在人文、地理上的真實。翻閱完《滿架秋風》,我得承認,它就是一部活脫脫的浠水人文地理志。舉凡浠水地理,例如巴河、河口、蘭溪、散花、洗馬、團陂等小鎮(zhèn)的人情風物、地貌、山川河流,都有詳細記述。而浠水的人情、風俗、節(jié)慶、婚喪嫁娶、語言等都有細致刻畫。夏元明往往通過工筆畫式的筆法,刻畫了浠水的人文與地理、文化性格。而浠水人的性格,是典型的鄂東人性格。其特點被著名文化史家馮天瑜概括為“剛強的性格。激越的情緒。浪漫的感情”。夏元明在散文集中所寫篇章,很多人物都具有上述性格特征。這些人無論是文盲還是文化人,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大多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浠水人的文化性格。之所以在這里強調夏元明對浠水人文、地理包括文化性格的真實再現,是因為鄂東重要地域浠水的重要性。浠水自古人文薈萃,古有名醫(yī)龐安時、狀元陳沆。近代重要人物有湯化龍、聞一多、徐復觀等。古代多有文人墨客,為浠水留下墨跡。例如,蘇軾游歷浠水(古稱蘄水)時,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詞作《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這首詞就是對浠水地理志的有意義書寫。然而,進入近現代時期,即使是著名詩人聞一多,也鮮有記載浠水人文、地理與文化性格的文字。直到林白的《婦女閑聊錄》,浠水人文、地理、人物,才再次進入文學書寫的視野。不過,林白畢竟是浠水人的媳婦,在浠水生活時間不長,對浠水人的文化心理、地理、人文的熟悉程度畢竟有限,而夏元明則在浠水這塊土地上生活了幾十年,《滿架秋風》為鄂東浠水這塊富有特色的地域“立此存照”的意義,更加不凡。
《滿架秋風》打動我的還有它的真誠。每一篇散文讀下來,我都能感覺到夏元明以赤子之心來面對它筆下的人和事。《滿架秋風》滿篇所寫之人,基本上都是普通又普通,平凡又平凡的人;所敘之事,基本上是日常瑣事。按照夏元明的說法,所寫的都是“小人小事”。難得的是,夏元明無意去拔高這些人和事,絕不從道德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去拔高“小人小事”的意義和價值。而是按照這些人的本色去刻畫這些人的性格,按照那些事的固有邏輯去敘述那些事。因而,讀著這些文字,我們好像是和這些人直接交談,這些事情好像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在面對他的親人,夏元明沒有去拔高他們的形象;面對他的朋友,他也沒有刻意去美化他們。在這些文字里,我看到他對家族前輩的冷靜思考,也看到了他對學生的呵護。無論面對家族前輩還是朋友,抑或是學生,種種復雜、細致的情感,夏元明都真實地表達出來了,絲毫不美化與隱藏。尤其是那篇《回味舊時光》,充分展現了夏元明的赤子之心。護送女學生和男學生約會,是出于對青年男女學生的關懷,對愛情的守護;經過對男生家庭環(huán)境的了解后,卻勸這一對學生分手,也是出于對愛情的深刻理解,對學生的關懷。由此,他扮演了“蕭何”,導演了一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人生劇。然而,夏元明在敘述時,毫不隱諱對于這件事情的真實看法,絲毫不掩飾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讀到這一篇時,我不由得會心一笑;這就是夏老師!當以真誠的態(tài)度面對筆下的人和事的時候,夏元明在《滿架秋風》里毫不保留地寫下自己對人、對事的真實感受:欣喜、愧疚、不解等等,毫不掩飾。
這種真誠的態(tài)度,也讓夏元明的散文思考人和事時,絕不浮華。其散文的思考也相應地變得深沉。雖然《滿架秋風》所記大多為浠水一地之事之物,所寫之人基本上都是小人物。然而,掩卷之后,我還是從字里行間看到了掩藏在文字之下的深沉思考。夏元明的散文頗有汪曾祺散文遺風,不粉飾,自然,白描與工筆結合得天衣無縫。閑散自然的筆觸,無非是讓每一個人、每一處風景、每一件事,都得到真實、自然的呈現。然而,在“自然呈現”的背后,其實有著他的獨到思考。《滿架秋風》雖然所寫基本上是小人物,所寫事無非是日常生活之事,平常文人雅聚之事。這些人,這些事雖然都不是在歷史現場之人之事。然而在夏元明舒緩、平和的敘述與真誠情感之中,我不得不在這些文字的縫隙里去思考:平常人、平凡事的意義何在?中國文學慣常要在道德、文化、社會、政治上去開拓文學的意義和價值。然而,平常人的價值不在于宏大的意義。我們不必從某種特定的價值出發(fā)去拔高他們。這些平常人的價值就在于以平常心做平常事。他們大都以一己之力,真實的活著,承擔起為人父為人夫、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師的責任。他們在各自社會角色上,盡職盡責,繁衍生命,給予他人以溫暖,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溫暖。這就是《滿架秋風》文字背后隱藏的含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物,千千萬萬的日常事件,歷經春秋,象涓涓細流匯在一起。誰又能說,涓涓細流不能匯聚成歷史長河的澎湃波濤。夏元明雖然只是關注“涓涓細流”形成之前的“水滴”,然而,沒有水滴,何以形成波濤?由此,誰能說“小人小事”沒有意義呢?這就是《滿架秋風》文字背后隱藏的含義吧。
我和夏元明在鳳棲山上有過交集。我在那里生活與學習了三年,而夏元明在鳳棲山上生活了十年。那十年,是他的黃金歲月,既平常又不平凡。我認為,那十年對于夏元明有著更為豐富的意義。我希望他能把鳳棲山的人和事,多記錄一些。不過,那是另外一種書寫。為此,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