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飛,呂劍平
(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蘭州 73007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實施偉大的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產業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農情。目前我國現有2.6億農戶,其中承包農戶有2.3億戶,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下的農戶仍有2.1億戶,占全部農戶的80.76%,長期保持著“人均一畝三分、戶均十余畝”的小規模細碎化經營現象。小農戶與現代農業不同的特征、運行機制和發展進程共同決定了兩者的融合并非易事,找準兩者聯結的契合點,遵循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才能實現兩者完美銜接。
甘肅省土地面積廣闊,居全國第七位,農機社會化服務業快速發展,具有發展特色優質農業的優勢條件。從農業技術角度看,2015年甘肅省積極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培育科技示范戶5.2萬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00.4萬戶,建設試驗示范基地188個。大力實施節本增效技術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4萬人,培訓農民90.1萬人次。投入科研經費6 500多萬元,農業科技示范面積超過6 000畝;從農業機械化角度看,農業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收面積分別比上年分別增長5.96%、5.25%、13.75%,綜合機械化水平提升到55%,培訓農機人員26.79萬人,機械化水平由初級階段轉向中級階段。酒泉、張掖、嘉峪關、金昌等河西地區機械化率達85%以上,處于全省領先水平,機械化率增幅最大的屬于甘肅南部地區,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從農業產業化角度看,自甘肅省2015年啟動實施“十百千萬”工程以來,創建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104個,特色優勢產業示范基地332個;家庭農場達5 053個,農業專業合作社達5.7萬家,入社農戶達到120多萬戶,龍頭企業達2 783個,其中國家級27個,省級405個,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800億元,農產品加工率達50.5%;從農業信息化角度看,開展了“小農戶+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精準農業。
甘肅省通過農業合作社支撐來滿足小農戶的各種需求,以“小規模生產+市場機制+農業專業合作社”形式,形成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的三個特點:其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甘肅省主要通過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流轉方式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整合土地資源,為農業機械化、農技推廣提供便利。其二,農業合作社的樞紐作用。一是農產品生產方面,通過協會合作開展生產資料訂購業務,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農產品銷售方面,通過建立農產品集貿所,通過農業企業為合作社與小農戶提供農產品初加工、冷藏、上市銷售服務[1],保障農產品的銷售價格,維護小農戶利益;三是資金助力方面,通過與農村信用社合作為成員提供小額信貸服務,保障小農戶資金的保障。其三,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包括直接和間接銜接途徑。首先,小農戶通過土地流轉適度擴大生產規模,轉變為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此實現與現代農業的對接;其次,小農戶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加入農業合作社,小農戶只負責生產環節,農業合作社向小農戶提供產前生產知識培訓指導、產后加工、流通、銷售等,從而在資本、市場、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2]。基于此,甘肅省的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對接模式(見下圖)。

甘肅省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模式圖
1.甘肅省目前小農規模經營的具體概況。截至2016年底,甘肅省耕地面積5 330.8萬畝,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98%,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21公頃,人口2 560萬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型省份。其中旱地面積5 320.0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0%以上。根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內容,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要包括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帶動型兩種。甘肅省也審議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為土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提供了政策支持。表1顯示,從土地流轉面積角度看,甘肅省土地流轉面積2010年為496.80萬畝,截至2017年土地流轉面積達到了1 198.2萬畝,7年間流轉面積增長了1倍多;而全國土地流轉面積7年間增長了30萬~100萬畝,甘肅省雖然漲幅較大,但與全國相比增速較慢。從土地流轉率的角度看,甘肅省土地流轉率2010年達到8.5%,截至2017年達到24.6%;甘肅省在土地流轉率方面平均落后全國3—5年,雖然雙方流轉率有很大差距,但相同點在于2016年后土地流轉率有減緩趨勢;從土地流轉率的環比增長速度角度看,2010—2015年甘肅省土地流轉率的環比增長速度較快,2015年達到增速最快7.4個百分點,2016年后環比增速均小于1個百分點;而全國環比增速2010—2013年較快,2013年達到最高4.5個百分點,自2014年后增速開始下降,表明甘肅處于增速上升期時全國環比增速已經開始下降了,近兩年兩者流轉速度都有所放緩。

表1 2010—2017年甘肅省土地流轉基本情況
2.甘肅省小農戶適度規模經營的形式。就普通小農戶而言,他們一方面追求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對土地存在情感依賴,小農戶仍然陷入了零利潤甚至負利潤的自我剝削陷阱[1]。甘肅省目前主要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形式有:土地轉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從流轉形式看,出租、轉包、互換、股份合作為甘肅省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出租、轉包面積占總土地流轉面積的75%以上;從流轉對象看,流轉對象雖然多元化,但仍以農戶間流轉為主,占流轉總面積的60%,流入企業的占11.4%,流入專業大戶的占7.9%,流入專業合作社的占10.7%。關于農業規模經營的具體形式,現實中還有如具有土地流轉性質的“小塊并大塊”模式、“土地銀行”模式、“合作社+經理人+農業社會化服務”共營制模式以及土地托收管理模式等,服務帶動型中的訂單農業模式。
3.甘肅省不同土地規模化模式之間的比較。本文選取前文中提到的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為例進行比較。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帶動型小農規模經營的主要區別在于土地經營權處理利用方式的不同[3]。就經營權而言,土地出租中土地經營權由小農戶完全轉移給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即小農戶變身為股東;在土地托管和代耕代種過程中,小農戶則仍然擁有土地經營權。就風險承擔而言,土地出租式流轉則通過將土地租給其他經營主體后,各類農業風險都轉嫁到了其他經營主體身上;在土地入股式流轉中,土地轉入方與轉出小農戶共同承擔風險、共享農業經營收入;同樣,土地托管與代耕代種過程中的各類農業風險也是由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一同承擔:小農戶主要承擔自然風險,此外,小農戶也有時可能承擔少許市場經營的風險;而服務主體在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同時主要承擔經營和市場風險等,此外,租入土地的一些農業經營主體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但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的農業經營主體則沒有這種風險壓力。就利潤分配方式而言,土地出租中,土地轉出方的小農戶獲得定額的租金收入,土地轉入方的經營主體則獲得全部的農業生產收入;土地入股中,農業經營主體按股份對小農戶進行年底分紅,有時進行“保底分紅”方式,與土地出租相比,土地入股中小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的利益都與農業經營收入緊密相關。對于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而言,服務主體賺取傭金,小農戶向服務主體交納服務費,獲得部分或全部的農業經營收入。土地托管方式中,根據雙方協議約定的產量,無論超產還是減產都有雙方共擔分險、共享利潤;代耕代種方式中,小農戶則獲得全部的農業經營收入。
4.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概況。近些年,甘肅省通過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提高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到2017年底,甘肅省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69 784家,較上年增長23.82%,成員總數達到150多萬人,占家庭承包經營農戶總數的46.8%;家庭農場達到6 455個,較上年增長27.7%。未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必然要聯結合作社。本文以天水市麥積區新民花牛蘋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注冊資本200萬元人民幣,吸納會員258戶,經營模式是“支部+合作社+小農戶”,為小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經營范圍包括:組織指導小農戶進行果品種植、收購、貯藏、代辦運輸和銷售;為小農戶組織采購、供應農業生產資料;開展相關技術、農資供應等服務;協調其他合作社聯合經營、共同產銷。該社帶動周邊4鄉鎮1.3萬多人種植花牛蘋果,目前流轉土地2 200余畝,建成的精品示范園輻射區域新老果園10多萬畝,小農戶均收入達6萬元,畝均純利潤0.7萬元;通過進一步建園擴規模,引進節水灌溉技術4項,建成精包裝生產線一條,延伸了產業鏈條;多次請知名教授舉辦生產技術講座,收益2 000多人,合作社開展全程服務,成為了小農戶與市場、現代農業之間的重要連接。
第一,土地流轉并沒有改變甘肅省小農土地小規模經營的狀況。20世紀末,甘肅省的土地流轉比例為1%。2001年以后,甘肅省外出務工的農民數量不斷上升。據調查研究所知,2009年全省外出農民工總量427.44萬人,一直到2014年,甘肅省外出農民工的增長率仍然保持在1%以上,這加劇了當地農民的土地流轉行為。2010年甘肅省土地流轉率為14.7%。到2017年底,7年間提高了20.3個百分點,雖然甘肅省小農戶土地流轉比例不小,但是甘肅省的土地規模經營水平依然不夠高。2017年土地經營面積在10畝以下的農戶有593.57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79.6%;土地經營面積在10~30畝以上的農戶占比則為10.2%;土地經營面積在30~50 畝、50~100畝、100~200畝、200畝以上的農戶占全省總農戶的比例分別為2.6%、0.9%、0.3%、0.1%(見表2)。由此可見,甘肅省農業仍然以小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小農戶占到總農戶的近4/5,3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占比不到4%。因此,甘肅省小農戶經營狀況在可預期的一段時期內不會因土地流轉的影響而得到明顯改觀,甘肅省的農業現代化必然要在小農戶基礎上實現,為此必須做好兩者有機銜接。

表2 2017年甘肅省不同土地經營規模農戶數量與占比

續表
第二,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存在被邊緣化的趨勢。近年來,規模經營主體迅速增加,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但在現實背景下小農戶卻被逐漸走向了現代農業的邊緣地帶,導致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弱勢群體。一方面,在“四化”深入推進過程中,小農戶面臨發展權利不充分的問題。從要素使用看,農村優質農業資源大量流向大中城市或城鎮,致使小農戶發展面臨“有產品沒產業、有人沒有人力資本”的窘迫局面。從利益分配來看,農村土地入市困難、價格不穩,小農戶難以獲得充分的農村信貸保險服務。另一方面,在推進農村“第六產業”過程中,小農戶面臨邊緣化。以天水市為例,部分年輕農民去廣州、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務工,也有很多農民去澳大利亞從事建筑等行業,留守農民的知識儲備相對匱乏,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高,小農戶運用現代技術信息設備、農村金融工具的能力不足,對其產生了擠出效應,極大地限制了小農戶的發展現代農業的機會。
第三,合作社經營層次低,利益價值鏈條短。借助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效對接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產業鏈條銜接難,價值增值程度低。目前,甘肅省農產品加工率為50%左右。對于小農戶而言,由于自身在農業生產、市場信息、政策傾向、科學技術等方面存在不足,有限的資源要素投入制約了當前我國小農戶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農業科技含量低,信息物流設施差。當前,甘肅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0%以上,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但是,當前甘肅省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往往只考慮農業大戶、大型規模種植區,而忽略了小農戶的實際生產需求,致使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有效聯結作用不顯著,難以全面借助現代農業發展的契機實現農業價值增值。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以生產經營體系構建為基礎。推進鄉村“第六產業”發展,發展綠色產業、延伸農產品加工業鏈條、做活鄉村服務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一,構建現代化農業經濟體系,支持小農發展薄弱環節。從農業生產體系方面看,它重在提升農業生產率。甘肅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最根本的途徑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鄉村休閑農業、實地體驗農業、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天然養吧等,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打造鄉村發展“第四極”,讓小農戶共同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現代農村經營體系重在利益分配,讓小農戶共享改革紅利。繼續推進集體經營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信息管理、動態發布、法律仲裁為一體“土地流轉”平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以專業合作社為載體,提高小農戶組織水平。將小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組織起來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服務規模化。從國際經驗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除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外,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依托,家庭經營是基礎,社會化服務是有效的手段。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5月24日考察黑龍江時指出:“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社員‘生產在家、服務在社’是其基本特征,有效搭建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的橋梁。”一是要發揮農業合作社的帶頭作用。積極引導小農戶融進農業產業鏈,小農戶集中負責生產領域,合作社則負責為小農戶提供產前技術培訓指導、產中病蟲害防治、加工、包裝、貯藏及產后流通、銷售等縱向一體化的專門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是要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合作性。要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產供銷、信用“四位一體”綜合農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經營面積,推動集約化經營。
第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引工商資本下鄉。從國內外經驗看,投資、經營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工商資本和小農戶實現互利共贏。首先,必須把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放在首要位置,打牢小農戶發展生產的底板。其次,要全面理清現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摸清其生產、經營、利益分配、風險承擔等基本情況,進一步規范其運行。最后,要以《2018年甘肅農村經濟目標》為抓手,鼓勵建設發展”三區三園一體”戰略。把加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生性服務能力作為這些“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依托這些“園、區”,打造甘肅特色農業區域品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信息化帶動小農戶發展,健全“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物網對接”等完善小農戶與大市場銜接機制,幫助小農戶解決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
第四,增強小農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能力,讓小農戶共建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關鍵是提升小農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能力。甘肅省作為農業發展的落后地區,“人才智庫”建設更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搭建各種培訓平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創新鄉村人才引進機制。其次,要構建政策、人才、產業服務相互協同的支撐體系,帶動小農戶發展特色化、高端化、小眾化、個性化的農業產業。最后,通過引導小農戶聯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小農戶聯合起來參與市場談判的能力。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股份合作、訂單農業、土地入股等方式與小農戶建立風險共擔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