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馬國建 ,唐 瑞
(1.江蘇大學 財務處,江蘇 鎮江 212013;2.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以聯保、互保等方式形成融資擔保圈,極易形成系統風險,已經被金融機構叫停。而專業化的融資擔保機構擔保形成的擔保鏈,作為分散風險的一種新形式,其風險分散與傳導的機理仍需深入研究。
國外為扶持小微企業融資,重視擔保體系建設,先后形成了交易成本理論(Barro,1976;Chan and Kanatas,1985)、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理論(Wette,1983;de Meza,1987)、信號傳遞理論(Yuk-Shee,1985;Bester,1987)、關系貸款擔保理論(Hester,1979;Garcia-Tabuenca,2010)等經典擔保及再擔保指導理論。在風險研究中,將擔保機構的監管納入金融業監管研究(Diamond,1984),還結合金融業信用風險評價模型,如神經網絡模型(Altman,1994)、信用計量模型(摩根公司,1994)、Logit模型(Martin,1977)、KMV 模型(KMV 公司,1997)、Credit+模型(瑞士銀行,1997)等,添加了銀企之間的合作因素建立擔保信用風險評價模型(Van Son Lai,2012;Silvia,2015;Kang,2016)。研究多集中在擔保風險形成、計量及監管等方面,而針對擔保環節風險擴散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
圍繞擔保鏈風險,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吳寶等(2011)從社會資本角度對擔保鏈的風險傳染進行了分析,張樂才(2011)從風險共享機制角度探尋了企業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理;當整體經濟環境不利時,資金擔保鏈的風險傳染機制發揮主導功能。張澤旭等(2012)從社會網絡理論的視角,探尋了企業資金擔保鏈的傳染機制。張樂才、劉尚希(2013)通過從銀行抽貸門檻的視角對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傳染機理進行探尋。張樂才和楊宏翔(2013)對企業資金擔保鏈風險形成機制進行了分析。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對擔保鏈多從理論、制度層面研究擔保鏈的構建與運作,角度多樣且研究大多數采用數理模型的方法,少量文獻運用網絡模型和實證對擔保鏈風險進行分析和探討,鮮有從復雜系統角度,用計算實驗仿真的方法研究融資擔保鏈風險的動態變化問題。通過Swarm軟件工具構建實驗模型研究區域內融資擔保鏈風險,尋求擔保鏈風險傳導的規律。
融資擔保鏈風險傳導過程(如下頁圖1所示)。在融資擔保鏈中,突發事件可能觸動某個風險源,風險源對某個企業產生影響,如企業不能完全承受風險,則風險溢出,傳遞給銀行,銀行要求擔保機構代償,又傳遞給擔保機構,如擔保機構不能完全承擔風險,風險溢出后又傳遞回銀行。此時,作為資金供給方,可能會采取進采取抽貸、不與擔保合作等措施,視為潛在風險源,進入下一階段循環。
不妨做如下假設:首先,中小企業是擔保鏈風險源頭,風險超出閾值即溢出,風險沿企業群體、擔保群體、銀行的路徑傳染;其次,政府以協助建立資金池和干預銀行抽貸行為的形式影響擔保鏈風險傳染;再次,融資擔保鏈上三類主體的風險,均受企業所處市場環境、各類群體資產狀況、保證金及反擔保物等因素的影響;最后,風險集中爆發時,企業和擔保機構風險呈現群體傳染特點。
1.風險傳染模型。可以將企業群體內的企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健康的企業,數目為S;另一類是存在一定風險的企業,數目為I。企業的總數目為n,即n=S+I。在Roberts M G和Jowett J研究傳染SI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企業風險傳導模型如下:
其中,β(n)表示單位時間內企業增加的數目;D(n)表示單位時間內企業自然倒閉(即不是因為其他企業風險傳導造成)的數目;?表示單位時間內受傳導企業倒閉的數目;β表示企業風險傳導改率;C(0≤C≤1)表示企業間的關聯度,若兩個企業間的關聯度越高,當其中一個企業存在風險時,另一個企業被傳導的可能性就越大。
圖1 融資擔保風險傳導路徑
令z=I/n,z表示受傳導企業占總企業數目的比例,于是方程組(1)變為:
如果在企業群體中,企業密度達到穩定的狀態快于受傳導的企業,也就是快于,對于一個穩定的企業群體來說,這種情況符合實際情況。由Roberts M.G.和Saha A.K.的研究知:
2.擔保機構風險擴散。當企業群體的風險以(uF—I)傳遞給擔保機構,這時由于企業協作機制或擔保機構之間的聯保等機制,已經牽涉多家擔保公司,如果輸入的債務小于某個擔保機構的閾值(此時不妨考慮是擔保群體中資產較小的一家擔保公司),風險不傳導。二是大于單個擔保閾值,但小于擔保整體流動資產,考慮擔保的協作系數,如平時的聯保分保,比較輸入風險與擔保整體流動資產*協作系數,看是否有風險輸出。三是大于擔保整體流動資產,考慮擔保之間協作量不大,部分擔保倒閉。單個擔保機構的資產Di=?i*Li+xdi-Ci+Zj*Yj+G,其中?i*Li表示擔保公司保證金,xdiCi表示擔保公司扣除保證金和抵押物后的可變現資產,xdi表示擔保公司資產,Ci表示資產整體變現率,Zj表示資金池數額,Yj表示資金池使用率,G表示政府介入時銀行提前或延期抽貸為擔保機構帶來的代償損失的減少額。
按照上述思路,對上述融資擔保鏈的風險擴散進行計算實驗仿真,分析整個融資擔保鏈中各主體風險的動態變化趨勢。
實驗前提假設:首先,在一個40*40的區域內,以40%的概率出現需要某擔保機構介入從而進行融資的企業;其次,每個企業的財務狀況依據統計數據結果從而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賦值;再次,每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在實驗期內暫無改善,無政策變化;最后模擬中小企業群體內的風險變化,企業資產的流動性或變現率q在0~1之間波動,保證金率25%,抵押物的變現率在0.7~0.9之間,抵押物的評估值是貸款額的0.9倍(如圖2所示)。
圖2 企業群體內部風險傳導過程
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模擬周期的增加,被感染的企業再不斷增加。
實驗整體遵從上述假設,中小企業風險首先主要傳遞給擔保公司,這里就將擔保公司的風險和代償情況進行仿真(如圖3所示)。
圖3 擔保機構代償風險
從圖3中的左圖可以看到,初期擔保機構或有代償風險急劇上升,中后期逐漸下降并趨于穩定。說明由于前面的中小企業群體的風險積聚,導致擔保機構初期的或有代償風險也急劇上升,由于保證金、擔保費、反擔保物和其他擔保機構的風險控制措施,或有代償風險趨勢是不斷下降,直至趨于穩定,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目前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擔保體系,起到了降低風險和分散風險的作用。
實驗假設整體不變,接下來研究政府的影響,政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用財政資金鼓勵中小企業建立資金池,二是協調銀行暫緩抽貸。
1.首先在實驗中考慮資金池的影響,假設資金池金額10億(虛線是a線),并進行仿真和沒有資金池時的情況(實線是b線)進行比較(如圖4左圖所示)。由圖可知資金池的建立首先可以延緩擔保機構代償集聚的時間,又可以在長時間內有效降低擔保機構代償風險的發生。
圖4 政府影響下的擔保機構代償風險
2.在實驗中考慮政府協調的影響,假設政府出面干預銀行提前抽貸或者協調銀行延期抽貸(虛線是a線),并進行仿真和沒有政府干預時銀行提前抽貸和沒有延期抽貸的情況(假設銀行在t=20時抽貸,實線是b線)進行比較(如圖4右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干預銀行延緩抽貸使得擔保機構或有代償逐步降低,最終趨于穩定。
從圖4可以看到,政府的影響比較明顯,可以有效地對風險的大小和傳遞速度進行影響,既可以在事前進行影響,也可以在事后進行控制。
基于多Agent的建模方法,對融資擔保鏈風險擴散過程進行仿真實驗,系統中各主體群在社會環境中,面臨博弈和選擇,風險既存在逐步減弱的分散機制,也存在增強的反饋機制,需要政府監管及時監測整個系統中的風險及其動向,并采取措施,切斷或弱化風險反饋增強機制,從而避免在整體環境中因為理性人的利己行為使得某些環節和宏觀風險控制失效,避免出現系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