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 廣西河池 547000)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構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高職教育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把發展高職教育列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并進行科學謀劃,制定戰略規劃。2013年,《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適應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協調發展,奠定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實施銜接,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強保障,營造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政策環境。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編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中高職銜接,完善五年制高職。
在經濟轉軌時期,發展中高職教育對于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保障社會公平具有重大意義。在國家優良政策扶持下,廣西高職院校招收中職學生的規模不斷擴大,中高職銜接五年制“2+3”或“3+2”模式遍地開花。河池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自2013年開始與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進行對口招生“2+3”銜接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讀“2+3”五年制的中職生人數每年均以較大幅度增加。但現行僅有的招生考試制度制約中職生成長,改革招生考試制度,拓寬人才成長途徑迫在眉睫。[1]
“2+3”中高職銜接招生模式即由中職學校面向初中畢業生招生,學生在接受完2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再接受3年高職教育,畢業后發給相應的中高職文憑。2年中職期內開設以職業為背景的文化課,兼設高職對口專業大類基礎課程,第4學期參加高職對口單獨招生考試或錄取性選拔。錄取的學生進入高職階段學習;沒有被錄取的學生則繼續中職第3年學習,期間主要針對就業崗位開設職業技能課,經培訓和鑒定獲取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并安排半年左右的頂崗實習,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3年高職中的前2年主要以職業崗位能力課程教學和技能培養為主,為就業及職業發展打好基礎,第3年為專業綜合技能訓練、頂崗實習,期間學生要完成畢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考證等環節(詳見圖1)。[2]

圖1 “2+3”中高職銜接招生培養模式示意圖
通過對廣西省職業學校近幾年招生規模和招生數量進行分析,在中高職前期招生過程當中,學生錄取率較低,流失率較高。這主要與中高職學校之間的銜接有關,高職學校在對中職學校學生進行轉段考核時,中間有一年時間的空檔期,大多中職學生畢業后會選擇實習或工作。同時,在實習或工作的過程當中,較多的學生放棄了進入高職學校繼續深造的機會,從而選擇進入社會,導致高職學院錄取率較低,大量的中職學院畢業生流失。
通過對廣西地區中高職學校銜接招生進行調查,整體上來看,高職學校招生專業數量有限,且大多偏向工科類專業,文科和藝術設計類專業中高職銜接招生專業較少,不足以滿足招生學校學生的需求。同時,在招生人數上,大多對口中高職學校招生數量僅為幾十人,招生數量普遍偏少,難以滿足畢業生和學生家長的需求。
在中高職銜接過程當中,中職學校在對口匹配方面,須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對中高職學校了解不夠深入,導致對口的銜接難以得到批準,從而影響中高職院校參與中高職銜接招生的積極性,導致中高職銜接招生工作難以開展,且成效不太理想。
由于中高職銜接招生過程當中,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辦學主體。雙方在人才的培養理念、人才培養途徑等方面,難以得到有效的統一,導致在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課程體系設定、教學評價、實習、就業等方面很難做到整體設計。因此,在中高職銜接招生過程當中,存在較多的不統一性,導致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不統一性,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3]
當前,在我國中高職銜接招生模式下,招生規模和試點專業數量非常有限,難以滿足畢業生與家長的需求。因此,為進一步加快人才培養速度,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我國急需擴大中高職銜接招生規模和試點專業數量。一方面,要在招生規模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招生規模的數量,提高招生數量比例。同時,在生源地選擇上,要重點向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傾斜,提升欠發達地區招生數量和人口素質程度;另一方面,要在試點專業門類和數量上有所突破,擴大試點專業的數量。當前,試點專業類別主要以工科為主,要適當的向文科和藝術類進行拓展,將文科和藝術類納入中高職銜接招生改革試點專業,提升文科和藝術類高職人才數量。
由于“2+3”分段階段考核錄取率低,造成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因此,我國中高職高校應積極探索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相結合的招生模式。針對錄取率較高,流失率較低的文科和藝術類專業,要采取全日制招生模式,以提高招生的錄取率,提高人才培養的力度;針對流失率較高,錄取率較低的工科專業,要積極探索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結合模式,通過推廣非全日制招生模式,提高招生的規模和質量。此外,要鼓勵各個學校采取學分積累制度等相關制度,給予學生充分的課程自主選擇權,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課程,并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當達到一定的學分或條件后,學校可以給予相應的高職學歷證書。
當前,我國中高職院校在中高職銜接方面,受政府制度的限制,存在較多的不自由性。因此,政府應通過相應的制度體系改革,給予中高職院校多元化自主選擇權,鼓勵中高職院校積極探索中高職銜接招生模式。同時,中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招生自主權,完善校內招生模式和招生制度,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做好中高職銜接招生工作。
一個好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人才梯隊的建設,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中高職院校應經常溝通交流,通過培訓會等各種模式,提高中高職院校招生的質量,并嘗試建設符合我國中高職發展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圍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材設定、實際拓展、教學評價、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構建全方位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層次性,提升課程之間的銜接性,確保中高職院校銜接招生順利進行。此外,要深化校企合作,可成立由行業牽頭、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的中高職銜接的校企合作專業理事會,專業理事會組織開展本行業各級各類技能型人才需求預測,指導中高職銜接畜牧獸醫專業設置和建設,指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促進課程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融通。[4]
通過對中高職招生考試制度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我國中高職學校只有從擴大招生規模及試點專業數量、實行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中高職銜接招生模式、增加中高職院校參與銜接的自主權和構建中高職銜接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著手,才能進一步優化招生模式,提高中職學校知名度,緩解中高職招生、就業困難的局面,為學生升學搭建立交橋,為學生幸福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