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偉,陳光闊 ,靳華磊,遲曉君
(1.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13;2.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3.山東交通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4.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農業機械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要素,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農業機械化水平是衡量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1]。沒有農業機械行業的良好發展,就難以實現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更難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目前,國內農機發展較好的省份,注重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加大農機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著力提高綠色環保農機裝備供給水平[2]。山東是農機大省,在立足大農業、面向現代化、發展新農機的戰略部署下,有力推動了農機化和農機工業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7年,山東省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億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9.5萬臺,小型拖拉機188.5萬臺,聯合收獲機30萬臺,農機合作社達7699家;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從農機工業產品產量方面來看,山東農機產品目前有3500多個品種,涵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農產品加工、農用運輸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機械等7個門類;2017年,山東農機主要產品中:大型拖拉機產量為25438臺,同比下降9.1%;中型拖拉機產量為91920臺,同比下降22.1%;小型拖拉機產量為29.1萬臺,同比下降14.2%;收獲機械產量為5.1萬臺,同比下降25.1%;飼料生產專用設備產量為2.5萬臺,同比下降11.4%;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產量為7.6萬臺,同比增長8.6%;種植施肥機械產量7044臺,同比增長51.1%;棉花加工機械產量為7270臺,同比增長0.8%。山東省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產品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后,市場趨于飽和,逐步由剛性需求向產品市場更新過渡,產品產銷量出現下滑;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復式作業農機配套設備等市場需求較大,對實現農機行業整體平穩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山東省積極鼓勵農機行業發展,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機械發展的政策。2011年,山東省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3],指出了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并將發展農業機械化定位成現代農業建設中帶有方向性的戰略任務,同時圍繞特色農業產業振興、開發節能高效產品、農機裝備調整振興等方面進行了科學布局。2015年,出臺了《山東省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4],面對山東農業機械發展的現實情況,指出了農機行業目前存在的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并提出了優化產業結構、突破關鍵技術、提高制造能力等一系列措施。2017年,山東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見》[5],針對山東省農業機械化創新持續領先發展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實施農機裝備優化升級工程、農機技術推廣工程、“智慧農機”建設工程等諸多重點工作任務。通過政策鼓勵以及行業引導,山東省出現了時風、五征、常林、福田雷沃、華盛中天等一大批農機行業龍頭企業,并且在科技發展、產品研發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時風集團在農用運輸車輛、小四輪拖拉機、單缸柴油機的基礎上向汽車、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方向延伸;五征集團以市場、技術相對成熟的小拖為切入點進入農業裝備產業,逐漸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形成了農用車、汽車、專用車、農業裝備和現代農業五大產業;山東常林從手扶拖拉機拓展到大中型拖拉機及收獲機械領域;福田雷沃主要側重于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械及農用運輸車輛的研制;山東華盛中天主要側重于各類植保機械的研制[6]。
近年來,雖然山東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但也暴露出了山東農機“大而不強”的特點。與此同時,以河南、安徽、江蘇、黑龍江、吉林等為代表的省份農業機械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并呈現出了趕超的趨勢。尤其在2016年,山東省實現農業機械總動力為9798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10.1%;農業機械總動力首次降至全國第二位,僅次于河南省(9855萬千瓦)。從重點農業機械產品擁有量來看,2016年山東省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達57.2萬臺,占全國總量的8.9%,居全國第二位;小型拖拉機數量達189.2萬臺,占全國總量的11.3%,居全國第二位;農用排灌柴油機數量達179.7萬臺,占全國總量的19.1%,居全國第一位。縱觀國內發展情況,農業機械的發展有著良好的機遇,當然也面臨著許多挑戰[7]。當前,山東省農業機械行業要想持續取得創新領先發展,須注重結合利好政策,積極面對發展的機遇,深刻分析和應對目前的形勢。
20世紀90年代,受投資鼓勵以及行業有力引導等因素的影響,山東省農業機械行業發展的勢頭持續活躍,增長動力十分強勁,農機行業發展始終保持在全國首位。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國農機行業市場逐漸出現差異化需求,以及我國南部省份和東北地區加快發展,山東省農業機械行業發展增長速度相對放緩,出現了增長動力疲軟的狀態。
2000-2016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由52574萬千瓦增長至97250萬千瓦,年均增長3.9%。在農業機械總動力全國排名靠前的省份中,黑龍江、吉林、新疆、湖北等省份年均增長速度都超過了7.0%;起步較晚的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份同樣表現不俗,年均增長速度都超過全國;而山東年均增長速度僅為2.1%,見表1。

表1 農業機械總動力全國排名靠前的省份及其年均增長情況
在山東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小型拖拉機、收獲機等傳統農業機械產品占比較重,其市場相對飽和并出現一定程度的過剩;然而,近年來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經濟作物加工機械、農產品加工成套設備、大中型拖拉機及復合作業設備卻供不應求。目前,山東農機行業發展面臨著舊動能體量較重,同時新動能供應不足的雙重壓力。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大中型拖拉機及其復式配套作業設備是實現機械化、自動化的重要裝備,為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數量為645.4萬臺。雖然山東省大中型拖拉機數量達57.2萬臺,以8.9%的占比居全國前列,但是近年來其在全國的占比出現了持續下滑,并逐漸受到吉林、新疆、安徽、江蘇等省份的擠占,見圖1。

圖1 部分省份大中型拖拉機全國占比情況
近年來,山東省聯合收割機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2015年,全國聯合收割機數量為173.9萬臺,其中山東省為26.9萬臺,占全國的比例為15.5%,占比持續走低。主要省份中,河南、安徽表現較為穩定,黑龍江、吉林增長迅速,見圖2。

圖2 部分省份聯合收割機全國占比情況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情況,外部原因可以歸結于山東省拖拉機和收獲機械行業經過多年高速增長后,市場趨于飽和,產品產銷量及擁有量出現相對下滑。然而,更為主要的是山東省農機行業發展定位不完善和研發創新不充足等方面的內部原因。與農機發展較為迅速的其他省份相比,山東省農機在適應本地特色和產品創新中,仍然需要加強分析和加大投入。河南省以中國一拖集團和洛陽中收機械裝備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核心企業發展迅速,同時帶動大批中小企業發展;吉林省通過改革引領供需兩端發力,注重探索農機裝備研發和服務,持續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實現了農機行業快速發展。江蘇省結合自身特點,注重吸引外資,水稻機械在全國范圍內占絕對優勢。由此可見,山東省農機行業應發揮現有優勢,借助轉型升級,同時參考其他地區的經驗,尋求良好的發展模式。
長期以來,山東省農業機械逐漸完成了存有量的持續粗放式增長,整體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然而,在滿足市場需求量的同時,缺乏有效調整長遠發展戰略,從而造成了農業機械產品樣式相對粗暴、品種相對單一。尤其近年來,隨著綠色、安全、環保等發展理念的推廣深入,山東省農業機械在裝備輕巧化、綠色節能化、需求多樣化方面的投入相對滯后,從而造成了重點產品、特色產品的擁有量逐漸受到其它省份擠占,增長空間不斷受到擠壓。
國內農機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缺乏[8]。山東省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多年以來,在政策引導和剛性需求條件下,山東省農業機械生產企業重視規模擴張、忽視提高質量、缺乏產品創新,造成了農業機械中低端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自動化智能化農機裝備不強的局面。在農業領域,智能化技術正通過各式各樣的產品和服務,使得整個農業從生產到消費發生巨大變化[9]。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將衛星導航系統(GPS)安裝在農業機械上,開啟了農業機械高科技、高性能、智能化的先河;目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農業已基本實現全面機械化,并且智能化農機裝備應用也有相當高的水平[10]。在農業機械行業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山東省的傳統農業機械產品仍然占有較大比重,設計制造過程仍然以跟進模仿為主,自主創新不足;同時,缺少強有力的產品研發導向和創新發展理念,缺乏充分的創新設計支出和高效的產品研發環境;這便造成了省內農機行業新秀企業和新型產品難以持續產生的局面。
產品多而不精,導致山東省農業機械的主要市場集中在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區,對我國南方地區精細化作業要求較高、水田作業靈活性較強的現實情況,缺乏市場開拓力度。與此同時,以黑龍江、吉林為主的東北地區不斷摸索農機產品地域差異化需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大中型拖拉機及其配套的大型播種收獲設備研發生產方面尋求突破,逐漸提高了擠占產品市場的能力。以江蘇、安徽、湖南、湖北等為主的南方省份,不斷加強對江南水田機械、經濟作物機械、丘陵山區機械等產品的開發設計,逐漸獲得了市場需求的認可。廣東、廣西雖然農機產品的需求總量較弱,但也針對當地甘蔗等經濟作物機械化要求,形成了以經濟作物機械為主的特色化產業集群。
目前,農業機械發展面臨著產品多樣化、需求差異化、復式作業配套化等諸多新的特點,山東省農業機械要積極轉變發展理念,尋求新的發展方式,在綠色節能、產品創新、特色農業發展上積極謀篇布局。
加強政策鼓勵和行業引導,打破傳統產品多、小型產品多、單一作業產品多的產品結構,加大向新型設備、大型設備、復式作業設備的投資和引導力度,逐漸建立和優化現代農業機械裝備結構體系。進一步引導農機生產企業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弘揚工匠精神,將產品進一步做好、做細、做精,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農機差異化需求的不斷顯現,要積極適應時代特征,面對不同情況做到因地施策。針對平原地帶、丘陵地區等不同產品特性需求,加強研發設計力度,鼓勵特色產品、創新產品的開發。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做好特色耕種機械、大中型拖拉機、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設備的綠色節能和提升改造。鼓勵和支持省內企業與全國乃至全球高端農機企業的技術、融資等合作,積極向高精尖企業學習,逐漸促進特色農機產品的研發創新建設。
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專業技術平臺,大力改造提升傳統農機產業,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農機產業的改造提升。通過發展智能農機,進一步促進信息化與農機裝備、作業管理、生產服務等深度融合,實現裝備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同時,支持和引導大型農機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建設智能車間、智慧工廠、智能制造試點等示范項目,重點運用本省自主品牌農機產品和智能農業裝備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山東省傳統農機產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的特點,但是其技術成熟、質量可靠、性能優良,特別適合于東南亞、南美、非洲等國家的市場需求。要出臺積極措施、拓寬出口渠道,鼓勵農機企業和農機產品“走出去”,大力開拓海外潛力市場。積極探索通過海外投資合作、跨境電子商務等途徑,推動山東農機品牌走向海外市場,不斷擴大海外營銷網絡,延伸全球經貿流通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