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保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探索、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活動,能發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領域,激發學生數學潛在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
關鍵詞:發現;探索;創新;延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171-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教育是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因此,“未來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不會創造的人”。而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尤其是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學仍然不盡如人意。根據《數學課程標準》: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那么,怎樣開展數學活動教學呢?
1.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
例如在學習圓柱體表面積的過程中,就充分發揮了學生善于動手、善于發現的特長,指導他們用硬紙板親手制作圓柱體的模型,在制作過程中感悟數學知識。
(1)(制作)做圓柱的兩個底面,要剪兩個大小相等的圓。[思考:如果兩個圓的大小不相等,會怎樣呢?]讓學生感悟圓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2)(制作)做圓柱的側面,要剪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寬)是多少的時候,才能正好圍底面一圈呢?讓學生感悟長方形的長(寬)等于圓的周長的時候,才能正好圍底面一圈——長方形的長(寬)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
(3)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呢?(觀察)側面的面積就是什么圖形的面積?這個圖形的面積應該怎樣求?
(4)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呢?(觀察)摸摸自己做的圓柱體的表面是由哪幾個面組成的?再把它展開,繼續觀察。感悟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有了以上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濃;有了以上的感悟,學生學到的知識印象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放開手腳,主動獲取數學知識,增長智慧。
2.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指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探索、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例如在教學《周長是多少》時讓學生帶著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走進活動,在活動中探索。
活動:圍一圍。
師:你能用一根美麗的線圍成你喜歡的圖形嗎?
學生獨立操作。
師:誰愿意告訴大家自己圍成的圖形像什么?用手指一指它的周長好嗎?
學生小組交流。
師:你知道你圍成的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怎樣知道的?
學生交流后匯報:把圍成圖形的線拉直,量出線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
學生動手操作,擺出自己喜愛的圖形,通過圍一圍,指一指,量一量等活動明確了周長的含義,自主地探索了不規則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方法。
3.讓學生在活動中創新
我們知道創新是人的本質特征,因此教師盡可能的多為學生提供一些有利于思維創造的機會。如在《平行線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用幻燈打出一組圖形:瓦片、一扇窗戶、馬路,要求學生找出平行線。然后讓學生用兩根以上的牙簽搭一個至少包含一組平行線的圖形,在輕柔的音樂聲中,同學們有的擺出了平衡木,有的支起了高低杠,有的組裝了大客車,有的架起了高樓,真可謂“五花八門,各顯其能”。通過這樣的活動,既可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提供條件。
4.讓學生在活動中延伸
例如:六年級根據書中的一道思考題“拿一枚2分硬幣,投擲50次,記錄一下出現正面和反面的次數,占總投擲次數的幾分之幾,填入表中……”通過活動滲透“概率”思想,并延伸到生活中,指導學生運用這種思想方法去解決發生在身邊的有關問題,析現在社會上一些摸獎、買彩票的中獎率問題。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在感悟,在感悟中延伸。
5.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
在學完“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一知識后,安排這樣一個活動:自己動手做一個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提出這樣的問題:“班級有些桌椅松動,誰能根據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們帶著問題,回憶學過的數學知識。有的同學通過松動的桌椅,想到桌椅的穩定,于是豁然開朗,對于剛學的三角形的——穩定性,不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時教師加以鼓勵,并要求學生在課后自己動手來修理松動的桌椅。經過“學習——思考——應用——實踐”這樣一個活動過程,使學生對數學知識記得更加牢固,增強了應用意識,實踐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活動能發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拓寬學生數學認知領域,激發學生數學潛在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
參考文獻:
[1] 楊中華.淺談在數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
[2] 錢文信.如何在數學活動中落實“三維目標”[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7).